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坤达:我对中美台三边关系的看法

作者:翻译:ring-feng-william-peng

2023-02-27

编者按:诚然,台湾问题从中国建国起就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应关于美国政府与台北日渐密切的接触(如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2022台湾政策法)中申明“中国将坚定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纷争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我对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东亚问题专家林坤达进行了访谈。

林坤达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政策。他主要关注东亚地区大国与地区小国之间的外交博弈。他自2008年起担任《台湾安全问题》执行主编,并在亚特兰大的中国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他的近期作品发表于《中国季刊》,《生存》,《外交官》,《台北视角》等。在到佐治亚理工任教前,他是“普林斯顿——哈佛,中国与世界”项目的博士后。他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首先,您能描述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的三边动态关系吗?

与直觉相反,这三股势力 在台湾问题上的动态关系体现在“保持现状”。

我们先解释“在台湾问题上保持现状”是什么意思。诚然,对于不同的受众,“保持现状”意味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任雪丽(Shelley Rigger)的定义抓住了最基本的要素:“台湾继续由民主政权管理,并完全独立于政府在北京的国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简单的把这一概念总结为台湾在没有正式宣布独立的情况下维持自治。

我从这一概念发展出三点来解释中美台三边的动态关系。首先,大陆与台湾当局都不愿意永远保持现状。由此可得出第二点:大陆与台湾都正在采取渐进措施使现状变得对自己更有利。第三,美国现在似乎更愿意更明确地维持现状。

我来解释一下这三点是什么意思。首先,大陆从来不认为台湾的现状是可接受的,并且北京当局直到现在都在极力试图扭转现状。柯庆生(Thomas Christensen)一致认为一个稳定的现状可以将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合法化,所以维持现状并不利于大陆志在统一中国的的根本利益。然而,台湾也不喜欢永远维持现状。台湾在现状下没有国际人格,无法有效维护台湾的利益,因为现代国际体系只向有主权的国家提供权利与保护。例如,澳大利亚总理阿尔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在去年十一月表示澳大利亚政府不太可能支持台湾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因为台湾并非主权国家。因此在现状下,台湾将长期面对在全球化时代中被边缘化的风险,从而失去维持现状的资本:经济活力。

人们很少质疑大陆与台湾维持现状的意愿,因为双方都不喜欢局势升级与进入战争的泥潭。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需要强调的是,不喜欢战争并不意味着喜欢保持现状。

由于大陆与台湾都不想维持现状,两方都在采取渐进措施使现状对自己有利,又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武装冲突。大陆方面试图逐步削弱台湾的国际地位并不断强调对台湾的主权。这样的例子很多。最近的如说服其他国家降级或关闭与台湾的贸易办事处,并将“一中原则”的监管范围扩大至非国家行为者如万豪连锁酒店与美国三大航空公司。更加值得注意与危险的是大陆在灰色地带中使用武力行动来慢慢破坏现状,并在台湾本土上逐渐建立大陆的事实主权存在。

台湾同时也没有坐以待毙,当局正在努力一步步提升国际地位。例子如九十年代的“度假外交”,2008年前的“支票外交”,1993年至今的加入联合国运动等。近年来,台湾改变外交策略,呼吁国际社会支持其积极参与联合国下属机构。最新的例子为推动全球合作与培训框架(CGTF),这个机构是2015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成立的,旨在加强亚印太地区的政府要员的联系,从而提升台湾的国际影响力。

尽管双方都试图通过渐进的步骤来改变现状,但当现状过于向其中一方有利的方向倾斜时,另一方将会采取孤注一掷的反击措施,迫使对手妥协并遏制其势头。但如此之结果往往是台海危机。如1994年李登辉访问美国试图打破国际孤立,但它立刻导致大陆使用大规模导弹试验与军事演习作为回应。该事件导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从1995年持续至1996年并涉及美国的武力展示。危机最终平息于各方在台湾问题上之决心的重新建立与大陆与台湾于国际社会中势头的重新设置。把时间快进到 2022 年 8 月,围绕佩洛西议长访台的剧情让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所以,可以说台海现状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在过去,美国实际上也以维持稳定为目标,而不一定是维持现状。这种心态其实对台湾不利,因为大陆可以巧妙地利用这一心态来施行其的切香肠战术(渐进战术)去逐渐削弱台湾的国际地位。在当时,美国与其盟友皆认为台湾事务是要避免的麻烦,并不是要决心捍卫的利益: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一切照旧,只有在危机迫在眉睫时才进行干预,而且往往采取权宜之计。大陆与台湾力量本就不对称,而美国的心态更是雪上加霜,挤压了台湾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空间。随着每一次紧张或危机的了结,双方的势头都被重新设定,但并无法恢复原状,这使台湾不得不继续捍卫不断恶化的现状。

