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奈:与中国合作,而不是遏制中国

作者:约瑟夫·奈  来源:纽约时报

  《经济学人》杂志上周警告说,因为不断升级的中国东海岛屿纷争,“中国和日本或许会滑向战争开战”。这种预测可能有些危言耸听,然而双方的紧张关系已经促使部分美国分析人士敦促出台“遏制”中国的政策。

  笔者在最近一次访问中国时发现,有不少中国官员们相信这种政策不仅存在,而且是奥巴马总统重返亚洲政策的“核心”。国际关系学教授金灿荣公开宣称,“重返亚洲政策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他还补充说道:“美国一无所成,还激怒了中国。中国是无法被遏制的。”

  遏制政策是另一个时代的事了,美国现在并没有,而且也不应该这么做。冷战初期的遏制政策意味着在经济上把苏联与世隔绝,并在周边建立起北约那样的联盟阻止莫斯科的军事扩张。这一政策导致了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直接引发越南战争的升级,这让遏制政策之父乔治·F·凯南大为懊恼。

  冷战期间的遏制政策实际上包括禁止贸易往来和社会交流。但中国现在并不是当年的苏联,它并不寻求全球霸权,而且美国和中国不仅有巨额贸易,还有大量学生和游客交流。

  94年克林顿时期我在美国国防部的东亚战略部工作,当时我们基于两点原因否定了推行遏制政策的打算。如果我们把中国当成敌人,我们就是在未来为自己树敌;如果我们把中国当成朋友,我们就有和平共处的可能。

  我们设计了一个“融合但限制”(integrate but hedge)的战略,它有点像罗纳德·里根采取的“信任但要核实”(trust but verify)的策略。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接受中国的商品和游客。但1996年美日间的克林顿-桥本宣言又重新确认了美日安保条约,为东亚的稳定繁荣提供基础。美国同时也开始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与中国崛起相抗衡。

  这一政策得到了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支持。小布什总统继续增进与印度的关系,同时加强与中国间的经济纽带。时任副国务卿佐利克曾清楚表示,美国会接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崛起。

  奥巴马总统的亚洲“再平衡”战略包括将海军资源挪向亚洲,但同时也涵盖了贸易、人权和外交等计划。正如其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E·多尼伦在11月份时所言,中美关系中“既有合作的成份,也有竞争的成份。”

  亚洲并不是一个整体,其内部权力平衡应当成为我们的战略核心。日本、印度、越南和其他国家并不想受受制于中国,因此欢迎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除非中国有能力成功地通过发展“软实力”吸引盟友,否则其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只可能会吓倒邻国,让他们联合起来施加对中国实施制衡。

  美国在亚洲显著的军事和经济存在维持着该地区的实力均衡,并塑一个激励中国更加合作的环境。2008-9年金融危机后,有些中国人错误地认为美国处在永久的衰落中,中国又有了新的战略机会。结果是,中国与日本、印度、韩国、越南和菲律宾的关系都遭遇了恶化,这一过失印证了“只有中国才能遏制中国”的说法。

  但是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不应当太强势。我们应当留心凯南先生关于过度军事化的警告,保证中国既不觉得被包围也不觉得被威胁。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若在应对气候变暖、传染病、网络恐怖主义和核扩散问题上相互合作,还能收获更多。

  随着中国越来越依靠于中东能源,我们应当就海事监管加以讨论,保证自由航行,并让中国加入到海事演习中来。我们应当帮助中国开发诸如页岩气一类的国内能源,并鼓励中日恢复其2008年联合开采海底天然气的计划。我们也应当说明,只要中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能加入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协商中来,该协定提议在环太平洋地区实行自由贸易。

  简而言之,用遏制政策应对崛起中的中国不合时宜。实力就是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在很多时候,与他人国合作,而不是凌驾于他国,美国的实力才更强大。

  约瑟夫·奈: 哈佛肯尼迪学院教授,前美国国防部官员,即将推出新书《总统领导力和美国时代的创造》

来源时间:2013/1/25   发布时间:2013/1/25

旧文章ID:119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