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过时的精英政治史与大部头的历史叙事
作者:邢承吉 来源:雅理读书
1835年,托克维尔在巴黎出版第一卷《论美国的民主》,在大西洋两岸博得大名,成为19世纪为数不多的能够系统而又详尽解读美国社会的著作,更成为后世研究美国政治制度难以绕开的经典作品。一百多年后,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肖恩·威兰茨(Robert Sean Wilentz)同样围绕“民主”这个关键词,撰写历史著作《美国民主的兴起》,对美国革命到南北内战以来(对应副标题“从杰斐逊到林肯”)的历程展开回顾。
肖恩·威兰茨拥有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双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大家戴维·布里翁·戴维斯(David Brion Davis);他是今天美国史学界最耀眼的学者之一,视野也异乎寻常地开阔,其研究从内战前纽约工人阶级(Chants Democratic, 1984)到20世纪60年代的摇滚明星鲍勃·迪兰(Bob Dylan in America,2010)和70年代以来的美国历史(The Age of Reagan: A History, 2008)都做出了一流的成绩。今年,威兰茨还集结了以往发表于《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的系列文章,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政治家与平等派:美国政治的隐匿史》(The Politicians and the Egalitarians: The Hidden History of American Politics, 2016)一书。
然而威兰茨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仍旧是这本大部头的政治史作品《从杰斐逊到林肯:美国民主的兴起》(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2005);基于对大量原始材料的研究与分析,此书主要提出了以下六方面的观点——
(1)美国革命伊始,不同群体对民主一词的内涵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并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他们所争夺的权利也截然不同。美国的民主并非建国之初已有的既定概念,而是不断流变、甚至晦涩不明的;而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抗争与论辩也使得民主的意涵日渐清晰。
(2)建国之父们在立宪时期并未预见的南北冲突,却日益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而逐渐凸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1815年以后美国民主在地方层面的演进。
(3)19世纪初美国人对政治事务与社会秩序的理解,虽与革命时期的政治观念有一脉相承之处,但经济模式与工业化的利益冲突,却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人们重新解读民主的意涵。
(4)民主一词从来不是陈词滥调;不同群体对它的定义完全不同,对民主意义的争夺也孕育了美国历史上怀有不同主张的各类令人眼花缭乱的政党的兴起(例如罗克福克党“Loco Foco”、一无所知党 “Know-Nothing”、烧仓派“Barnburner”等大多数人不熟悉的党派名目)。
(5)一系列针对美国民主截然不同的主张和论调,终于在19世纪中叶引燃火线,矛盾开始升级,终于为一场决定美国命运的战争埋下伏笔。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北战争就是不同版本民主观念冲突和对抗的角斗场。
(6)从杰斐逊到杰克逊时代以来美国民主政治观念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政治辩论所无法逃脱的一笔遗产,最终深刻影响了二战以来的世界秩序,民主的希望和愿景因而与它的缺陷和矛盾一并同在。[1]
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曾经指出,政治史虽已失去昔日骨干和脊梁的地位,却已然像细胞核一样渗入史学的骨髓之中[2];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国民主的兴起》所延续的政治史研究的脉络像是对勒高夫的一个回应。在历史叙事日益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鸿篇巨制并不多见,对此美国史大家戈登·伍德直言不讳地挖苦,这部“过时、守旧”的作品可能是“这些年来发表的篇幅最长的历史著作之一。”[3] 不仅如此,威兰茨的这本大作雄心勃勃,试图将60年代社会史兴起以来自下而上的学术分析重新拉回亨利·亚当斯、比尔德夫妇、特纳、霍夫斯塔特、小亚瑟·施莱辛格以来各政治史大家的讨论脉络之中;威兰茨断言杰斐逊和林肯这样的政治精英在美国历史上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那些默默无名的普罗大众,他试图以政治精英为主重新叙述半部美国历史。[4]
鸿篇巨制的政治史著作尚未过时。《美国民主的兴起》不仅重新梳理了美国革命到内战的这段历史,而且对美国民主的历史形成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的讨论,对想要深入理解美国民主传统和历史脉络的中国读者而言,这部大部头的政治史不失为值得参阅的历史作品。威兰茨并非只是在重复查尔斯·比尔德曾经说过的老话。包括埃里克·方纳在内的美国历史学家都认为威兰茨较好地兼顾了政治史与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不仅将奴隶制作为论述中心,而且也兼顾了传统历史叙事所忽略的一些主题(例如印第安人的“眼泪之路”),并没有回到单纯以政治精英为中心的政治史叙事中。
《美国民主的兴起》问世次年即获班克罗夫特奖,并入围了同年的普利策奖评选,先后引来戈登·伍德、埃里克·方纳等美国史大家的点评,其学术分量可见一斑。[5]雅理的读者朋友们若想进一步了解威兰茨的这部著作,不妨移步参阅蔡萌女士发表于《美国研究》2009年第4期的文章《美国政治史研究的新趋向》。
[1] Wilentz,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 xxiii.
[2] Jacques Le Goff, “Is Politics Still the Backbone of History?”, Historical Studies Today (no.1, 1971), 19.
[3] Gordon S. Wood,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A Constant Struggle”, The New York Times, (Nov. 13, 2005), URL: http://www.nytimes.com/2005/11/13/books/review/the-rise-of-american-democracy-a-constant-struggle.html?_r=0, 2016年4月30日访问。
[4] Sean Wilentz,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 (New York: W. W. Norton& Company, 2005), xx.
[5] Eric Foner, “Review on Wilentz’s The Rise of American Democracy: Jefferson to Lincoln”, The Nation (Oct. 31, 2005), available on Foner’s website “American Historian”, URL: http://www.ericfoner.com/reviews/103105nation.html, 2016年5月1日访问.
来源时间:2016/7/30 发布时间:2016/7/23
旧文章ID:1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