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互信可从具体问题开始累积

作者:仇朝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美战略互信可从具体问题开始累积

  仇朝兵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先生就曾表示,中美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向前发展”。30多年过去了,中美之间的信任依然未能充分建立起来。2012年3月,李侃如和王缉思教授合写的题为《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的报告,探讨了中美“双方在长远意图方面的互不信任”。2013年5月,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在美国《外交政策》发表题为《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的文章指出,中美摩擦与分歧的根源在于两国相互信任不够,存在着巨大的“信任赤字”。中美各界人士都认识到,战略互信缺失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中美之间存在许多导致两国之间互信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两国经济上相互依赖,利益高度交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经济、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也都需要两国合作应对。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访美对于增进中美两国互信意义重大。各界对“习奥会”期待较高。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次会晤“有可能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一个路线图”。中美关系能否沿着人们期待的方向走下去,关键在于战略互信。越是用宏观的、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中美关系,战略互信就越显得不可或缺。但越是用这种眼光来审视中美关系,双方的互疑似乎也越深刻。

  中美两国之间能否建立起战略互信,以及如果可能建立的话,这种战略互信的程度,至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两国相互交往的历史经验;第二,两国相互认同的程度,相互间对对方制度、文化、国际行为等的认同程度等;第三,对未来的期待,有哪些共同面临的问题需要合作解决,有哪些共同利益需要共同去实现和维护。两国间互信的程度,决定着它们在处理两国关系或国际事务时的态度、政策选择和行为方式。

  信任,指的是一方发自内心地对另一方的诚实、正直、公正、友好或其他美好原则的信赖。信任的建立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之间互动的历史充满了许多不愉快的经历,改变中国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一直是美国的期望。美国对华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包括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活动,也都带有这样的意图。在人权、台湾及西藏等许多问题上,美国从根本上改弦易辙的可能性不大:年度人权报告依然不会放弃对中国的指责,对台军售依然不会终止,在西藏问题上的小动作恐怕也难以避免。这是由美国的国际地位、国内政治现实和意识形态偏见等决定的。

  当然,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法和时机可能会随两国关系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相互间认同的限度。这一切决定了中美两个国家之间建立起全面和真正的互信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十余年来中国一直宣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美国各界依然对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抱有疑虑。相互间的不信任,在各自国家中都有一定的市场,各种不利于增进两国互信的声音总是一再出现。两国间信任的累积是比较困难的,但制造不信任却非常容易。

  6月7-8日,习近平主席将带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美好愿望访问美国,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不系领带的庄园会晤”。虽然一次元首会晤不可能解决中美之间的“信任赤字”,但却是增加两国互信的重要一步。中国已经走在了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路上。

  两国短期内建立战略互信可能是困难的,但在决策者之间、一定时期内或某些具体问题上却可能容易建立起某种程度的互信。在中美之间战略互信缺失的情况下,既要从宏观上探讨建立战略互信,更要从具体问题入手,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或问题。中美之间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有责任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与挑战,两国也有责任共同面对,相互需求也日益增加: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全球气候变化、疾病控制与预防、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与防扩散相关的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等涉及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传统安全问题等亟需两国的合作。两国需要以共同利益和相互需求为基础,以积极心态面对两国间存在的“信任赤字”,相互尊重彼此的关切,在上述诸多问题上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唯有在具体问题加强合作,逐步增进理解、累积互信,才可能真正形成战略互信,构建起“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点击查看源文

来源时间:2013/6/4   发布时间:2013/6/4

旧文章ID:69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