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美元霸权,开启多元货币新格局
作者:魏民 来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起来的美元霸权已统治世界经济长达半个多世纪,但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广泛质疑,目前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金融危机、复苏乏力、贸易保护、汇率纠纷、通膨压力和高失业等种种经济乱象,追根溯源都是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然,历史已经走到了结束这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十字路口。
一、美元霸权和美长期推行的“弱势”美元政策是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的根源。
(一)美元霸权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失衡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失衡,一部分国家贸易逆差,另一部分国家贸易顺差。二战后世界经济大体经历了3次重大的失衡,这种失衡大多发生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经济联系增强的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973-78年,1971年美国出现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贸易逆差,美进入贸易逆差时期,而西欧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顺差,海外美元增多,美国的黄金储备不足以兑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和黄金脱钩,美元第一次大幅度贬值。第二次发生在80年代中,美日贸易摩擦激烈,最终通过“广场协议”,美元对日元、马克大幅贬值,日本经济由此陷入长期萧条。第三次是2002年起,美国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4年后连续4年经常账户赤字超过GDP的5%,终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美国长期推行美元霸权、靠乱发货币弥补贸易赤字的经济政策指导下,世界经济陷入了美国经济高消费-高贸易赤字-高债务,以及新兴经济体高储蓄-高贸易顺差-高外汇储备的恶性循环中,为保值增值,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市场,平衡美国际收支,美国相当于利用新兴市场提供的廉价贷款支撑了其经济发展。因此,美国目前要求中国等贸易顺差国限制经常账户盈余的做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
美国长期推行的高消费、高贸易赤字和高债务等“三高”政策使美国由最大的债权国演变为最大的债务国,不仅拖累了美国经济,也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虽然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开始复苏,但“三高”政策所造成的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仍在继续,深深制约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导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蓄意推动美元贬值,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复苏。
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无视其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和美元作为国际汇率体系锚定器的地位,蓄意推动“弱势”美元的出现。从2001年起,美元至今已实际贬值31%。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元通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实现贬值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今年以来,美元指数屡创新低。在内政和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下,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启动购买6000亿美元资产的第二波定量宽松货币计划,实质是开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债,意在降低美国的长期利率,鼓励企业借贷扩大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并抵消美国的巨额债务。此举虽然短期可能给美带来出口增加,转嫁赤字,平衡收支等好处,但由于外部总需求疲弱,美元贬值对美国扩大出口的促进作用将十分有限,反而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造成别国美元资产缩水、出口竞争力减弱、保护主义盛行、全球性通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余地缩小等,不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复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说,目前美国推行的向其金融产业不断输入廉价贷款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经济毫无益处,但却会使世界其他地方陷入混乱”,也让人想起了尼克松曾经的名言:“货币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
美国采取的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正将全球推向汇率战和贸易战的边缘。危机后,流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在速度和规模上均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其中,亚洲国家吸引的国际游资数额最多。截至9月初,新兴市场今年共流入资本393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游资有78.6%都流向了亚洲国家,导致亚洲多国货币大幅升值。今年7月至9月初,韩元、菲律宾比索和泰铢兑美元汇率均出现5%以上的升值,马来西亚林吉特升值幅度超过4%。
亚洲和大洋洲经济体在“热钱”的冲击下,被迫分担美国推行美元霸权的成本和代价。它们面临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扬的压力,经济稳定受到威胁,不得不采取合理有序的货币紧缩政策和有效的金融监管,迎战美元贬值带来的“热钱”。澳大利亚、印度和中国都调高了本国利率;巴西和泰国当局分别对资本流入进行征税,以防出现资产泡沫;日本当局出手干预汇市,以防日元兑美元升值过多。
二、虽然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储备和支付手段,但美元霸权地位正面临空前的挑战。
(一)危机以来,对美元霸权地位发出质疑的呼声上升。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席称:虽然凭借美国经济实力第一的优势,美元的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现在已经是设计一个多元货币体系的时候了。法国总理萨科奇认为由一国货币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今天多极化世界面前显得不协调,呼吁设立不由单个国家主导的国际储备资产,以加强国际货币体系的整体稳定。俄罗斯提议创立一种新的全球储备货币,其设想获得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支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去年提出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IMF前总裁米歇尔·康德苏建议国际货币体系向以特别提款权为中心的方向稳健过渡。
(二)历史上看,美元也并不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更替体现了世界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本位制(牙买加体系)等几个主要发展阶段。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仍充当了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但美元在官方储备中的份额持续下降,欧元问世并且在储备中份额升至30%。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一票否决权地位已不能反映当今的现实。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曾超过50%,2000年降至30.6%,2007年进一步降至25.4%。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结算地位也在下降,欧元在欧元区使用已11年,人民币也逐渐成为亚洲周边国家交易中广受欢迎的货币。
(三)作为世界经济失衡的中心,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引发关注。美国出于经济困难和国内政治的需要,过度炒热人民币汇率升值论,反而在国际上放大了美元霸权的弊端,加速了美元霸权的解体。人民币汇率在美国的炒作下成为焦点,但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了24.1%,却没有扭转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局面。经济不平衡的本质是中美之间不合理的经济分工,而正是美元的霸权长期支撑了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延续。
三、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和走向伴随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加速向多中心迈进,经济的多极发展将成为货币多极发展的基础。有人提出未来的货币格局将是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分天下。今年IMF将全球具有系统稳定重要性的五大经济体定为:美、英、欧元区、中、日,这五大经济体代表了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或许预示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雏形。即使是建立在超越主权基础之上的超主权储备货币,其构成和定价也是以各国的经济权重作为基础的。
应该看到,在向多元货币体系过渡的共识下,美国仍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元仍是主要的储备和支付货币,美国的经济一超地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虽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的所做所为使改革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国际社会应借G20峰会、IMF和世行年会等国际经济对话平台开启建立多元货币体系的进程,尽快将世界经济带入格局有序调整的轨道上来。要敦促美国自律,对乱发美元的不负责任行为加以约束,将美国的货币政策置于国际监管之中;改革美国在国际经济组织的一票否决权,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持续提高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组织的份额和投票权,制定科学的份额计算办法和动态调整机制;改革国际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使其更加公开透明、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多极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由之路,中国需承担经济崛起的国际责任,并有效应对美操纵美元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威胁。但目前条件下,人民币区域化是更为现实的选项,要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双边兑换协议,推动中国与东盟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建立人民币区域主导货币地位。与欧元呼应,架空美元的霸权地位。
来源时间:2010/12/9 发布时间:2010/12/9
旧文章ID: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