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再平衡的折中方案

作者:鲍盛刚

2023-06-07

【作者简介】鲍盛刚,曾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国际政治硕士,曾获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比较政治学硕士,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就职于加拿大海外集团。

印太再平衡的最佳方案既不可能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再平衡体系,也不可能是以中国为主导,当然更不可能以印度或者以日本为主导,因为那样结果只能是分裂与对抗,以及“亚洲世纪”的终结。而折中方案在于以东盟为中心,由此不仅可以使这一地区避免战乱,而且可以成为大国冲突的缓冲带,形成以东盟为中心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合作体系,对此可以称之为亚洲版的“维也纳体系”,这一体系曾经维持了欧洲100年的和平,从而使19世纪成为欧洲的世纪。

英国地缘政治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有句名言,即”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他之所以如此说,这是因为就欧洲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东欧处于欧洲大国的中间地带,由此形成了以中东欧国家为中心的欧洲大国均势格局。而任何大国如果控制中东欧地区,必然打破均势,引发冲突。所以,麦金德认为确保中东欧地区国家的中立,是欧洲和平的基础。为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敦促中东欧小国结成联盟,增加世界舞台上重要玩家的数目,让可能的暴君或者独裁者更难以取得霸权。而中间带设想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某个国家独自控制欧亚大陆的危险。反之,则欧洲的均势将不保,欧洲的和平将不保。从历史上看,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无不源于此。而在冷战结束时,本可以让中东欧地区国家选择中立,形成以此为中心的欧洲大国合作框架体系。但是,北约东扩打破了这一均衡体系。尽管美国口口声声讲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但是当北约军队进入新欧洲,美国导弹防御体系指向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还会这样认为吗?事实上,随着北约东扩,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早已走上了新冷战的轨道。从1999 到 2008 十年间,北约东扩三次,先后将东欧九国和波罗的海三国纳入北约体系,对俄罗斯安全利益构成极大威胁。对此,俄罗斯一直坚持北约东扩违反了西方领导人与戈尔巴乔夫的”君子协定”。即便是在西方内部,关于北约东扩的起因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此,美国”冷战之父”乔治·凯南就曾经强烈批评北约的首轮东扩,称之为”美国外交在后冷战时期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它会对”俄罗斯舆情中的民族主义、反西方倾向和尚武情结火上浇油,不但无助于俄罗斯的民主进程,还恢复了东西方之间的敌对气氛,驱使俄罗斯外交与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

与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相比较,印太地区有着相似性,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谁控制了东盟地区,谁就控制了印太;谁控制了印太,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而之所以这样说,这是因为就印太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东盟10国处于周边大国的中间地带,由此形成以东盟国家为中心的地区大国均势格局。而任何大国如果控制了东盟地区,或者东盟国家倒向任何大国一边,必然打破均势,引发冲突,并由此使东盟地区成为亚洲的巴尔干。所以,确保东盟地区的中立,是印太和平的基础。而目前,美国政府官员频频出使东盟国家,目的无非是想诱逼东盟国家倒向美国,孤立中国,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印太秩序,但代价是印太地区的分裂与对抗,以及“亚洲世纪”的终结。可以说美国所为与其在欧洲,在中东与阿富汗的所为,如出一辙。那么,东盟国家会倒向美国吗?显然,东盟国家不是如今的中东欧国家。如果说目前中东欧国家之所以倒向美国与西方,这是因为基于历史与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他们都多多少少患有“恐俄症”,认为俄罗斯是威胁,而且经济上很少与俄罗斯有联系,更多的经贸关系来自于美国与西方国家。与之相对,东盟的情况正相反,历史上东盟国家与中国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受害者,文化上与中国更为相似,经济上与中国更为密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东盟国家认为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没有东盟国家想成为美国孤立中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与牺牲品。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马凯硕近期在文章中分析到:东盟看上去组织松散。对于美中之间日益加剧的对抗,东盟也难以形成前后一致的应对措施。此外,它也无法让纷乱的南海局势平静下来。不过,如果说东盟过于软弱,无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成员国,更不用说强加于其他国家,那么这种没有强制力的软弱却也正是它的长处所在,让这个集团能够在本地区及更广泛的区域建立信任。简而言之,东盟的文化造就了和平与繁荣。

美国已故地缘政治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曾经断言:欧洲的过去将是亚洲的未来。他主要是指二次世界大战,认为印太地区也将因为大国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引发地缘政治的动荡与战乱。但是,如果将时间再向前推进100年,我们看到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当时欧洲五强建立的维也纳体系,至今堪称均势体系的典范。而促成这一均势形成的并不是强国,而是相对弱小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以至于这一体系也被称之为“梅特涅体系”。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