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纳:要把美国内战置于全球史视野下进行再思考

作者:武乐曼  来源:澎湃新闻

  2017年3月14日下午,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在首都师范大学做了题为《全球视野下的美国内战及其意义》的专题讲座。

  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院讲席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等职,在美国内战与重建史、奴隶制研究、美国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享有盛名,被誉为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讲座由教育部长江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晏绍祥主持。

""

讲座现场

  方纳在讲座中指出,当前美国内战研究主要还是把视野局限在国内,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将美国内战置于国际视野下进行研究。19世纪70年代首先发端于英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全球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古巴的糖、印度的棉花等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涌入美国对社会造成冲击,这与美国奴隶制向外制造的价值相互碰撞,形成双向互动的过程。由此,把美国内战置于整个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尤为重要。但是,美国内战又不如奴隶制问题那样本身就具有全球化,所以将其放在国际视野下考察会遇到困难,而这也正说明了美国内战的复杂性。
  美国内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爆发的第一次现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钢铁铸成的军舰代替了木船,潜水艇首次在战争中运用,电报负责战场上的即时通讯,来复枪和现代子弹取代了过去的毛瑟枪……而这一切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在中世纪战争中,防御方往往占据着比进攻方更有利的地位,但现代战争的出现,使内战中进攻的北方比防御的南部更具优势。因此,即使在战争初期,南方凭借人力和物力上的优势连连取胜,但美国内战仍以北方的胜利而结束。甚至在战争后期,似乎可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子。与其他传统战争不同的是,美国内战的目标不是为了民族或国家,这是一场不同社会之间的对抗,其诉求在于实现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存方式在美国的确立。这是美国内战最显著的特征。
  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在内战之前,美国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国立银行系统、铁路运输系统,甚至连国家地图也没有。人民的观念中也没有国家(nation),只有地方(local)。“我不是美国人,我是弗吉尼亚人”,这句著名的妙语最能说明当时这一状况。方纳指出,内战改变了这一情形。
  内战使统一的民族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并进一步成为美国重建的目标之一。战时动员很大程度改变了战后的政治、社会、经济状况。首先,战时动员使国家权力大大集中于中央政府,华盛顿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政治中心;其次,由于战争的需要,国家修建了纵贯南北的铁路,统一了货币,同时对进口货物征收高关税,改变了社会生活状况,通过这些物质基础,国家也进一步联结成一个整体;再次,内战结束后,在对南方的重建中,林肯重视国家意识的建构,其独特性在于,这种国家意识是建立在信仰、独立、平等之上,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民族、信仰、种族、语言等。可以说,内战塑造了现代国家意义上的美国。
  而从奴隶制的角度来说,美国内战对奴隶制的破坏具有世界意义。内战前,美国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之经过了三个世纪的奴隶贸易,奴隶制在美国得到极大发展,其规模、在社会中的深入程度和复杂情况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它已经发展出最完整、最成熟的奴隶制度。尽管彼时许多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奴隶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合理之处,但就整个国家来说,中央政府并无立刻废除奴隶制的必要。而内战使奴隶制提前终结。不仅如此,国家由此获得了废除奴隶制和宣布自由的权利,这对整个世界的奴隶制产生了冲击。与其他废奴运动相比,美国唯一的例外在于,战争刚刚结束,奴隶就被赋予了权利,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被赋予平等的权利,于是相应法律得到修改,尽管后来有所反复,但这仍是有意义的。1920年,英国议会大厦前树立起林肯的雕像,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赞扬林肯“不是美国籍,而是世界籍”。
  内战对当时的世界也产生了影响。内战前,英国的棉花主要从美国进口,内战爆发后,棉花的生产与供应被中断,英国不得不寻求新的棉花产地,于是把目光投向埃及。埃及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对英国依赖加深。另一方面,由于获得了新的优质棉花产地,英国进一步大量向世界各地输送棉纺织品,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首当其冲,所以,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就有抵制进口棉纺织品这一条。“回到纺车去”是甘地提出的口号,并将此看成印度独立的重要手段。
  另外,方纳提醒读者注意,美国内战的年代是其他欧洲国家继续全球扩张的年代。内战后,美国南北统一,免去了国家分裂的后顾之忧;组建了相对强大的中央政府,取得了战争动员的能力,同时获取了一定的战争经验;而且,废奴运动以及赋予奴隶同等的权利,进一步增强了美国的民族优越感和自豪感,使其有了在世界上宣扬美国自由的资本。由此,美国更加顺利地走上帝国主义扩张道路,并使自身扩张与欧洲传统帝国区别开来,显得更具道德感和正义性。美国在亚洲的扩张将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1898年,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夺去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接着参与到列强对中国侵略扩张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可以说,是美国内战奠定了其帝国进程的基础。在扩张进程中,美国把自己的扩张看作是对外展示自由,传播美国自由精神的活动。但由此,悖论也产生了。美国内战是为了解放奴隶,然而在世界很多地方美国内战的结果却被用来证明白人的优越性。英国也援引美国的这一思想在非洲殖民的过程中宣扬“白人至上”。1910年5月英国将开普省、德兰士瓦省、纳塔尔省和奥兰治自由邦合并成“南非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在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英国人宣扬种族优越论,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甚至在1961年南非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仍是世界上种族隔离制度最严厉的国家,直到80年代推动种族平等的行动才取得成效。
  讲座的最后,方纳先生再次呼吁有必要把美国内战置于全球史的视野下进行重新思考。
  这场讲座受到首都师范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吸引了不少外校生前来听讲,全场座无虚席。演讲结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问,方纳先生对此一一详细作答。
  在此举两例。有同学问:南北战争后,联邦废除了奴隶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模式,但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为何没能很好的建立起来?对此,方纳解释道,自由和平等是美国人心中最高的理想,但政治与经济的平等往往不是同步发生的,在这里政治权力上的平等有滞后性,经过之后的第十四和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才逐步建立起来。还有关于战争原因的问题,有同学提问,反对南方的奴隶制是否是战争的唯一动机?方纳回答,美国的奴隶制非常完善,美国的经济基础来自于奴隶制,但战争爆发不仅仅是因为北方是工业,南方是农业,美国内战不完全是一个经济的问题。战争其实是要决定美国将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这关系到在美国西部建立一套什么系统,同时还有不同族群的人在争取自的权利。通过这些问答,方纳进一步阐释了美国自由思想对南北战争的影响,以及对当代美国国内平等状况的思考,加深了同学们对讲座主题的认识。

来源时间:2017/3/16   发布时间:2017/3/16

旧文章ID:1278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