回到你的问题,我们观察到的中美台动态关系实质上是在三方不停进退所达到的“动态现状”。然而,美国政府当下的对台政策似乎有了大转变,华盛顿更愿意明确地维持现状。美国是否能由此冻结台海的动态现状,美国的新立场是否能缓解台湾的国际挫败感还有待观察。然而,大陆肯定会将美国维持台海现状的措施视为助长台湾独立的动力,并最终将损害中国的利益。如果历史是一个循环,大陆最终将会使用强有力的反制措施作为回应,并引发一场新的台海危机。

什么是“一中政策”?对于“一中政策“是否有着一个普遍共识?美国与大陆当局对于“一中政策”对解读是否存在差异?

三边动态关系的核心就是“一中问题”。因此,对于关心台海和平稳定的人来说,非常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一中问题”。另外,也非常有必要了解过去半个世纪国际社会如何使用模糊的“一个中国”框架来和平处理台海问题,以及现在“一个中国”框架所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2022年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也是当前“一个中国”框架出现的50周年。《中国季刊》在其 2022 年 12 月由Adam P. Liff 和我客座编辑了一期“‘一个中国’框架与国际政治”的特刊, 有兴趣的读者敬请参考。

大陆当局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体现在其“一中原则”中——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所有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都接受必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他们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否对台湾拥有主权这一方面存在分歧。例如,许多第三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及其盟友避免就中国的主权主张表明立场。对于大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美国只是“注意到”这一立场而并不是“认可”这一立场。所以,我们必须将大陆的“一中原则”与其他国家的“一中政策”区分开来。世界各政府回应大陆“一中原则”要求的方式是不同的。这些对大陆回应的方式就是每个国家的“一中政策“,如美国的“一中政策”。你也应该明白在国际社会中存在很多“一中政策”。

我不会将大陆“一中原则”与其他国家的“一中政策”间的差异称之为认知间的不对应。相反,这种差异所伴随的框架灵活性是在70年代“一个中国”框架建立时有意植入的。在当时,大陆为了应对苏联威胁从而需要与美国及其盟友外交关系正常化。通过有意允许在“一个中国”框架中植入灵活性与模糊性,大陆可以与当时最发达的经济体合作,从而能够使其在80年代快速崛起。同时,台湾由此也可继续保持自治并最终实现民主化。更为关键的是在过去五十年中,正是这一灵活性与模糊性维持着台海的稳定与和平。Adam P. Liff和我在《中国季刊》中的文章“五十年一中政策:共识的迷思与其不断改变的政策意义“ (“The ‘One China’ Framework at 50 (1972–2022): The Myth of ‘Consensus’ and Its Evolving Policy Significance.”)也提到了各方术语间的实质性差异,“一个中国”框架的模糊性,以及它们对于国际政治的影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台湾问题是否对中美关系正常化构成关键障碍?或者说,即使没有台湾问题,中美关系是否仍将保持紧张?

拜登总统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次线上会晤中预示了中美之间的“激烈竞争”。自那以后,两国的竞争从南太平洋到非洲各地升温,从维护供应链韧性到坚守军民科技优势问题上都是如此。因此,许多专家称这种紧张关系为“结构性”问题,即新兴大国利益的实现必然会导致守成大国付出代价。然而,没有任何地方比台湾海峡更能显示出加剧的紧张和潜在的危险。

为了防止中美竞争失控,拜登政府谈到了设立“护栏”。台湾海峡隐含的“护栏”是维持现状。然而,根据我们先前的讨论,维持现状被北京视为有害中国利益,因此不能作为中美在台湾海峡的“护栏”。

真正有效的“护栏”是五十年前建立既灵活又模糊的“一个中国”的框架,因为这种灵活性和模糊性意味着向所有方面提供保证。对于中国来说,保证意味着和平统一仍有可能。对于台湾来说。保证意味着任何未来解决方案都不会违反其公民的自由意志。对于美国及其盟友来说,保证意味着实质性的(尽管非正式的)与台湾的联系和合作可以维持和加深,而不会引发与中国的对抗。通过重申这些保证,历史已经证明,华盛顿和北京可以管理他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而中美关系也可以继续向前发展。

在您看来,目前台湾问题的升级应该由谁来负责?

我前面所描述的三角形动态关系表明,对台海现状的挑战来自各方。挑战可以来自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使北京能更有力地主张对台湾的主权,并消弱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挑战可以来自台湾对自身国际地位的焦虑,以及为抵御北京压力、维护岛内民主与自治而进行的演习。挑战也可以来自于美国及其盟友在中国压力面前支持台湾的紧迫感。所有各方都是成为台海和平与稳定的“责任利益相关者”。

你如何看待佩洛西访问台北?你认为如果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在2023年访问台湾会发生什么?

