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作者撰写的中共党史代表作

作者:陈 实 翟慧霞  来源:学习时报

""

国外作者撰写的中共党史代表作

一批海外知名人士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经典著作,对推动国际社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翔实的记述、生动的笔触、扎实的考证,向世界介绍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些影响深远的人和事。今天重温这些著作,不仅能从中获得更多真知灼见,也能感受到作者和书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更能从中获取力量,为向世界更好地介绍中国提供更多养润。

《红星照耀中国》

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自20世纪30年代起,一些美国人写出了或是直接报道中国,或是以中国为主要背景的优秀作品。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曾用名《西行漫记》)就是其中之一。

该书是斯诺根据他1936年在我国西北部革命根据地延安等地采访红军将士的经历撰写的一部纪实作品集。20世纪30年代是国民党宣传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长期被陌生化和妖魔化,“赤匪”“土匪”一直是红军的代名词。斯诺作为西方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实地考察后写下的报道,不仅向国统区人民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丰富信息,而且首次向世界人民打开了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窗口。斯诺用客观而不乏激情的语言,记录了这一段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的红色革命。斯诺的报道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红区”的偏见:让世人看到了红军非但不是蒋介石文化“围剿”刻画的“草莽流寇”,相反红军是用先进文化塑造引领的,有灵魂、有信仰、有理想的“中国唯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

《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真实性和立体感。斯诺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画面、故事、细节等,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的精神世界,用大量的篇幅记述了红军领导人和普通战士的日常,以及人民百姓对红军对共产党的支持爱戴。它以历史亲身见证者的视角,提供了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事例。阅读本书,可以感受到这些人和事穿透历史,向我们扑面而来,让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人民军队”真实可感地、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本书可读性很强。斯诺写工农红军、写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写延安红色政权,他的观察点、态度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非常质朴而真诚的。

《红星照耀中国》出版后在欧美引起了强烈反响,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志士陆续前来中国,同人民军队并肩战斗。《时代》周刊评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毛泽东表示,《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人报道中国人民革命的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美国新闻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所著的朱德元帅的传记《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也是外国人士记述中国革命史的一部重要著作。本书与《红星照耀中国》一起被誉为西方人向本国介绍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经典之作。

本书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朱德60岁以前的传奇经历和走过的革命道路,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壮丽多姿的画卷,是国际友人描写中国革命史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自从它在1955年以日文译本出版问世以来,全世界已先后出版了德、俄、法、西班牙、孟加拉、丹麦、意大利等八个语种的译本,在各国进步人士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探索了朱德如何走过这条艰苦而伟大的道路。把朱德个人生活的纬线和中国历史进程的经线交织起来,组成了一部朱德光辉的传记,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百年来的灿烂的革命斗争史。一方面,作者把自己置身于书中,用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朱德的形象。“从来没有另外一个总司令,在现役期间从事纺织、排字、种菜、做饭、写诗和讲学,不仅为自己的部队讲解军事战略和战术,而且向妇女班讲授如何存储蔬菜”。另一方面,作者从太平天国革命作为道路的起点背景写起,写出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样一些中国革命史上各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尤其是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基础,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古田会议到粉碎“围剿”,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和西安事变等中国革命军事史上的重大事件。阅读本书,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在危机中开始觉醒、在黑暗中不断摸索的奋斗历程,同时也感悟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熔铸在一起所焕发出的生命之光是多么绚丽。

本书作者史沫特莱是中国人民亲密的朋友,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社会活动家、美国著名作家,第一个跟随八路军采访的外国女记者。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2年。1941年回到美国后,在艰苦生活条件和残酷政治迫害下,费时数载,倾注全部心血写作本书。直到她临去世的时候,还不忘整理《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原稿。在她的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的唯一信念和唯一誓愿,就是那些贫困的、被压迫的人民的解放。而中国革命的成就,已经是这一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1950年史沫特莱因病去世。依照她生前的愿望,骨灰被安置在中国八宝山革命公墓,朱德为她题写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之墓”。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数十年来,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许多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诸多优秀作品。其中,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后写下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该书以旁观者的视角、纪实性的笔调呈现了长征历史。除了对中国的党史专家和经历长征的在世老人的采访外,作者还从大量中外当事人的回忆录中抽丝剥茧,以还原人物和事件全貌,多方采信,尽力展现长征的全景,全面系统、具体生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者认为,长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征程”,不是一场简单的战役,也不是简单的胜利。在20世纪中还没有什么其他事情能像长征一样让人如此神往,也没有什么事件像长征一样如此深远地改变了世界的未来。对于长征的领导者,书中从他们早期经历开始一一介绍,探讨其思想形成的渊源和走向,并在书末点出了众多长征中坚人物的最终结局。读者可以跨越时间,了解长征对革命前辈一生的影响。索尔兹伯里在书中写道:“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以及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

