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玲:搞好中美关系还需价值纽带

作者:苏小玲  来源:中美印象

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起,又因南海主权问题、香港问题以及随后冠状病毒流行以及最近再次被强调的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北京与华盛顿的关系出现了起起伏伏、一波三折的对撞局面。美国惊心动魄的大选及相关诉讼和抗议之后,拜登终于入主白宫,中美都有不少认为,中美之间将是大概率地缓和矛盾,双边关系将逐步获得恢复,走向平稳。可是,屏住呼吸进行观察的结果却完全出人意料:中美外交高官在阿拉斯加会谈上的短兵相接让世界都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局尴尬!

""

从2020年6月夏威夷檀香山的中美会谈到2021年3月的再度见面,之间相隔240余日。在美国因两党忙于大选并焦头烂额时,中国有足够多的时间思考接下来的中美关系,探讨各种意在破冰前行的方案:不管是特朗普留下的“对抗中改变”政策,还是拜登的新“竞争中合作”对策。中国应该也可以拿出自己不同于之前的外交新思路,灵活地化解已达到历史冰点的恶劣关系。但事实上,这样的动作至今并没有看到。相反,改善关系的困境明显加深。

面对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安克雷奇高调批评、指责的开场,中方谈判代表也未能及时做出“以柔克刚”的灵活反应,而是以“超现实”的语言,导致“戏剧性”的冲突。对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的世界新秩序、对“西方文明”的普世性提出的置疑,必然要加重双方的对立情绪。以这样的方式开启会谈,产生如此激烈的冲撞局面,的确完全出乎意外!因为,中美两国会谈中彼此的表现与反应,已超越了启动冲突和对抗的特朗普与蓬佩奥时期!

连日来,国际舆论纷纷扬扬,各种分析、判断与担忧接踵而至。媒体网络上也转发有关文章与不一观点,对中美关系的关注度再度直线攀升!客观说,其中多有对所谓“战狼外交”的批评。从2020年中美口水仗以来,国内外关心和关注中美共同利益的观察家们,都在注意这种不可能有良好收效的外交方式,它只能引发更多的不解、疑惑与形成新的对抗。除非中国已经做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将与美国这个全球头号大国展开殊死斗争的决定,在阿拉斯加会议开场时就拉下脸与美国针锋相对似乎收效不大。

因为阿拉斯加中方的“劲爆观点”,看到一篇未署名的《春日漫语》。文章指出:“坦率说,(中国外交高官的言辞)完全证实了最近十年美国朝野对‘中国崛起’的最深层的担忧:担忧中国侵犯美国的价值观、担忧中国威胁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担忧中国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这位作者的观察非常清晰地道出了中美间面临的更为深刻的内在矛盾。它不仅仅是现时才产生的临时性问题,而是深埋已久的历史性的、结构性的矛盾。

针对中美对撞,《纽约时报》近日也有观点表示:“虽冷战还未死灰复燃——基本上尚不具备当年的那种核威胁,而且目前竞争围绕的是技术、网络冲突,以及扩大影响力的行动——但目前正出现的场景让人回想起那个糟糕的时代。”舆论既然如此,不管言语与忧心的轻重程度,说明美国或中国社会,都在思考正在继续恶化的关系意味着什么!去年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的演讲就让人们担忧中美关系“糟糕的时代”的到来,七个月之后,这个时代似乎终于拉开了序幕。美国现任国务卿布林肯说:惟有中国才有能力构成对美国所打造、形成的国际“规则、价值和关系”的挑战。原以为因大选而受抑制的政治冲突不再出现,却不想从这位布林肯先生的口中,似乎将中国做了更为具体也更为危险的评估与定位:中国是美国“21世纪最大地缘政治考验”!这无疑是在告诉全世界:美国新一届政府并没放弃特朗普时期对中强硬政策。

要破解目前的僵局十分困难。最近,国际社连连发生了对中国不利的消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中美关系的关切。不久前,美、日、澳、印的四方会谈刚结束,在东京又召开了美日“2+2会议”,在随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称中国某些行为“不符合现有的国际秩序,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技术上的挑战。”这样靶向明确而又强烈的联合回应,将中国明确推向国际舞台上开烤的做法,在以往实属罕见!

