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至敏、王建伟:哈里斯完全有可能击败特朗普

本文由上海澎湃新闻网首发,两位作者分别是美国瓦尔波莱索大学的政治学教授林至敏和澳门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王建伟。本文与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的何清涟的文章“这次美国大选的几个决定因素”形成鲜明对比,与丹佛大学教授赵遂生的文章“美国大选进入势均力敌的新阶段”在观点上比较近似。

7月,美国大选风云突变。13日,特朗普在竞选集会上遭遇枪击;21日,拜登宣布退出选举,并举荐其副手哈里斯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剩下不到100天的时间里,选情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哈里斯在“出战”前并不受欢迎,这也是之前许多民主党人宁可支持拜登背水一战,也不肯换人的原因。即便拜登退选后,仍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哈里斯要击败特朗普,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从7月下旬以来的民调看,哈里斯和特朗普的全国支持率几乎已经打平。在七个关键州(密执安、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北卡罗莱纳、佐治亚、科罗拉多和亚利桑那),特朗普占据较大优势的情况也在发生改变。最近的民调显示,在两人对决的情况下,除了宾州和北卡,哈里斯的支持率已经反超特朗普。

从6月27日首场大选辩论到7月21日拜登退选,在美国甚嚣尘上的“选举已经结束,特朗普赢了”的言论已然灰飞烟灭。

对于拜登退选,特朗普团队虽说不是完全没想到,但真的发生了,还是缺乏准备,至今仍处于仓皇应战的状态中。与此同时,民主党则士气大振,仅仅一个换人的动作,就把执政党从绝望的境地中捞了出来,可以说基本上化被动为主动了。

大选态势如此戏剧性的转变,不仅在美国选举史上闻所未闻,也预示着在未来几个月,我们恐怕无法继续用常规眼光去观察和研判这场选举的走势。

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最令人费解的恐怕就是“特朗普现象”了。他身上的是是非非,一般政客但凡沾染上些许,都会支持率大跌甚至被迫退出政坛;而特朗普似乎是丑闻越多,支持者就越多和越坚定。6月初,曼哈顿刑事法院陪审团裁决,特朗普“有罪”。但成为罪犯,并没有妨碍特朗普在短短几天后就就募集到5000多万美元竞选资金。随后的民调同样显示,他的支持率不跌反升。

此前,拜登团队一直想把这场大选定义为“民主保卫战”,藉2021年1月6日国会山事件将特朗普描绘成对美国民主的头号威胁。但由于拜登的老迈形象和在首轮总统候选人辩论中的糟糕表现,选举的焦点不仅没对上“民主”,反而转移到现任总统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缺失上来。

7月13日,特朗普“遇刺”更使他成为支持者心中的“超级英雄”。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党能否逆转翻盘,关键在于能否将特朗普从“神坛”上拉下来。拜登已经被证明做不到,那么换了个哈里斯能做到吗?她能在2024年大选中打败特朗普吗?

从哈里斯登场以来这两周的情况看,完全有可能。在大选最后三个月里,定胜负的无非是三个“M”和一个“E”,即选举资金(money)、选举态势(momentum)、选举信息传送(messaging)和组织落实(execution)。两位候选人谁能在这四个方面做得更好,谁就能笑到最后。

选举资金

在选举资金方面,民主党直到今年第一季度一直占上风。进入第二季度,特朗普在“封口费”案中被判有罪后,其支持者奋起踊跃捐款,之前持观望态度的一些共和党金主们也纷纷慷慨解囊。至6月底,无论是直接捐给特朗普竞选团队的,还是捐给支持特朗普竞选的外围组织的款项,都超过了拜登及其后援团体募集的资金。加上拜登团队第二季度花了不少钱,一些原先支持他的金主又转作壁上观,民主党在竞选资金方面越发处于劣势。

哈里斯的参选,直接改变了这一局面。一周内她便获得小额捐款共计2亿多美元,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大金主们也果断加码,捐了至少1.5亿美元(大额捐款按规定只能捐给支持候选人的政党或后援组织),还有近20万人报名成为哈里斯竞选的志愿者。相比之下,特朗普和共和党方面整个7月只得到了约1.4亿美元的捐款,处于明显的劣势。

选举态势

哈里斯参战,对竞选态势的影响同样是颠覆性的的。特朗普的支持者多为铁杆粉丝,基本盘呈刚性化。而拜登的支持者相对软性,他们对拜登的老迈笨拙感到担忧,对其中东政策偏袒以色列感到不满,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可能再像四年前那样去支持他了。

但哈里斯不同。她没有年龄和执政能力方面的包袱,毕竟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副总统。随着拜登退选,民主党方面最致命的年龄问题迎刃而解,无需再担心他们的候选人在全国选民面前语无伦次;而特朗普非但失去了对对手的一个有效攻击点,在比他年轻近20岁的哈里斯面前,有年龄问题的反而成了他本人。

