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斌:2024大选年,美中关系转入“管控下的缓和”
林中斌博士是台湾知名学者,曾出任中华民国国防部副部长。本文根据《中美印象》特约撰稿人汤名晖对林教授的采访整理而成。
2023年11月15日,在旧金山APEC会议期间举行的拜习会之后,美中双方逐渐恢复各部门正常对话;12月12日,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在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研讨会上再次申明美中关系走向稳定;2024年1月18日,伯恩斯在美国中国总商会主办的新春联欢晚会上对总商会成员表示,「期待美中经济关系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美中关系在竞争的格局中逐渐充盈趋向稳定氛围,不只在美国方面出现远较去年更和缓的征兆,美中台三方的潜流同时酝酿此一大气候。
- 台湾方面 民进党在坚持中转向缓和
- 赖清德在选举期间放宽既有坚持,面对柯文哲的竞争而偏向中间路线,两岸关系不主动挑起「芒果干」(亡国感)议题,对美重视稳固实质关系,保持既有的国会议员访台,暂缓邀请行政部门官员访台;对欧洲不主动炒作乌克兰战争,维持既有与欧盟议会成员互动,德国和东欧国家亦暂缓高阶行政官员来台;对内则重视各方意见,2023年中以后,频繁接纳不同派系与地方意见,并且扩大用人意见与格局。
- 「King Maker」(造王者)洪奇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作为新潮流大老与两岸关系的先行者,洪奇昌被认为是提倡两岸扩大经贸与文化来往的代表人物,美国国务院与实务研究单位亦常派人拜访,是民进党内部面对美国重要的沟通管道。
- 蔡英文的大将陆委会副主委詹志宏和下届副总统萧美琴临身于侧,对于团队尚在组建的赖清德而言,现阶段是重要人才,未来也是维持对美国和两岸关系互信的主要人物,蔡英文2020年817万选票的选举天花板,更是往后总统难以跨越的民意基础。
- 民进党已不具备上次大选的优势多数,对内需要考虑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民众党分食中间选民的能力更要提高警惕。2023年12月15日,北京宣布ECFA继续实施。陆委会欣然回应:“对双方有利”。2024年1月6日,对岸海关暂停台湾石斑鱼进口,陆委会平静表示接受。大选结束后的1月18日,陆委会提出两岸政治分歧有逐步化解的可能性,但前提是要透过对话交流。
- 美国各方人马管控局势
参考美国学者洛森(Ben Lowsen)在外交家杂志(The Diplomat)的分类,他把美国对华政策制定人及他们的顾问或智囊分成四类:屠龙派,外交派,汉学派和拥抱熊猫派。拜登上台以后的第一组中国政策人马是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John Blinken)和沙利文(Jacob Jeremiah Sullivan),两人都是犹太裔背景,长于东欧与前苏联研究,沙利文提倡的「新华盛顿共识」更带着冷战的围堵思维。
以两者为核心的团队有着东亚事务十余年经验,但是有别于以往中国研究或汉学背景的专家,2023年后逐渐不能满足美国的对中政策需求,使得其他组的人马逐渐在拜登的决策圈中浮现不同的意见。他们即使不是明显的屠龙派,但在上任之初也称不上是对中国友善。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开始转向务实,布林肯更在2024年1月的达沃斯经济论坛指出,「美中互动较以往更为频密」,已释放出明显的转变讯号。
第二组人马是资深外交圈人士,也就是外交派,首先是坎贝尔(Kurt Campbell),他投入亚洲事务超过四十年,处理过1996年台海危机,并且曾分别任职国防部和国务院,包括负责亚太地区的副助理国防部长,还曾在美国海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供职,并出任海军作战特别情报局局长。
2021年,坎贝尔接任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总监。亚洲事务相关的政治、经济、情报与军事的丰富历练,使得他能更切中现实的政治需要。他主张含糊吓阻中国,不主张申明用兵保卫台湾,因此对于拜登任内四次对台出兵保卫作出解释,一度造成他与拜登之间关系较为尴尬,而今他的观点反而甚被重视。
AIT理事主席罗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亦为代表人物,他的学术背景是心理学和女性研究,历任国务院亚太事务多个职务,是不折不扣的亚洲通,细腻且了解美中关系和台湾问题。上述两组人马合作顺畅且私交甚笃,坎贝尔更是布林肯女儿的教父,于公于私都能有效沟通与配合,将白宫的思维化为有效的执行计划。
2023年5月,2023年澳洲-美国部长级咨询会议联合声明提出呼吁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两岸问题;10月15日至19日,罗森伯格第三次访台行程鼓励两岸发展对话,11月份,坎伯便被提名为副国务卿。从布林肯、坎伯到罗森伯格逐一就位,外交政策浮现一致性,美国的对中政策在两组人马的协作下逐渐顺遂。
第三组人马是长期研究美中关系的学者和官员,包括中国研究和汉学面对美中关系不如以往,他们近来在「管控下的缓和」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他们之中有着近几年消声匿迹的中国专家,如今又浮出水面。这些研究中国的专家,曾经有数十年影响美国的中国政策。在川普2016上台后,他们被怪罪引导中国崛起威胁美国的利益。在美国近年反中潮流的影响下,担忧遭受挞伐,因而减少活动,进入「冬眠」。
