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7日和8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兼博士将在亚特兰大就他最新出版的《周恩来传》做两场报告。第一场报告的时间为2024年11月7日(周四)下午3点半,地点在佐治亚理工学院(Kirkwood Room, Exhibition Hall),题目是“周恩来和他的时代”。第二场报告的时间为2024年11月8日(周五)晚7点,地点在吉米·卡特总统博物馆(The Jimmy Carter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题目是“从敌人到‘有默契的盟友’:周恩来和中美关系”。查看全文
除了校园求学之外,杜如松也曾在美国国防部、国务院、新泽西州议会、洛克·克里克全球咨询公司、长期战略集团、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和亚洲集团留下足迹,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法治建设、网络攻击、美国对华政策。 此前他出任美国顶尖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国战略计划主任,并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担任希拉里·克林顿团队亚洲政策工作组成员。 在名校、智库、政府等不同机构的研究咨询经验,使得杜如松在美国新一代中国研究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白宫。查看全文
中国参与地区安全冲突调停,为中国自身积累了处理国际冲突的经验。中国通过参与地区安全冲突的调停,深入掌握和了解俄乌和中东地区现状,了解当事方利益诉求,学习处理调停过程中的障碍,积累运用国际调停机制的经验,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拓宽视野,提升中国整体外交能力。 同时,中国的调停在未来发挥的作用依然有限。中国的调停建议将遭遇更加强烈的现实阻碍。当事方基于自身利益的排斥和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阻挠将继续妨碍中国发挥调停实际作用。中国参与调停的实际效益还需要经受长期的观察审视。查看全文
中国在巴以地区的现实利益较为有限,更多是出于确保中东地区保持力量平衡,争取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利益考量而开展斡旋外交,是对国际责任的一种回应。在新时期,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和国际责任感的增强,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利益相关度不断增强,影响力有一定提升但仍不能同美国相抗衡,且受到巴以冲突解决难度不断提升的制约,中国主动参与斡旋但不提供议程设置、不向双方施压、不提出解决方案的干预模式不会发生改变。尽管奉行有限度的国际调停和外交斡旋可能会使中国遭受一些外部舆论压力,但是,比起违背和平公正的大国形象和“不干涉”原则,这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最优选择。查看全文
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既是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的基础,也是管控化解两国矛盾分歧的重要途径。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历史低位,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摩擦以及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态度依然是双方重回正轨的一大阻碍,民间交往也面临增速放缓的困境。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两党政客将更激进地炒作中美关系议题,国内政治斗争可能引发的混乱局面将为中美关系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面对上述种种挑战,中美更应继续推动人文交流,重建增进理解互信的新“乒乓球桌”,这不仅需要两国高层通过对话磋商,为民间交往清除不必要的政治障碍,更应该拓宽青年沟通渠道,构建中美相知相亲的基石;创新地方合作机制,厚植中美互利共赢的民意基础。人文交流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纽带,而重建中美人文交流任重而道远。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