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TPP的美国逻辑和中国叙事
作者:张敬伟 来源:美国侨报
全球化的理想化归属是取消政治、经济壁垒,而且确保文明和文化的多元属性。现实却是,在国家丛林依然、意识形态差异仍在和地缘政治博弈还是“进行时”时,全球化的核心依然是利益至上,而且是实力支撑下的利益至上。
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目前结束了12国的部长级谈判,达成了协议。这引发了全球性的讨论,尤其是在太平洋两岸,有些舆论和智库认为 这是美国孤立中国的地缘经济举措。尤其是,当TPP谈好后,奥巴马总统高调声称,TPP将给予美国工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机会,美国不允许中国等国家来书写 全球经济的规则。这更增加了美国故意“不带中国玩”的逻辑意味。
诚如前述,美国主导的TPP也好,中国主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协议谈判也罢,以及中美投资协定谈判(BIT)和大西洋两岸参与的跨大西洋 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谈判等等,都属于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多边或双边机制。就全球化的方向而言,这些机制都值得肯定。但是,这些“一体化” 机制,除了体现主导者的利益和意志,亦是成员国利益的体现。因而,利益趋同性和排他性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来理解TPP,这一机制自然是代表美国和其他11国的贸易一体化机制。但无可否认的是,TPP本身具有排他性–客观上对12国以外的其他国家都具有 排他性。但由于中国是亚太国家,中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12国都属于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大国,TPP排斥中国是不合逻辑的。
考虑到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制衡,TPP机制从谈判初始就将中国排斥在外,TPP制衡中国的地缘经济工具色彩也特别彰显。奥巴马总统不愿意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的说法,更验证美国主导TPP谈判的逻辑就是维护美国在全球和亚太的领导力,不管政治还是经济。
TPP是美国利益的体现和制衡中国的需要,并不值得惊奇。在现实的国家关系和贸易投资体制下,大国通过本国软硬实力构建属于自己的领导力体系,美国如此, 中国也是这样。从RECP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中国着力推进的目标也是为了构筑全球影响力,最起码是目标之一。
当中国一直希望美国和日本加入AIIB时,TPP也应体现开放性,邀请中国加入。在这点上,其实美国和日本已经松口表态,美国的态度或许更为强势–倒逼中国接受TPP的全部规则。安倍首相则认为中国加入TPP具有战略意义。
中国的表态是“欢迎”。似乎,中美日三大国在TPP取得了“共识”–但内中蕴含的意味是大不相同的。对美国而言,TPP由其主导完成,不仅证明了其亚太 领导力,也确保了书写经济规则的能力。更要者,在中美两强的区域经贸博弈中,中国成了旁观者,连配角都不是,这恰恰是美国对华战略的现实体现。当然,美国 甚至要让中国“入伙”–如此,中国就必须宾服于美国设定的TPP原则,证明美国才是亚太经贸体系的领导者。
美国将中国排除TPP初始谈判国之外,中国当然深知美国意图。但是多边谈判有其自身的规则,美国召集的12国谈判,根本就没有邀请中国,旁观是唯一的选 择。尤其是当谈判结束之后,中国只能表达乐观其成的态度。更要者,作为双边和多边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没有理由去反对TPP。不仅如此,中 国未来只有选择融入其中–或经过艰苦的内部改革和经济治理,在劳工、知识产权等方面,符合TPP的规则要求,成为其中一员;或通过曲线参与的方式,如加 大RECP谈判力度,加快中日韩和亚太自贸区两个自贸区谈判进程等,让亚太一揽子自贸和投资机制在重叠和整合中实现一体化。
不管哪种方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慢下来,深度融入全球的努力还要进行到底。TPP中反应美国和日本意志和利益的严苛规则,对中国经济治理和调结构也 具有倒逼作用。当下中国启动的一揽子国内改革,如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金融体制改革和“一带一路”、AIIB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开放战略等等,也为对接 TPP和更高水平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做好了准备。长远看,无论美国逻辑的TPP还是中国叙事的TPP,两国能够找到合作共赢的利益空间。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来源时间:2015/10/14 发布时间:2015/10/9
旧文章ID:6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