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专访《龙的礼物》作者黛博拉

作者:  来源:环球时报

  中国与非洲:互利和援助并存

  在今年7月的中非论坛上,中国宣布今后三年将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一名中国社科院非洲问题学者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讲的话很能说明中国援非方向的变化:“现在的援助更重视非洲的需要”。而西方媒体依然对中国援非表现出“心理上的不平衡”,给中国冠以“帝国主义”的帽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黛博拉,布罗迪加姆研究中国援非问题近30年,在非洲进行过多次实地调研,足迹几乎遍及整个非洲。在她所著的《龙的礼物: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一书中,黛博拉用大量资料分析和案例研究还原了中国援非的真相,驳斥了西方媒体称中国是“流氓捐助者”的偏见。近日, 《环球时报》记者就中国援非话题对黛博拉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为什么想到用一本书传达中国援非的真实情况?

  黛博拉:这本书并不是宣传我的个人观点,而是讲述我的研究。我最早在1983年研究中国援非情况,当时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为善者诸事顺》,讲述中国对非援助的双赢结果。我习惯于寻找世俗观点背后的支持证据,因而知道世俗观点常常经不起推敲。当然,一些世俗观点有时是正确的。比如,劳资关系确实是很多中资公司面临的问题,环保理念也需要切实推行。

  但这确实也是存在于中国本土的问题,所以不奇怪在非中资公司同样面临这些问题。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新闻媒体在中国与非洲这一问题上已经形成定势思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

  黛博拉:在援助问题上,媒体和议员并不是研究人员。即便有少数例外,但通常记者并不会花大力气调查所报道的事件,他们更多是读读别人撰写的报道然后就照搬不误。这就是为什么诸如“有100万中国农民在非洲”之类的荒唐谣言能够来来回回传播的缘由。与此同时,部分舆论指责中国在官方援助项目上并不够透明。其实,巾国与发达国家在援助方式上存在本质不同。西方国家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有责任去干涉别国事务,而中国并不情愿这样做。

  记者:有人认为, “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在您看来,这是真的吗?

  黛博拉:部分人认为,中国与大多数非洲国家复制了殖民时代的贸易关系–中国出口工业成品,同时进口非洲的原材料。这是事实,但并不是中国的错。非洲国家政府在实现结构转型的道路上需要一步一步走。与此同时,非洲人士曾经告诉我,他们记得殖民主义的模样:军事占领、政治屈服、土地强占和高压统治。他们认为有人将今日中陶的贸易与投资视作曾经欧洲国家数十年的殖民控制是很可笑的。

  记者: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主要误解之一是被认为想要谋求非洲的资源,您用了5章来解答中国援非的真正目的。您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黛博拉:中国致力于非洲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对外援助是大多数时候的主要方式。彼时援助的政治色彩很浓,部分是为了获取国际关系的支持。今日之中国已经具有全球性力量,但是援助仍然具有政治重要性。同时非洲在经济意义上也日渐重要。资源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人们不能忘记中资建筑公司在非洲每年超过400亿美元的建造合同,那更是利益所在。

  记者 :《龙的礼物》成书于2009年,现在3年时间过去了,西方和非洲媒体中,对中国援非持怀疑态度的声音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黛博拉:要让世人明白中国在非洲的各类事务实在是一场艰苦的斗争,因为部分事务并不是“援助”,而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做生意。我认为这是由于西方民众往往习惯于政府只管往非洲撒钱,而并不关注当地商业发展造成的。许多人先入为主地判定,如果钱是从政府来的,那这笔钱无疑就是援助。中国的例子告诉西方,还有其他方式来支持被援助方的发展。比如,中国政府在非洲援建100个清洁能源项目,这对非洲有利,也促进厂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

  记者:想要西方扭转偏见,中国可以做些什么?

  黛博拉:提高透明度,包括援助项目、援助金额和使用方式,这些都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中国对非援助的具体数据是逐渐透露的,而发达国家的援助数据通常从一开始就是透明的,按照具体国家和年份区分。这是中国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中方官员能够花更多时间与伙伴国家商讨如何协作,促进被援助国家的未来发展,这不但对非洲国家有所裨益,相互沟通的发达国家和中国也能够从对方身上学到更多东两。比如发达国家存进行项目评估和公开评估结果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如果中国能够对援助项目进行更完善的评估,将是很好的进步。我观察到这方面的进展,不久前我在肯尼亚就遇见来此进行项目评估的中国队伍。接下来如果能够将评估结果公开,放到互联网上,就更棒了。

来源时间:2012/9/3   发布时间:2012/9/3

旧文章ID:394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