中俄天然气协议及其影响——《中美印象》 第13期

作者:  来源:卡特中心中国项目

  快报

  中俄天然气协议及其影响

  经过长达10年的谈判,中俄于5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上海之际签署了天然气供应协议。该协议涉及金额4000多亿美元,有效期长达30年,俄罗斯每年将通过新的输油管向中国运送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文章指出,这份合约涉及一个更基础的考量维度——能源安全,这对各方来说都是有益的。俄罗斯输送给中国的天然气将来自西伯利亚东部的两个欠发达地区,根据协议约定,将建造新的配套基础设施来实现天然气的运输。俄罗斯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量约等于纽约州的年消耗量,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新的能源供应渠道来满足其天然气需求。这对各方来说都是个利好消息。这份协议的签署并不意味着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目的地从欧洲转移到了中国,在偏远地区投资建造基础设施使得世界天然气能源的供应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

  《华尔街日报》的另一篇文章则认为,虽然天然气协议对双方都有益,但对中国的好处更大。一是,价格相对较低,相当于中国购买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价格,而远远低于每千立方米625美元的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另外,对于国内的昆仑能源(Kunlun Energy)和中国燃气(China Gas)等燃气分销商来说也是好消息,这些公司的业务量会逐渐增多。

  《国家利益》杂志的文章也认为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占上风,因为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只能供应给中国,在这一地区,中国没有其他竞价对手。输送给中国的天然气距离欧洲很远,因此不能视作是俄罗斯能源市场的东移。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供给的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量将占到中国2020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0%-15%。中国的天然气供应结构已经趋于多样化,与俄罗斯的能源协议将进一步保障中国的能源供给安全系数。

  外交政策网站的文章认为,中俄天然气协议解决了俄罗斯能源公司急于开拓新的出口市场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这笔交易的达成同样意味着,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美国政府及其欧洲同盟就克里米亚问题的僵持中取得了胜利。简单来说,这份协议的签署是对西方制裁普京的致命一击。

  该协议加强了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联盟关系。这种关系免于西方的干扰和经济压力。尽管俄罗斯将在几年后才会向中国运输天然气,但是这项协议的签订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西方国家对普京的俄罗斯所实施的制裁将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

  中美交流基金会的文章指出,除了经济影响之外,这项协议的签订允许普京向世人展示,面临西方的制裁,俄罗斯仍然是有盟友的。对于刚刚执政两年的中国新领导人来说,在经历东海和南海争端、与美国就贸易和网络安全问题产生分歧之后亟需一项地缘政治方面的胜利。中国主席习近平现在可以宣称,中国成功地找到了天然气供应方,敲定了他的前任所未能完成的项目。然而,尽管这项协议的达成对中国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但是距离成为联合中俄共同抵制美国的基石还为时过早,并且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亚洲天然气市场的多样化特征。

  俄罗斯反复企图利用能源问题作为政治工具,这已经使得中国对其有所防范。目前,中俄两国的贸易额仅为中美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中国仍然视中美关系为最具战略意义的双边关系。因此,没有必要过高评价中俄天然气协议的意义。

  《国家利益》杂志则对协议的实施性方面对协议的意义表示了怀疑。文章说,人们在讨论这份协议的重大意义的时候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经历了若干年的讨论后,中俄所达成的协议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如果没有新的天然气田、没有输油管道、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那么天然气就没办法输送,最终这份协议的实际意义并没有今天看来这么重大。这里面包括两个问题:第一,这份协议的实际情况是否与媒体所报道的一样?中俄两国几乎没有公布合同的细节,外界并不清楚双方究竟谈妥了哪些条件以及哪些需要双方政府继续洽谈。考虑到这单生意悠久的谈判历史及经历的诸多挫折,这绝非是个可以忽视的问题。第二,俄罗斯是否有资金实施如此大的一项工程?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承诺将投资55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石油管道建设,以及其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似乎承诺投资200亿美元,但并不清楚有多少资金会被投入到俄罗斯境内的管道建设,而不是中俄边境。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文章认为,因乌克兰问题而导致的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紧张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该协议的达成,但是并不是主推因素。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使俄罗斯原本就脆弱的经济在未来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导致普京需要回归中国,通过签署天然气大单向世界展示,西方不可能孤立俄罗斯。