继阿拉斯加会谈之后,3月19日,中美又在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会议上再次唇枪舌剑,在人权问题相互对垒,毫不退让。而美国在外交上重棋布局,欲延伸其同盟对中打压。3月22日,美、欧、英、加在同一天宣布制裁中国,这被舆论描述为欧洲三十年多年来的首次制裁行动。而在另一方面,中国同俄罗斯、朝鲜及伊朗等17个国家及地区,也已共同成立一个新的国际联盟,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和实施单方面制裁。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因地缘政治的考虑,都在以不同程度的谋划自身的利益,与此同时也试图用各种手段暗中拉拢或绑架他国,来保存与发展自己的国际势力空间。而以中国的巨大体量,似应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即承担人类和平友好责任,联手强国带动全球各国,推动21世纪的共同文明与繁荣。观察中美关系50年,并被外界认为亲中的基辛格博士如是说:“世界的繁荣与和平,取决于两个社会的相互理解。”

1947年,以苏联与美国各自为首的东、西方阵营之间开启了冷战,使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大国敌对的阴影之下。眼下似乎风险又至。笔者今日与日本驻华外交人员交流时也谈及当前中国与欧盟各国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印太数国明显紧张的国际关系。他们认为因为中美关系的影响,中日关系也在趋向恶化的边缘。感觉眼下日本新内阁,似乎对这样的复杂形势有些难以应对。并且,菅义伟下月即将访美会晤拜登,给中日美关系不知又有何新影响?

但不管怎样,中美关系在未改善的情况下,中日关系又陷入低谷,韩国时美国的盟国,而印度也在与美国形成军事上的接近,加之中国非常期待的《中欧投资协定》签订的延迟,等等,都使中国面临大国外交上的重大考验。而中国并不脆弱也不示弱的姿态,同样也给美国和日本造成外交上的困局。对此,各方当然必要调整相应的外交思路,以更智慧的策略以及更准确的表达应对谈判。谁都想坚守自己的立场,但并不意味着坚持强硬姿态就能获得好结果。

""

知情人都明白,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巨大成功在一定意义上是中美间全面而且完美合作的结果。若不是特朗普政府2018年开启贸易上的讨价还价,欲寻求公平对待的利益关系,中美关系的相对和谐状态也许还会持续。但一场可怕的“新冠”疫情,才彼此停顿了这样的热络。当美国国会山的政治家们、社会知识精英们以及媒体的舆论和大众似乎都形成共识时,中美关系客观上已走向了低谷。尽管如此,但并非全无一点可缓和的余地。

新的中美关系,至少都可采用以退为进的渐进方式,理性赢得对手松开拳头。对中国一方而言,很现实的原因在于,我们还需要国际社会的认知与尊重,还需要国际信息、高科技与金融的支持,还需要至少同美国知识精英与民间社会保持友好往来。而任何一次高级别的会面都是可以抓住的机遇,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诚恳的姿态以及不计前嫌的大国风度。作为理应扮演“和事佬”的外交角色,智慧、理性、平和十分重要,在一些时候忍辱负重的也不是不可能。

中美之间的问题一直就存在,其根本性质也没有被改变过。但是,这并不妨碍另辟蹊径。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成功转化并升级国际关系角色,只是在今日的条件下,中国还应从根本的国家现代性治理上,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接互动。由于科技进步、互联网发达,地球村缩短了交往的距离,文化间相互的理解与尊重,不同形态的社会间亦可最大程度地进行价值观念的自由探讨、形成互不冲突或一定程度的消化与接受。

在2020年9月发表的《谁让布兰斯塔德告别中国?》一文中,笔者指出:“不管是毛泽东还是尼克松,作为当时(1972年)推动实现中美建交的两边领导人,都非常明了彼此间具有天大的分歧——政治信仰与社会制度。但仅仅是为了国家安全而联合抗苏,使马列主义与自由主义形成两条意识形态平行线,可以互不交织地漫长延续。”这种主观的回避带来了客观的实际益处:仅6年之后的1979年,邓小平实现近乎完美的访美之旅。

这无疑是“放下身段”的外交成功。既不当“韩信”,也无需做“夫差”,也毫无损伤中国人的面子。大大方方地承认对方或是对手的优点,也承认自身的薄弱与不足,随后便是全方位的握手言欢,合作上的突飞猛进。如此“韬光养晦”,起码给落后的综合国力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实现了自身社会的文明的再升级,创造了更好更有利的条件。尽管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劳动力代价,但谁能否定说,经济腾飞不是一国文明过程的必须构成?

