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蒋介石、宋子文、史迪威与战时中美关系

本文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最近在南加州的一次演讲整理而成,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正如作者在演讲的结尾所述,蒋介石和宋子文日记的对外开放为研究中华民国和美国在抗战期间的外交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为对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冲突的叙事和解读展现了新的视角,也为如何稳定和改善今天的中美关系提供了历史教训。

引言

今天跟各位分享的是我們(指中华民国)抗战时期的外交关系,主要是中美关系。
抗战之初,美国跟我们外交关系来往并不多。各位可能不晓得,当时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苏联,它给我们不少的帮助,但是苏联的帮助,兩年多的时间就结束了,之後中国都是独立抗战,直到珍珠港事變後,美國對日宣戰,1942年,中國加入盟國,才有了美援。 

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抗战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就是要打持久战,因为中国大,中国虽然贫穷落后,四分五裂,但是中国地广人多,日本虽然非常发达,可是日本人少啊,它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就是打持久战,拖,蒋介石日记、徐永昌日记都提出“一个“拖”字,就是我们虽然打不赢日本,但是我们总可以拖住日本吧,把日本拖住,消耗日本,这就是所谓的“持久战”。

另外一个就是蒋介石认为,我们中国再怎么持久战,都不可能打赢日本。因为日本比我们进步太多太多了,日本当时的工业比我们真的进步一百年。

所以我们单单跟日本打是打不过的,所以,中日之战就必须与世界大战相结合,并且在同一天结束。

这是蒋介石坚持在一九三三年、三四年、三五年日记经常写到的。他开始想,我们跟日本打怎么打,我们也就是拖住它而已。我们没有办法获得最后胜利。我们唯一方法就是跟世界大战相结合,并且在同一天结束。如此方能去除次殖民地之地位于一役。

所以他在这几年的日记每天都在写日本跟英国的关系、德国跟日本的关系、意大利跟德国的关系、美国跟英国的关系等等,他料定欧洲必有起事。

當時,中德关系很密切,中国跟德国在一九三四年、三五年关系很密切,所以他知道德国將会起事,所以他就在等,等待時機。

那么如何能够跟世界大战相结合?这是第一个,我们怎么样拖呢?我们所谓这个拖,就是“苦撑待變”,就是要撑得住啊,要能撑得到与世界大战相结合的那一天。所以他一再讲就是叫苦撑待变,苦撑就是我们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投降,我们无论怎么样被打败,我们不能投降。所以他们当时有名的话就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啊,其实屡战屡败,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我们其实是屡败屡战。但无论如何,就是不跟日本讲和,把日本拖到中国的内陆,日本就没办法了。

與此同時,就是积极地争取国际的支持。

其实我是代表一个研究团队,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跟我自己主持的一个叫中国与亚太研究学社,我们有二十二位学者共同做了一个《重探抗战史》研究计划。我们的研究已告一段落,也出版了三卷书,大概一百一十万字。其中有六位日本学者,所以我们得到很多日本方面的档案,也了解日本方面的观点。团队也有美国学者,英国学者,台湾学者和中国大陆的学者。我们在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放弃放自己的本国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框框。希望能够不党不私、就事论事,做一个比较客观的研究。因此之故,我们做出来的研究,几乎每一章都颠覆了你我大家所熟知的历史。

结语:观察与检讨

中国当时的外交体制确实不够健全,尤其是在战时,外交决策更显得混乱。正式的驻美大使胡适和派去的特使宋子文两人的权力和职责重叠,导致两人难以协调。但在战时的危急情况下,这种安排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宋子文在中美关系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他和胡适的关系紧张,但他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抗战时期中美之间的军事合作、科学合作、情报合作以及医学医疗合作等许多领域的突破,很多都是宋子文的功劳。他是一个聪明且非常了不起的人。

关于对史迪威事件的重新评价,我们的研究在英国学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了蒋介石的日记以及许多日本的档案,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视角。通过这些资料,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复杂局势和各方的立场,从而对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种重新评价不仅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相,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中美关系在抗战时期的复杂性。宋子文的贡献、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冲突、马歇尔的影响等因素,都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视角和洞见。

显而易见,美国、英国、苏联在二战期间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中国。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优先,这使得蒋介石在对美外交上面临巨大挑战。所谓的宋美龄懂得对美外交,实际上,她并没有实际参与政务,真正懂美国并有实际影响的是宋子文。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隔阂。面子问题在中美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隔阂和误解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面子的国家,而美国则不太懂得给中国面子。对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宁愿失去实质的利益,也不愿意失去面子。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和损失。

历史上,蒋介石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正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在面子问题上与美国人沟通,导致了许多矛盾和误解。而今天,我们看到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关系紧张,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担忧。中美关系不应该走到如此僵硬的地步,双方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沟通。

为了改善中美关系,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文化差异,并努力在交流中找到共同的语言和理解。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真正化解这些误解,建立更加稳定和互信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合作的潜力,只要双方能够克服文化差异,找到共同利益,关系就能得到改善。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