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关系回春?在维也纳,他们谈了这些…
【编者注】本文作者David Ignatius。近一年来,美中关系处于更为紧张的状态。在美国击落疑似来自中国的侦察气球、警告中方不要在俄乌战争中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及台湾领导人蔡英文与美国众议长麦卡锡在加州会晤等系列事件后,双方之间更充满敌意。尽管一些政府官员和中文问题研究专家指出两国之间的龃龉和敌意或产生于后疫情时代美中高层缺乏接触而造成的信息隔离,并剖释了存在与中国内部高层与公众之间和美中高层之间的信息差和认知差可能导致的危害和灾难性后果(详见本站编译文章“信息隔离或酿悲剧?对台海危机产生根源的探讨”),但两国官员亦对该类建言鲜有回应。《华尔街日报》更指出,“中国政府对拜登政府重启接触的努力基本上采取了冷处理方式”,比如拒绝拜登与中国领导人通话的请求;同时,双方更互相指责对方为造成两国关系恶化的祸首,并在全球影响力和公众形象竞赛中展开激烈竞争,致两国关系雪上加霜。不过,这一紧张局势似乎在双方本月中旬在维也纳举行的事先未宣布的会晤中得到缓和。《华盛顿邮报》专栏作者David Ignatius与5月14日发表文章“在维也纳,美中关系展现希望”(“In Vienna,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shows signs of hope”)。该文章讨论了美中两国高级官员在本周维也纳会晤上谈论的内容,以及美国对中国在全球问题中角色和行为的看法。此次会晤为美中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启示。那么,这些交流和认知能否为美中关系改善提供帮助?本站特编译此文以供读者参阅。
近年来,尽管美中两国在口头上表示会基于共同利益寻求合作,但两国关系愈发走向对立。这些空头承诺收效甚微。但在上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和中共最高外交官员王毅在维也纳举行了事先未宣布的会晤。在这次会谈中,来自美中两国的高级官员似乎建立起一个建设性接触的框架。
在经过周三和周四(5月11日和11日)接连两天的密集会谈后,沙利文与王毅两人使用了相同的措辞描述此次会谈,即坦诚并富有实质性和建设性。对于外交官来说,这一描述代表着相当积极的评价。
谈论外交政策的重制总伴随着风险,特别是对华盛顿和北京来说。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埃里森(Graham Allison)在其著作《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逃避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中所警告的那样,美中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或许难逃战争悲剧。在日益紧张的关系下,两国难以寻求共同立场。但近日在沙利文与王毅在维也纳进行的长时间且详密的会谈中,美中双方似乎觅得一些共同关切。
有关消息称,美中两国官员已就如何调解俄乌冲突并避免其对两国产生灾难性后果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讨论,双方亦就当前两国对彼此全球野心的认知和误解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极具争议的台湾问题也是会晤期间详细交流的议题之一。
对于近年来剑拔弩张的美中两国来说,在维也纳会晤期间的坦诚讨论极为重要。拜登团队一直致力于重建美国军事联盟和伙伴关系,但与北京方面的建设性接触却寥寥无几。中国政府则宣称与俄罗斯建立了“无上限”的友谊并与许多被认为“受到西方世界压制”的国家建立了联盟。但同时,中国却将对其未来发展影响至深的超级大国拒之门外。
维也纳会晤为何与之前的会晤有所不同?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部分原因是双方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沙利文与王毅都在脱离既定“脚本”展开对谈上表现得非常自信。在近十几个小时的谈话中,他们都将既定日程抛至一边。两国使者不但表示他们的领导——拜登总统和中国领导人——允许他们深入探讨敏感议题,亦展现出自信态度。沙利文与王毅似乎均找到了超级大国妥善展开对话的方式,而其正是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曾经存在但后来缺失的那种方式。
据称,沙利文和王毅详细讨论了俄乌战争。中国坚持「不会放弃俄罗斯」的主张,因其为其长期合作伙伴。中国方面似乎明白这场冲突的最终解决方式在外交而非战场。但中国担心俄罗斯遭遇的接连打击或令普京采取极端行动,特别是如今乌克兰正筹备对俄发起反攻。
中国已为乌克兰提供了一份和平解决方案,并派遣特使于本周前往基辅、莫斯科,及其他关键首都。美国官员表示其不希望中国仅在俄乌战争中担当调解角色,而是肩负起制约俄罗斯行动的重担。譬如,如果中国领导人表示这场战争是该结束的时候了,那么普京几乎没有理由拒绝他的决定——这就是为何有传闻称克林姆林宫对上周美中接触感到恐惧。