更重要的是,哈里斯的闪亮登场一扫民主党人积蓄已久的悲观阴霾——在首场电视辩论后甚至演化成了绝望,让他们重新看到了胜选的希望。这种触底反弹的力量非同小可,可以说连拜登本人也始料未及。许多民主党高层之所以对劝说拜登退选感到犹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担心党内没有人有能力接盘,更没有能力带领民主党与特朗普决一雌雄。而哈里斯五年前参选总统的战绩也确实惨不忍睹,甚至都没坚持到党内初选的阶段。

然而,时势造英雄。临危受命的哈里斯,表现出与五年前截然不同的干练和气场。民主党人迅速团结到她周围,除了极少数选情微妙的国会议员,如蒙塔纳州的参议员帖斯特(Jon Tester),尚未公开表态,其余所有民主党高层都毫不犹豫地站在哈里斯一边。

民调显示,哈里斯获得93%的民主党人的支持,超过了鼎盛时期的拜登,和特朗普的党内支持率相当。高度的党内凝聚力,迅速点燃了民主党选民的激情,就像前面提到的,小额捐款人数和新登记选举志愿者人数的大幅增加。

上述种种,以及哈里斯一举一动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无不显示选举态势的天平正在决定性地倒向民主党的一边。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所谓的“哈里斯热度”坚持不了多久,新鲜感褪去后,选民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哈里斯的弱点和软肋上。假以时日,选举态势又会重返均衡。这样的分析自然不无道理,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走势,那就是哈里斯的势头还会延续一段时间,鉴于距离选举日已经不远,当前的态势只要再维持一到一个半月,就有可能为民主党奠定胜局。

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很大。

从时间表上看,有几个节点可以提振并维持哈里斯的竞选势头。首先是宣布竞选搭档。8月6日,哈里斯在社交媒体Instagram上宣布,60岁的明尼苏达州州长蒂姆·沃尔兹(Tim Walz)将作为她的竞选搭档,加入到选战中来。沃尔兹推行自由主义政策,却颇受中西部乡村选民的欢迎,这在民主党人中并不多见。他对特朗普及其竞选搭档万斯简洁明了的评价——“阴阳怪气”(weird),最近更是火遍全美网络。反观共和党那边,万斯正日益成为特朗普的拖累而不是助益。

第二个节点是民主党定于8月19日到22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将正式提名哈里斯和沃尔兹为民主党候选人,届时拜登、奥巴马、克林顿等民主党大佬或许都会到场,掀起新一波的造势高潮。

第三个节点在9月2日美国劳动节后,那时美国大选已经进入冲刺阶段。特朗普在经过长久考虑之后,同意按原定计划在9月10日与哈里斯进行辩论。只要哈里斯发挥正常,她就能稳固民主党基本盘,并稳步向中间选民发动说服攻势。

所以在选举势头这一关键变量上, 哈里斯有不少后发优势,且有望将目前的有利态势保持较长时间。而特朗普的竞选势头在枪击事件之后、共和党代表大会期间已经达到了峰值。种种迹象显示,他和他的搭档正在走下坡路。

选举信息传送

不太确定的是第三个M,即双方在选举信息传送方面的竞争。或者说,比的是谁更擅长用通俗易懂、煽动性强但又不至于吓跑中间或摇摆选民的语言,来凸显与选民的同理心以及自身主张的合理性,从而最大化自己的支持面。

在美国,选战对候选人的考验往往不是“你做了什么”或“计划做什么”,而是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在最短时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语言一旦被媒体接受并重复使用,就变成了政治对话中的标志性通用叙事,进而确认候选人的话语优势,也就是所谓“保险杠贴纸政治”(Bump Sticker Politics)。

拜登一向拙于表达,当选总统后很少和媒体互动,总给人一种要隐瞒什么的感觉。其团队炮制的一些施政口号,如“重建美好计划”、“拜登经济学”等等,都十分笼统和缺乏针对性,更糟糕它们不接地气,无法让选民感到振奋。这也是为什么“拜登经济学”成功地抑制了通胀,同时保持着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和低失业率,得到经济学家们的一致赞赏,却打动不了选民的心——多数选民对拜登执政最不满的地方还是他最在意的经济和民生领域。

相比之下,特朗普特别擅长“保险杠贴纸政治”。一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喊了十年,至今还能让其支持者热血沸腾。作为曾经的脱口秀主持人,特朗普长于捕捉选民、尤其是共和党选民的心理,以直接了当、极具煽动性的语言,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对对手发起无底线攻击。这让他极具气势,往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至于说的是真是假,支持者并不计较。