2023年中期以后,拜登对中国政策虽然仍有竞争的成分,但是比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频繁地接触,关系明显缓和。2023年7月,美国国务院及澳洲外贸部发布「美澳部长级咨商」联合声明,呼吁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两岸议题。
2023年10月,葛来仪 (Bonnie S. Glaser)、白洁曦 (Jessica Chen Weiss)、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三位专家在《纽约时报》发表联名文章,呼吁美国加强台湾吓阻能力的同时,也应该让两岸之间自行处理自己的问题。他们2023年11月30日又在美国《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 )发布文章,指出台海三方互动都需考虑「刚柔并济」,除了重申前文的基调,同时认为美国作为台海争端的第三方,必需考虑如何结合威胁与保证。
斯坦福大学学者梅慧琳(Oriana Mastro)也在10月16日于《纽约时报》发表专文,检讨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她说过去美国避免与中国战争,主要是维持「威慑」与「安抚」间平衡,但近来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提高了战争风险。尽力加强台湾的吓阻能力,但是采取两岸问题的中立态度,不应干涉两岸问题,并且运用美国的影响力,让美国的盟友和台湾不会太密切,使得台湾得以增进与中国的关系。
从川普上台后匿迹的中国通,也被称为「熊猫拥抱者」,他们近期忙碌地穿梭两岸,包括布鲁金斯学会著名的学者理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III) 和包道格(Douglas H. Paal),他们开始浮出台面,建议官方的态度促进两岸对话,营造美中关系改善的气氛,包道格甚至提出需要华府做为两岸信使的角色。
- 中国方面 收敛战狼姿态
2023年二十大之后,北京方面大幅调整各项政策,像是调整外交的战狼政策, 例如:一度有传闻说召回在欧洲的战狼驻法大使卢沙野;2023年12月,立陶宛外长蓝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中国政府已经结束对立陶宛的贸易抵制措施,但不涉及台湾办事处的持续。
2023年5月23日,驻美大使谢锋上任,积极与美国学界和智库互动,9月份再次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接触。东盟邻国方面,中国与中南半岛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和,10月份开通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中国即使与菲律宾关系仍有矛盾,但是仍未拦阻黄岩礁补给行动,只要北京有意,海空两个路线都不容易达成。
经济方面,「国进民退」的情况有所改善,并且鼓励外资进入,例如:特斯拉和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化学 (BASF) 在中国扩大生产。对外方面也同时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3年11月27日的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进一步提出要求国际企业符合国际合规,并且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符合国际市场的准入与监管,都是较为正面的作为。
两岸政策也出现明显调整,面对赖清德的言词不似以往犀利,除了依照以往惯例对民进党候选人当选后的外交攻势之外,仍保留欧美各国政要访台与祝贺的空间,仍有一段的对台观察期。对台政策方面除了「九二共识」之外,同时也提到「两岸一家亲」。
2023年12月28日,大陆的福建省公布22条文件:定2025「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提出政策提吸引台湾的社会各阶层和学者前往大陆,软硬兼施的原则未有改变,但还在学习与调整的过程。2024年1月28日,陆委会副主委詹志宏也曾表示,希望两岸能恢复对话,由于詹为蔡英文的小学同学,一定程度的释放改善关系的善意。
- 赖清德的可塑性是潜在的空间
2023年3月,美方通过英国媒体《金融时报》表示不放心赖清德的台独立场后,赖清德立刻把“抗中保台”主张改成“和平保台”。在2023年3月之前 ,由于他具备长老教会的背景,他并不主动参与民间佛道教的宫庙活动,此后在幕僚与地方派系领袖的建议下,他一改姿态勤跑宫庙与地方信仰系统。
由于蔡英文和美国高度互信的关系与选举天花板效应,未来将成为赖清德任内的隐形框架,但两岸之间仍需要传达正面讯息的互动。如果北京方面考虑赖清德的选票不如蔡英文,若比照前两次蔡英文520就职演说的标准,甚至提出补考的态度恐将让赖清德退缩。
另一方面,「九二共识」的原则在此次大选并未能帮助国民党增加选票,受到世代交替与人口结构改变的影响,北京或将基于「九二共识」的内涵,进一步创新论述,才能让支持民进党和民众党的年轻选民眼睛一亮,同时给予赖清德转变需要的缓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