我从我描述的三角动态关系看待佩洛西议长访问台湾以及中国随后在台湾周围的军事演习。北京认为佩洛西的访问为台湾的(台独)事业带来了太多动力,因此不得不采取强烈的反制行动压制这一势头,并提醒国际社会对北京(统一祖国)的决心坚定。。如果麦卡锡议长未来的访问遇到强烈的反制行为,我不会感到惊讶。危险在于,在这种行动和反应的循环中,行动者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得不采取越来越强硬的反应来更新人们对他们阻止未来类似挑衅的决心。换句话说,北京可能会采取更加剧烈的反制措施,因为他们感觉之前对佩罗西访台的反应并未能阻遏麦卡锡的访问。为了应对中国剧烈的反制行动,美国可能会发现自己不得不采取更强硬的反制行动,其结果可能是比佩洛西访问后更动荡的局面。

台湾人民支持独立吗?

我在《中国季刊》的文章“一个中国和台海承诺问题”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简单的答案是,大多数台湾公民希望维护和加强台湾的自治和国际人格,但只要他们可以继续享受事实上的自治,他们可以妥协于实际独立。

台湾问题是否会引发战争?

回到三角动态关系,战争将是互相故意升级的结果,双方感到需要超越他们以往的反应来刷新对方对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心。直到一方发现剩下的唯一选择是跨越致命武力的门槛。因此,我恐怕不同意大多数人的观点。我不认为战争将是意外的结果。另一个可能的情况是,当中国发现可以以可承受的代价实现既成事实时,战争就会爆发。中国继续增强其军事应对台湾事态的能力,以降低使用武力的成本。中国还在削弱台湾的国际个性,使台湾事态看起来像是中国的国内事务,抑制国际社会对其使用武力的抗议,并因此减轻潜在的政治、经济和金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利用宣传和假信息放大这些努力的影响,让台湾公众认为台岛在军事上不堪一击,外交上孤立无援。再加上有效的灰色地带行动,建立不断接近岛屿的军事存在,北京可能会计算出既成事实已成为可行的,因此会尝试这样做。

华盛顿应该如何处理台湾问题?

在华盛顿,如何维护两岸和平稳定的辩论围绕着两种对立的政策:模糊战略和明确战略。然而,无论是模糊战略还是明确战略都无法维持台海现状。这场辩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现状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这些争论只关注如何避免中国入侵,从而推翻基于静态现状的前提。然而,不幸的是,如上所述,入侵台湾并不是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不在战争状态下,中国也可以采取许多措施改变地面现状,而不是直接入侵。因此,战略模糊和明确之间的辩论并没有得出结论。模糊战略政策并没有提高台湾的防御,因为台岛的现状在中国的逐步行动下被侵蚀。明确战略也不能提高台湾的信心,尤其是在灰色地带行动领域,虽然它会增加北京的不安。

我认为,华盛顿的政策应该是战略一致性和战术明晰性。战略一致性来自于美国和其盟友的能力和政治立场。对于前者,一致性来自于美国和其盟友在北京破坏现状的威慑能力。美国和其盟友需要具备应对各种升级水平的能力——从灰色地带行动到直接入侵——并具有一致的有效性。在应对不同领域对现状的破坏时,也需要一致的能力——从挑战台湾在国际法律条款上的地位、经济孤立和对台湾的强迫,到岛上周围的军事存在。为了展示战略一致性,华盛顿和其盟友必须采取明确的战术行动,例如军事预算分配、态度、部署、训练和演习,以表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华盛顿和其盟友还必须维持贸易、金融和外交等战术联盟,以展示他们在这些领域应对跨领域胁迫的一致有效能力。

成功的战略一致性政策需要将两岸局势拉回到北京不能得寸进尺之前的状态,同时避免引发紧张局势和战争。后者需要美国及其盟友的一贯政治立场与模糊性和灵活性相一致,这是所有利益相关方在台海争议上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即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建立的“一个中国”框架下的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提供了我在早些时候提到的“保证”。

台湾中期选举的结果是否预示着台湾政治气候的变化?国民党能否在2024年重新获得总统职位吗?

台湾政治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地方选举(您所称的“中期”选举)对于全国选举意义不大,因为在前者中,两岸关系从来不是主要因素,但对后者由举足轻重的的作用。例如,民进党在2016年和2020年全国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而国民党2018年在地方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这足以证实我的观点吗?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