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杂志在今年五、六月刊发表的题为为《胜利无可代替:美国不应该管控与中国的竞争,而是赢得它》(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 America’s Competition With China Must Be Won, Not Managed) 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编译译这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的主要论点,并综述了坎贝尔的回应以及《南华早报》一篇时评的批评观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当前美国社会中关于中美关系的不同观点。查看全文
卡特中心在四月出版了“寻找更坚实的基础 ”(Finding Firmer Ground)系列报告第五期。最新一期的主题是 “寻找更坚实的基础”: 冷战案例研究与中国视角",详细介绍了如何以冷战类比为起点避免中美核战争。作者借鉴了这些冷战案例研究和中国对建立信任措施的看法,为现代中美核关系提供了政策建议。查看全文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些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境的美国人。 一颗小小的乒乓球打开了中国和美国之间闭合22年之久的大门,重新搭起了连接两国的桥梁。基辛格曾说,“在美中围绕重要问题存在分歧的背景下,‘乒乓外交’ 代表了我们许多人对未来的一份期待,那就是美中两国人民能够基于两国在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达成一种谅解”。本文回顾了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其在中美和解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近年的演变。查看全文
但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很少是短平快的。它们更多时候是漫长、艰苦的消耗战,往往会横向扩展,牵连其他地区。但正因为这个特点,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军事领导人必须对与中国长达数年的战争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行严格的研究和规划。查看全文
今天,2024 年 3 月 8 日,是国际妇女节。本篇文章主要聚焦近期美国和中国政府和社会生育政策的讨论和变化,包括人工受孕,冻卵,堕胎等议题。查看全文
大卫兰普顿是中美关系中非常权威的美国学者。他最近出版的新书《经历美中关系:从冷战到冷战》(Living U.S.-China Relations: From Cold War to Cold War) 从近六十年的亲身经历出发,讲述了中美关系作为两个社会而非仅仅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查看全文
240年前的今天,美国第一艘前往中国的船只,“中国皇后”号,扬帆起航,驶往广州。它不仅带去了美国本土的货物,更为太平洋上“最年轻与最古老的两个帝国”建立起了直接的联系。本文探讨了中美首次相遇的故事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希望通过回顾这段共同历史,为读者提供洞察当下中美关系和经济纽带的新视角和思考。查看全文
李成教授曾在美国工作生活38年,2006年加入布鲁金斯学会并长期担任该该学会中国中心主任。去年7月,他却辞去这一职务回到香港大学任教。李成教授的身份转变是近年来许多离开美国的华人学者的缩影。他们为什么要离开美国?中美学者之间的交流又该如何继续?查看全文
今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45周年。1月7日,近200人聚集在亚特兰大卡特中心,参与由卡特中心、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吉米卡特中美关系研讨会。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Nicholas Burns)和中国驻美大使谢峰先后通过视频发表讲话。本文将精炼两位大使演讲的关键信息,以帮助读者对比中美双方在外交议程中的优先事项以及对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的态度。查看全文
亨利·基辛格于11月30日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从肯尼迪到拜登,他为12任美国总统担任过顾问,是上世纪70年代初促成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人物之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