按正常逻辑,经济成功的中国,应开始放慢脚步,从平衡发展的角度,对其中问题进行纠偏与纠错,同时检讨对外关系中的可能的偏差,其中包含与美国的贸易或其他互动中的问题。在全球化面前,中国是一个后来者,许多方面是需要了解或被理解的。即使中国知道某种原有规矩不合理,或需要重新制定更为科学理性的规则,但她依然需要通过一个充分的过程,在具有共识的框架内,达成各方皆能接受的、阳关透明的游戏新规则。

在新的国际关系中,中国或许不需要被动地模仿什么,而更需要主动地发挥创造什么。而这种独创的,也一定是同人类进步具有鲜明的共融或推动特质。在过去的70年中,严格地说,中国在经济、民生、科技等领域都是面向自己的成就。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通过调整社会的与经济的政策,解决了自身社会内乱与经济贫困问题;最了不起的是:施行改革开放,使其国力得到大大地增强,让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没有成为人类的沉重负担。

""

所以,在未来全球共同发展中,中国具有很大的作为与贡献空间。但是,这种作为的前提,则是要与美国这样世界性的、独一无二的大国和强国相互携手,而非一种处于被动的“对抗中发展”模式。人类的各种生存资源是有限的,合理分配、合作共享,而非争夺、消耗与占有、浪费。这其中也包含对文化与文明这种特殊资源的利用与共享。如果中美之间,只简单关注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双方因此再延伸出激烈冷战,是否会重蹈美苏当年你死我活之覆辙?

从中国国内看,中美在阿拉斯加的激烈交锋,使民情有些沸腾。有人在喊中国不能受“屈辱”,有人则开始呼吁抵制“耐克”等美货。外交家们还没完事,“爱国”者们已开始蠢蠢欲动,民族主义的情绪或将开始新一轮发散?刚刚“脱贫”的中国,尚有不少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没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或如果矛盾再持续升温,还要准备着应对更加复杂的冷战甚至热战,人们还有安宁快乐的日子好过吗?

至于美国,在保持现代制度优越感的同时,对解决内政外交的某种思路与方式,似乎也应有所调整和修正,极力减少因言辞、举动的不慎而导致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尤其在处理同中国的关系上,需要以更大的友善、以更新的角度和力度来继续支持中国的现代性发展。简单、粗暴的外交于事无补,不慎进入新冷战不仅会是龙虎相争必两败俱,还会殃及整个人类。当然,能否和怎样重归于好,还在于看两个政府领导人的智慧。

人类之间,多有现实与历史复杂交汇,国家矛盾新旧起伏,但能最终填平彼此沟壑、使问题解决成一马平川的,似乎惟有一种力量,即努力趋同的生存价值观!3月24日,布林肯在布鲁塞尔的北约总部发表了联欧对抗中俄的演说。他说:“美国及其盟友必须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根植于共同价值观的体系。”他还说:“我们不能忽视我们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即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谦卑的源泉。”这是为盟友做的一次价值观团结动员!

中国当然也有自己可以推行的、包含着“自由”、“民主”、“公正”等构成的核心价值。回顾就近的20世纪历史,人类出现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次是帝国主义之间的争霸之战,一次则是正义与邪恶的反法西斯之战。而在二战中,中国是美国亲密而坚定的联盟,彼此精诚团结,最终打败了共同的敌人。即便是后来的美苏冷战,中国也从拥苏转向联美,虽保留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却没出现提出反对美国的主流文明观。而今天,中美依然没有理由成为敌人,而应同构一种价值文明,为了人类共存与未来命运!
延伸阅读:

来源时间:2021/3/31   发布时间:2021/3/31

旧文章ID:2463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