而拜登是传统老派的政客。他对特朗普的抨击往往更有理据,更符合事实,但表述过于公式化,因而受众效果差,新闻媒体也很少愿意转发,即使得到转播,也很难引起特朗普信息传递的那种轰动效应。

哈里斯则不同。虽然她的从政经验远不如拜登,但她的检察官经历,在国会担任参议员的历练,再加上她比较豪爽的个性,使她的讲话逻辑性更强,鼓动性更大,语言表达尤其是攻击对手时对重点和节奏的掌握更自然。由她来对付特朗普,至少可以部分抵消后者在话语表达方面的优势。如果用她参战以来的几次公开演讲和特朗普的同期竞选言论做比较,两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棋逢对手。

当然,仅仅拥有传达竞选信息的能力和技巧是不够的。要在Messaging上占据上风,还要看候选人传递的是什么信息,以及这种信息能否激励支持者,并击中对手的要害。

之前,特朗普团队的信息传递策略围绕着拜登订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突出拜登的年龄和执政能力问题;二是以选民关注的通货膨胀和边境非法移民问题为主要攻击点;三是紧扣选民对国家走向的担忧,渲染“国将不国”,进而打造特朗普“救世主”式的强人形象,传达非特朗普不能救美国的信息。这套“三合一”的策略,即便不能打动中间选民支持特朗普,至少也会让他们对选拜登感到犹豫,从而可能弃选。

但显然,拜登的退选使这套话术突然无效了。它不适用于哈里斯。截至目前,共和党方面尚未找到有效应对“哈里斯效应”的新策略,但新的选举信息传递目标可能有三个:一把哈里斯定义为极端自由派代表,用特朗普的话来说,是比著名的左翼参议员桑德斯还要左;二是揪住非法移民问题,攻击哈里斯作为副总统在处理非法移民问题上玩忽职守;三是把哈里斯过去的一些言论翻出来“炒冷饭”,如在2020年佛洛依德事件后主张不再给警察拨款,等等。目前看来,仅凭这三点就想改变中间选民的态度,难度还是不小。

哈里斯替换拜登出战才不过十几天,照理说,她的选举信息传送策略要酝酿一段时间。但从这十几天的情况看,其策略已经大致形成,且针对性强,接地气。归纳起来,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特朗普路线定义为开倒车,而“我们绝不往回走”。这与奥巴马当年的“改变”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传递了一种积极果敢的信息,足以打动选民的心。二围绕权利与自由,鲜明地捍卫女性堕胎权、有色群体的选举权等等,激发相关群体的选举热情,进而把2024年大选界定为捍卫基本权利之战。这样一来,当选民选择哈里斯,他们实际上选的是自己的权利。三是以其检察官的职业生涯,对照特朗普的罪犯形象,一明一暗,既激励了民主党基本盘的斗志,也削弱了特朗普在中间选民中的好感度。

总之,选举信息传递之争,将是美国大选下一阶段的重点。过去面对拜登时,特朗普拥有绝对优势,但现在面对精力旺盛且曾司职起诉罪犯的哈里斯,他不管在气势上还是言辞上都很难占到上风。为夺回话语主动权,他有很大机率会依赖于人身攻击的手段,贬低压制哈里斯。这样做,当然能博取铁粉支持者的欢呼,但却难以为他开拓新的票源。同时,这种攻击还会分散选民对哈里斯能力短板的关注,对后者来说未必全是坏事。

组织落实能力

最后是E,也就是双方在选举冲刺阶段的动员组织能力。它决定了选战双方能否将摸不着的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选票。

从9月下旬起,美国各州就会陆续开始提前投票了。届时,选举的关键便会转到对选民的动员上来,看哪一方能够动员尽可能多的选民出来为自己投票。在组织实施选举这方面,民主党历来占有优势。不过共和党在2020年败选之后,吸取了教训,这些年来大力发展基层组织,成立各种后援会等。当然,效果如何还有待这次选举的检验。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多原先对拜登感到绝望的民主党选民,虽然不至于把票投给特朗普,但很可能会待在家里不去投票。而哈里斯的登场,或许会让他们改变主意,在最后时刻冲高民主党支持者的投票率。

综上所述,哈里斯的参加从根本上改变了2024年美国大选的格局。

特朗普曾不无蔑视地说,哈里斯是比拜登更容易击败的对手。显然,他低估了她的政治能量,而现在,他正在为这一错误付出代价。作为总统候选人,哈里斯远比拜登更为强势——从竞选资金到组织执行,她和她的团队没有明显的短板,如果不是比特朗普更强的话。当然,哈里斯的选战之路才刚刚开始,她仍然可能会输。接下来就看她能不能保持目前的势头,在调动民主党基本盘的同时,不至于吓跑中间选民了。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