  文章指出,中俄两国的经贸合作日益加强,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俄罗斯需要多样化的、不断膨胀的市场来消耗他们的能源,从而维持其经济发展。中国则需要更多样化的天然气资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需求。在过去的12个月里,中俄宣布了多项大型能源项目交易的达成,这足以凸显两国关系的日益紧密。

  《纽约时报》中文网文章认为,中俄天然气合同,为俄罗斯的头号出口商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也将两个大国联系在了一起。尽管有过时友时敌的曲折交往史,中俄两国还是走得更近了,为的是与美国和欧洲相抗衡。

  这项交易被普京称为一起“划时代事件”,巩固了中俄之间的关系。自习近平2012年掌权以来,因为习近平和普京找到了共同的事业,中俄关系持续升温。

  中美两国对美国的看法相似,都反对美国在科索沃、伊拉克和利比亚进行的单边军事行动,也都希望“杀杀山姆大叔的威风”。普京尤其想向世人证明,美国及其北约(NATO)合作伙伴正在衰落。尽管中国已表示对乌克兰危机持中立立场,中美双方在其他领域的紧张关系却使中方更倾向于支持俄罗斯。

  《华尔街日报》文章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和俄罗斯一直公开赞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此制衡美国,并以此实现这两国所称的“构建多极世界”这个目的。但两国间不信任的根子几十年前就埋下了,这也对这两个邻国间的关系构成了阻碍。此次天然气协议的达成更多是出于双方的利益考虑。俄罗斯急于利用中国天然气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机遇获利,特别是在近年来一些欧洲买家的需求下降之际。中国希望更多地利用这种更为清洁的燃料,以此来遏制空气污染。

  《纽约时报中文网》也认为,普京一直热衷于在亚洲为俄罗斯的天然气销售找出路,从而转移出停滞的欧洲市场。同时,他急于表明,在俄罗斯因吞并克里米亚而面临制裁的时候,该国并不依赖于西方。而习近平则愿意帮助这位俄罗斯领导人。另外,尽管俄罗斯与中国相互保持警惕,但两国都对在以美国为主导的现有国际和地区机构的范围之外展开合作感兴趣。

  《国家利益》杂志的对双方关系进展持谨慎立场。文章认为,虽然每当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主席会晤,总会有关于加强两国特殊关系、双倍增加贸易额、进一步加强安全、政治、外交关系的戏剧性对话。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总是存在显著的延迟和滞后。诚然,两国关系近年来不断升温,但是中俄两国始终相互有所保留。中国绝对不会加入俄罗斯对西方的讨伐,从而影响其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对于中国而言,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具有更现实的意义,而俄罗斯也害怕被卷入中国的轨道,最终沦为中国的低级合伙人。

  传统基金会的文章对中俄合作做出了言辞激烈的回应。文章建议,面临中俄两国签署的天然气大单,美国的正确做法应该是联合加拿大和墨西哥共同开发北美的页岩油、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修建基础设施将这些资源输送给我们的欧洲盟友。文章呼吁,总统先生,请停止担忧半个世纪后极地冰川会融化,全球温度会上升,让我们先着眼当下的危机,对中俄联盟做出具有男子气概的强势回应。

  《外交事务》则评价了此次合作对中美俄三国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普京对中国的访问标志着中美俄三国关系进入了新纪元。

  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后,美俄两国陷入僵持,因而中国成为新的支点,有能力联合一方去击倒另一方。

  文章指出,很难断定这次的转变究竟有多么的重要。冷战时期,美国很好的利用了中苏两国长期且时而极端的紧张态势,拉近与中国的关系,从而使得苏联惧怕被彻底隔绝。苏联解体和天安门事件导致第一次三足鼎立的格局的瓦解。在后冷战时期,美国无需利用一个蹒跚前行的俄罗斯来遏制中国,但是得益于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自信心的恢复,三足鼎立的局面又回来了。然而,这一次,美国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译者:贺蓉

来源时间:2014/6/6   发布时间:2014/6/6

旧文章ID:7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