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分析中,城市的发展往往被错误地忽视。事实上,基础设施、城市形态与大国构建的国际秩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历史上,大国不仅使用城市作为商业和宗教连接的节点,还作为实际和象征性权力展示的场所。冷战结束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代就是由一种独特的城市形态所支撑的:全球城市。几十年来,伦敦、纽约、首尔、悉尼和东京等全球城市的的崛起加强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如今,中国现在开始通过“一带一路”营造有其独特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形态。查看全文
Tags :中美关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和变化。在两国70年代开始接触的时候以及建交之初,我们的关系主要是战略性的,包括制衡苏联,但由于中国的贫弱,双边关系很少。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显著且迅速的崛起,不仅成为地区大国,而且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成为全球大国。这就产生了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动态。查看全文
1979年美中建交之后不久中国学生开始到美国留学,到2018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近40万。最近,中美教育交流被一些美国人认为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次线上讨论由四位在不同时段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分享他们在美国留学和之后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也许是对中美教育交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最好的回答。 查看全文
何瑞恩所提出的美国对华政策需要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或维持一个既包含中国又支持美国安全和繁荣的国际体系等建议,更多是通过暂时的让步换取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固,以期在未来寻求新的机会。毕竟,就如何瑞恩文中所言,在中国国力扶摇直上、国际影响日益增大的时代,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帮助美国寻找、并确保现有国际秩序和全球体系的“稳定与包容”。查看全文
Read about climate discussions between President Biden and President Xi at the 2023 San Francisco summit.查看全文
郝志东教授认为,澳门很有可能扮演一个中美之间的桥梁的角色。而成功与否,取决于澳门是否能坚持一国两制, 以及中美关系在旧金山会面之后的走向。查看全文
从2022年的“巴厘岛共识”到2023年的“旧金山愿景”,中美关系终于出现了企稳的态势。如果双方处理得当且运气不错的话,这一态势或许会在明年得以持续。如果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还能延续当前对华战略的基调,那么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或许还能延续到2025年之后。如此,中美关系可能会逐渐进入一种新常态。查看全文
未来两个月全球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台湾选举,蓝营获胜意味着和平,绿营获胜意味着战争,这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美丽的宝岛,究竟是成为和平的桥梁,亦或是21世纪的萨拉热窝,就看岛民的选择了。查看全文
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的会晤使两国在短期内走在危险性较小的轨道上。但仅靠一次会晤并不能完全阻止走向冲突的长期势头。有影响力的两国公民应该行动起来,寻找官方接触之外的途径来促进公共利益。无论中美领导人选择怎样的新范式,必须做的不仅仅是避免新冷战,还要阻止一场热战。查看全文
硬实力是美国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努力的关键要素。它是方程式中应有的一个变量,但并非解决方案。为了保护其利益,美国领导人必须更加熟练地结合加强军事能力的努力与其战略目标的清晰性、联盟的力量、与台湾的紧密协调,以及对北京决策者心理的更敏锐的理解。美国近45年来一直在保护其在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利益。如今,它必须提高游戏水平,以便在未来的45年里继续做到这一点。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