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访问非洲–《中美印象》第8期
作者: 来源:卡特中心中国项目
卡特中心中美关系论坛简报《中美印象》 总第8期 || 2014年第8期 (2014/5/16)
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于2013年11月10日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了首届卡特中心中美关系论坛。配合年度论坛,中美印象网站(www.uscnpm.org)在论坛召开前夕上线。《中美印象》电子快报于2014年4月开始试运行。《中美印象》电子快报旨在于第一时间用中文向中国大陆的读者提供美国传统媒体、智库及学术期刊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的报道与分析的快报并提供这些信息的链接。需要订阅《中美印象》电子快报的朋友请发电子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或[email protected]。
快报
李克强访问非洲
2014年5月4-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携夫人程虹访问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和非盟总部,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总理首访非洲。
访问期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非深化合作的461新框架,包括加大投资,并承诺向控制着大宗商品(矿石、农产品等)和石油的非洲国家政府提供更多贷款并达成更多的贸易协议。华尔街日报认为,北京需要这些大宗商品和石油推动经济增长。但李克强的承诺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近几年资源领域的一系列巨额贷款和投资结果不尽如人意,有鉴于此,目前中国对非洲大陆正在采取更加谨慎的投资战略。
对于中国在非洲所面临的指责,如建筑质量低劣、对雇员和当地法律缺乏尊重、在非洲开展殖民等等。赫芬顿邮报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将之称“为成长中的烦恼”,“中国政府会严肃对待”。同时引述新华社报道称,“要求企业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对工程项目和产品的质量以及消费者负责,同时承担起对当地社区和环境的责任”。
纽约时报中文网则以中国和尼日利亚之间的合作为例表明日益加深的联系对双方均有利。拥有1.77亿人口的尼日利亚是中国商品现成的市场,中国对尼日利亚的石油也存在迫切需求。而对中国人本身仍不受欢迎的原因,纽约时报认为主要是中国企业不愿与当地人交往,太唯利是图,苛刻对待员工。文章同时指出,这样把中国单挑出来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尼日利亚雇主有些时候甚至比中国雇主更糟。或许,只是因为把自己的所作所为怪罪到外国人身上会更容易一些吧。
针对李克强总理此行达成的众多合作项目会取得怎样的效果也引起很多思考。布鲁金斯学会以连接内罗毕和蒙巴萨港的铁路项目为例进行了分析。文章总结了这条铁路在减少交易成本(运费、时间等)推动贸易,和刺激投资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点出了现有中国项目习惯雇佣中国工人,而很少培训当地工人、忽视当地法律的问题。文章同时也对肯尼亚国家债务的增长表示担忧。此外,铁路建成后如何筹集维护资金也是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资金和其他中国在非洲项目的公开透明问题。文章认为公开透明可以让非洲人更好的评估项目成本与收益,以及知道未来几代将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项目成功了,其他外国投资者也能更好评估当地的政治风险以及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相关的其他风险,从而愿意参与进来。这样,中国将会对它在非洲基础设施发展中的发挥领导地位感到满意。
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之际,恰逢同样访问非洲的美国国务卿克里。对比两国对非政策,《外交官》杂志文章(译文见《中美印象》第7期)指出,美国更强调民主,而中国更关注经济。相比之下,中国不带附加条件的经济发展思路更得到缺少资金的非洲国家欢迎,至少眼下如此。
来源时间:2014/5/16 发布时间:2014/5/16
旧文章ID: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