在美中两国维也纳会晤的背后,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两个极为务实的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构建了美中关系步入新阶段的背景。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中美关系不应是一场零和博弈。双方不应以其中一方牺牲另一方利益为代价来获得竞争优势或繁荣发展。”
第一个问题可被称为“必然性”问题,即,美国是否必然衰落而中国又必然崛起?中国领导人的政策便是基于这一趋势制定,但却在过去几年引发部分质疑。美国经济与社会框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同时,其技术水平亦保持卓越。中国或许曾认为其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一观念却在GPT-4现世并产生巨大影响之时被击碎。同时,中国亦面临经济和政治阻力。其国际主导地位还远未确立。
幕布之后,中国领导层似乎还在争论美国的真正实力。美国官员指出,本月中国前外长傅莹在其博客上发表一篇文章,文中委婉地对一个国家是否应质疑另一个国家的实力提出疑问。目前,该文章已从傅莹执教的大学网站上移除。美国官员表示他们认为傅莹因此事受到批评。显而易见,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辩论正在中国内部如火如荼地进行。(编者注:有本站读者指出,傅莹的文章并没有被屏蔽会删除。其次,Ignatius在谈到傅莹时引用了《中美印象》发布的傅莹介绍。)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俄乌战争的无止境延续是否符合北京利益。(关于美国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详见本站发布的翻译文章“中俄关系将如何影响俄乌战争和全球局势”)据称,一些中国官员表示长期战争将对中国有利,因为这意味着美国会陷入冲突的泥潭,而中俄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强化。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即长期的俄乌战争加强了美国与欧洲和亚洲的联盟,并为中国带来长期烦恼。美国方面表示,其相信后一观点在北京正逐渐受到认同。
拜登政府面临的基本问题则是接受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和与中国领导人合作达成共同目标是否符合美国利益。过去,美中接触一直围绕一些“软性”议题展开,如健康、食品、气候变化;如今拜登则让沙利文与中国交涉俄乌冲突等核心安全问题。
据称,维也纳会晤期间,美国对美中接触传递出积极肯定的信息。比如,沙利文肯定了中国作为调解人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邦交正常化中所做的贡献。沙利文表示,由于美国与伊朗之间长期以来的彼此厌恶,这一调解对美国来说是无能为力的。但他很高兴看到中国为缓和区域冲突所做的贡献。
拜登对中国展现的积极开放的态度受到一个简单理念的推动:美国不愿开启一场「新冷战」。在认清这一观念之前,拜登被在华盛顿甚嚣尘上的「新传统智慧」上迷惑了太长时间——即,对中国越强硬,对美国越有利。如今,他似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星星绿芽并不能保证春意盎然,而距离夏日生机更是山长水远。但根据美中双方的描述,上周的维也纳会晤无疑为两国开展经常和、直接的接触提供了良好开端,而这一建设性谈话将令双方受益。
1 Comment
[…] 在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的当下,沙利文是中美沟通的主要渠道。2021年3月,沙利文与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道在安克雷奇(Anchorage)与时任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以及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了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此后,沙利文又分别于2021年10月在苏黎世(Zurich)、2022年3月在罗马(Rome)、5月通过电话、6月在卢森堡 (Luxembourg)至少四次与杨洁篪会晤,讨论中美关系以及双方关注的地区热点问题。杨洁篪退休, 王毅升任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之后,沙利文又分别于2023年3月通过电话,5月在维也纳(Vienna)、9月在马耳他(Malta)、10月在华盛顿(Washington, D.C.)、2024年1月在曼谷(Bangkok)至少5次与王毅会晤,有的会谈时间甚至长达将近10小时,足见二人交流之深入与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