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第一个完整全面地研究长征的外国人。他也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著名记者之一,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历任《纽约时报》编辑,助理副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早在1938年,30岁的索尔兹伯里首次在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读到长征,立即就被红军那段传奇般的征途深深吸引。他坚信“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雪山和草地”。1984年,索尔兹伯里终于实现心愿,以76岁的高龄重走长征路。本书于1985年在美国出版后,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反响,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1945年至1947年的国共谈判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谈判的成败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历史走向,美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开始实施援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国共谈判最终失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了笼罩整个远东的迷雾。在重重的历史迷雾中,站在1947年的当下,一位来自华沙的犹太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用他来自中国的丰富生活阅历,用他深刻理解中国大历史的深厚底蕴,首次为世界上的英文读者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未来的命运,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爱泼斯坦“战争四部曲”之一的《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这本书是作者在长期追踪采访中国抗战,特别是深入采访了当时西方社会无从知晓的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命运的深刻理解。伴随着抗战之后国共两党的摩擦、谈判和美国军事调处,爱泼斯坦也在此书中予以跟踪并发表评论。因其观察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深度和几近白描般的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人民民主革命的记录,这本书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与革命的一部绕不开的经典之作。该书于1947年在美国出版后,迅速被译成德、波、匈等多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爱泼斯坦曾说,这本书是关于中国的,但其中涉及的问题对于整个亚洲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亚洲各国人民希望改变他们自己也承认的落后状态,获得民族解放和进步。很多惨痛的经验告诉他们,没有自由,就没有进步。

在这部作品中,爱泼斯坦想向外界传递的信息无疑是强烈而确定的。那就是,在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解决了根据地面临的困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引领了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与国民党在后方、沦陷区的腐败丛生、妥协投降、丧失斗志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照。从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中,爱泼斯坦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通过这部作品,他也向世界各国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强烈信号。

作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是国际知名记者、作家。抗战期间,他既奔赴南京、广州、武汉及山东台儿庄前线战场采访,也曾突破重重封锁访问延安。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后来加入中国国籍,并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51年,他任执行总编创办《中国建设》(现改名《今日中国》)杂志,向世界传播新中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成就。2009年,爱泼斯坦被评为100年来对中国帮助最大、最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十位国际友人之一;2019年,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邓小平时代》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10年倾力之作,它展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历史变局和内在逻辑,精彩而引人入胜。在美国,它获得过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6项大奖。在中国,傅高义本人因为《邓小平时代》而在2013年获得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邓小平时代》一书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为写作本书,傅高义多次到中国访问,也曾经较长时间住在北京,采访中国的党史专家、高级干部子女,以及曾在邓小平手下工作过的干部。受访者超过300多位,其中还包括李光耀、卡特、基辛格等一些外国政要。作者还走访了邓小平曾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从当地学者与干部的口中,以及从当地博物馆的资料与实物里,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

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书中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经济特区、“一国两制”、“南方谈话”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有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的透彻把握。

傅高义表示,“这本书虽然名字叫《邓小平时代》,但是我要写的其实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我更想告诉读者的是:3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的这场伟大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由谁主导的,影响又如何”。

本书出版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认为,本书不仅是一部论述世界一流领导人的扛鼎之作,而且为1978年美中两国秘密进行的战略性和解,及其如何推动中国国内的变革,提供了极为权威并引人入胜的解读。

以上这些由海外人士写作的、在国际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不仅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也能让中国人更了解自身,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未来。上述这些著作中,作者通过真实、立体、扎实的论述,展现给世界观察中国的不一样的视角。这些著作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很好参考。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水平,我们的故事就会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就能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作者陈实系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中国报道社社长;翟慧霞系中国报道社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来源时间:2020/6/26   发布时间:2020/6/22

旧文章ID:2214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