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元首庄园会晤:让自信引领两国关系发展

作者:仇朝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中美元首庄园会晤:让自信引领两国关系发展

  仇朝兵

  中国网

  中国网6月11日讯 中美两国元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的会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让世人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更充满了期待。

  会晤背景

  这次中美元首会晤有如下几个背景:

  第一,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在亚太地区积极部署“再平衡”战略,中国国内多数人士认为美国此举意在遏制中国,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特别是在南海岛屿争端、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这些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暧昧,偏袒其盟国,对中国多有批评。对于中国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的行为,美国反应比较负面,认为是中国在试图改变现状。中美之间的互信严重不足。经济方面,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中国对美投资方面设置了一些障碍,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的管制没有松动,不断炒作人民币汇率问题。美国积极推动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的举动也被一些人士认为是在经济上围堵中国。

  第二,尽管两国互信不足,但国际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及其他地区安全问题,反恐、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网络安全等问题,都需要中美两国的坚强合作才能应对或解决。

  第三,美国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具有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力量;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面临的国际问题也日益复杂。在战略互信基础不明朗、战略互信缺失的情况下,中美两个对地区和全球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尤其需要通过坦诚的对话,进一步确立战略互信的基础,形成一定程度的战略互信,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指明道路。

  第四,中美两国都完成了领导层的权力更替,都进入了政治稳定和局势明朗的时期。两国进行最高层次直接深入对话的时机成熟。

  会晤取得巨大成功

  这次历史性的会晤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国务委员杨洁篪所言,“通过会晤,两国元首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会晤的成功之处,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会晤的准备和安排,充分营造了轻松、友好、非正式的氛围。风景秀丽的安纳波格庄园、清新的空气、轻松地漫步,无不展示出这种轻松、友好的交流氛围,为深入坦诚的交流创造了好气氛。这也为两国元首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助于为建立长期的、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奠定基础。

  第二,美方对会晤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会谈过程中的表述,会谈的安排,还是其他细节问题,都显示出美方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的访问。美方把此次访问放在与尼克松访华同样历史高度上。他们不但是这么表述的,而且从奥巴马总统送给习主席的加州红杉木制作的长椅,也显示出美方的用意。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曾赠送中国加州红杉树苗。美方对会晤的高度重视,既是对习近平主席的尊重和重视,也是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对于这次会晤,包道格先生评论道:“这次峰会是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两个举足轻重却迥然不同的大国首脑首次展望‘蓝图’。上一次的会谈发生于1972年,中美双方领导人分别为中共主席毛泽东与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历史不容置疑地证明了那次对话对于确立中美合作与竞争原则与思想的重要性。”“这次峰会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未来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明确、深入、坦诚地重申了各自的战略意图和合作的愿望,就共同关心的地区与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了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奥巴马总统在致欢迎辞时重申,“我们非常欢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继续和平崛起。而且我们认为,中国继续走成功的道路,符合美国的利益。我们认为,一个和平的、稳定的、繁荣的中国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全世界、对美国都有利。”习近平主席也明确表达了“加深相互了解、促进全面合作”的意愿。两位元首会晤达成了七项共识,包括互相介绍执政理念,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加强各层次沟通,增进理解和互信,加强领域合作,在亚太区形成良性互动,深化在多边机构和国际问题上的协调配合等。同时,双方也未回避敏感问题和分歧。习近平主席重申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督促美国停止售台武器;也向奥巴马总统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第四,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在首次会晤中,习近平主席向奥巴马总统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推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在第二场会晤中,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主席向奥巴马总统表示,“中国完全能够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中继续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成功。

  会晤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塑造了一种积极、友好、坦诚的氛围,确立了互利、合作的原则,勾画了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蓝图。这对于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应对当前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冷静地看到,尽管双方达成了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在朝夕间完全解决,未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也会层出不穷。中美两国还需要进一步累积互信,不断通过具体问题上合作来化解彼此的疑虑,让互信的基础更加牢固。

  让自信引领中美关系的未来

  国家间的互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共同利益和相互需要为基础的互信;另一种是基于共同价值的互信。利益是可以妥协和交换的,但价值和原则往往是无法妥协和交换的。涉及具体利益的问题,容易达成妥协和交易;涉及原则和价值的问题是难以妥协和交易的。因此,在思考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需要对两国间信任关系的限度有恰当的认知,着力通过深入交流,逐步形成基于共同价值的战略互信。

  在毛泽东-尼克松时代,中美战略互信的基础是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这种战略互信,更多是基于安全利益的互信。冷战结束后,中美一直缺乏强有力的战略互信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化、中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各种挑战日益复杂的情况下,中美两国越来越需要构建新的战略互信基础。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进步,人们对和平、安全等问题的认知已远远超越了冷战结束以前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这一鲜明特征更加突出,更加真实。“和平、共赢、互利”的原则越来越多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指导思想。综合安全、共同安全的观念也越来越广泛地为国际社会接受。这就为中美两国建立起基于共同价值的战略互信提供了现实基础。但这一基础尚待进一步巩固,使之更加坚实。这需要进一步化解两国间疑虑,增进互信。

  化解疑虑和增进互信是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对于两个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历史背景等有着巨大差异、严重缺乏互信的两个大国来说,真正建立起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互信是非常困难的,必须通过在许许多多具体问题上合作,展现诚意,累积善意,经过较长时间的互动,逐步夯实战略互信的基础。

  互信的建立,需要双方都要超越历史上业已形成的一些观念。实际上,国家间的误解或不顺畅的合作,有时表现利益的冲突,但本质上并非如此,而是价值和观念的差异。观念的转变,往往是最困难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观念的转变又是瞬间可以完成的,关键是要有恰当的场景,恰当的刺激。两国元首友好氛围中的会晤和互动,有助于推动相关各方观念的转变。

  增加两国互信,还需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理性看待彼此间的差异和分歧,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积极健康的心态,需要以恰如其分的自信为基础。互信建立,也需要以这样的自信为基础。没有这种自信,就不可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也就很难与他者建立互信关系,相互间也不可能真正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作为个体的人际关系是这样的,国家间关系也是如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不太可能与其它国家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互信关系。

  习近平主席在与奥巴马总统的会晤中充分表达了这种自信,奥巴马也多次表达美国人对其制度和价值的自信。期待中美两国带着各自的自信,积极互动,化解疑虑和分歧,累积善意和互信,走出一条“和谐相处、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仇朝兵)

来源时间:2013/6/11   发布时间:2013/6/11

旧文章ID:69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