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象简报:耶伦–不希望看到美中双边关系恶化和破裂
编者按:中美印象网站2014年上线,今年是它10岁的生日。网站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是《中美印象美中关系简报》。自本周起,我们恢复这个栏目。《中美印象简报》除了会在网上发布,还会通过电子信箱寄送给读者。读者可以到网站首页输入自己的信箱。《中美印象简报》会向读者推送《中美印象》网站本周“原创文章”,介绍双边关系的“新闻热点”,并发表本站的“短评”。
短评:
本周,太平洋两岸最引人注目的两条有关中国的新闻是中美元首的通话和财政部长耶伦的访华。
在耶伦刚刚结束的访华中,美国媒体报道耶伦受到了中国官方和网民的友好接待。耶伦在访问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目前的两国关系比去年这个时候要好。
NBC报道,中国的网民称耶伦为“耶伦奶奶”。不过,在友好的气氛中,耶伦仍旧向中国传递了两个严厉警告:不要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中国产能过剩的威胁。
在和NBC的专访中,耶伦谈到如果中国的公司和金融机构违反了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美国不排除动用相关法律对这些中国机构进行制裁。当被问及中国政府与俄罗斯的关系时,耶伦谈到中国政府有权利和俄罗斯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但重申如果中俄两国的贸易关系涉及帮助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这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在谈到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时,耶伦解释太阳能板和电车等绿色产品是未来关键的新技术和产品,美国希望确保自己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她认为中国政府对这些行业进行了不公正的补贴,导致大量便宜的产品销往全球。耶伦还强调,不仅仅是美国,日本和欧洲也对中国对绿色产品的补贴表示不满。
在采访中,耶伦还被问道美国的制造业公司是否应该减少在中国的生意。耶伦指出,中美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是有价值的,两国的贸易关系对双方都有利。她还说,两国之间很大比例的贸易关系是没有争议的,正常的生意往来无需担心,只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才会受到关注,而美国政府在动用出口管制等措施进行应对时,尽量缩小受影响的领域,不至于影响到中国更广泛的经济。耶伦重申不会告诉美国公司,切勿在中国做生意。她呼吁两国政府要负责任地管理两国的经济关系。
耶伦在记者招待会中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关系在未来数月乃至数年内会经历什么。”
她还表示,她相信中国正在真诚地参与讨论,并且正在取得进展。她说:“我不希望看到美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或整体关系恶化和破裂。”
中国媒体对此次耶伦的访问进行了大举报道。《环球时报》等媒体大张旗鼓报道了耶伦广州第一餐吃了什么,菜品如何。社交媒体还对耶伦下飞机时斜挎的小包就行了网搜。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指出,“这说明了中国社会对美国的重视和对中美关系改善的期待。”
去年7月,耶伦作为财政部长首次访华。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一名反对加征关税的经济学家,北京认为耶伦是拜登政府内部的一个理性的声音。
就在耶伦访问中国的前两天,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通话。
美国几家主要媒体对本次通话的报道比较正面,认为这是两个国家为稳定关系所作出的一个努力。此前,习近平在北京与美国的商界领袖会面,强调两国之间的互利经济关系,并敦促通过人文交流来维持两国关系。
美联社称,北京与美国商界领袖的高调会晤可以被视为北京为稳定双边关系所做的努力。《纽约时报》称,美中元首通话突显拜登政府在选举年,试图稳定已经跌入几十年来最低点的两国关系的显著努力。
《中美印象》本周推送文章
苏起:美国对华战略存在四大缺陷,分别是:大战略的基础似仍薄弱;过度解读中国大陆的野心;错读台湾;错读美国自己。结论:美国的大战略最好是 1)认真看清中国大陆的意图,寻求两利的中间地带 ;2) 「减去台湾」 而不是加重台湾的角色 ;3)更关注内政及周边地区,少点远距竞争。这样,很长时间内美国仍会 是世界第一超强。
阅读全文,请点击。
斯韧:如果美国在2024年不能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援助,特别是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乌克兰的抗战是否会大幅度受挫?它是否会通过第三方与俄罗斯达成停火协议?在克里姆林宫接受美国前福克斯电视节目主持人Tucker Carlson的采访时,普京暗示俄罗斯并不排除与乌克兰就结束战事开始谈判的可能。
阅读全文,请点击。
薛理泰:关于两个或多个核大国处在军事对峙甚至核对峙中,某方是否会率尔首先使用战术核武器一节,兹事体大。在核战略学说中,在战术核武器与战略核武器是否会被某方首先使用的问题上,并没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在核时代,核大国对战术核武器的使用也是极其谨慎的,可以说,这与战略核武器的使用同样持有极其谨慎的立场。
阅读全文,请点击。
- 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R. Lardy):中国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月2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在《外交》上发表了这篇文章,驳斥传播了很久的中国经济见顶论和中国经济衰退论。文章写道:
对中国经济潜力的悲观态度基于几种误解。比如,一种误解认为中国经济追赶美国的步伐已经停滞。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美国的76%,这一数字到2023年下降至67%。但是,2023年的中国GDP与全球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相比增长了约20%,而美国只增长了8%。
过去几年,中国通胀率低于美国。去年,中国实际GDP增长5.2%。相比之下,由于高通胀,2023年美国名义GDP增长6.3%,而实际GDP仅增长2.5%。
第二个误解是,中国的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费者信心偏弱。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去年,中国实际人均收入增长了6%,是前年增长率的两倍多,人均消费增长了9%。中国家庭消费增长超过收入增长,如果消费者信心疲软,家庭就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但中国家庭的做法恰恰相反。
第三个误解是,中国已出现通货紧缩。但实际情况截然相反。2023年全年,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同比上涨了0.7%。中国企业加大借贷力度,无论是绝对数额还是在GDP中的占比都是如此。对制造业、矿业、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投资也有所增加。目前看来,中国没有出现衰退迹象。
- 特斯拉是否能顶住中国厂商的竞争压力?
4月6日,路透社发表了一篇深度报道,讲的主要是面临中国电动汽车的激烈竞争,特斯拉欲放弃低成本汽车的计划。外界普遍认为这款汽车可能是Model 2。路透社认为因面对中国比亚迪等电车在价格方面的强烈竞争,在引用几位匿名人士的消息后,称这是特斯拉被迫做出的决定。特斯拉股价随后大跌。马斯克马上在X上发帖称:“路透社(再次)撒谎”,还称特斯拉Robotaxi (机器人出租车)将于 8 月 8 日亮相。
特斯拉这则消息爆出之际正值西方媒体大力报道中国产能过剩的时刻。《华尔街日报》4月5日的一篇报道写道,新一轮中国廉价商品泛滥引发了全球的强烈抵制,并称这是“中国冲击2.0”。
《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写道,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都担心来势凶猛的中国产品。前者担心将掏空它们的经济制高点,压垮它们国家的一些产业;而后者如印尼和巴西等国家担心自己国家的工厂在中国产品面前可能不堪一击。
《纽约时报》上个月发文称“中国的工厂出口正在以几乎超出所有人预期的速度迅猛增长,使世界各地的就业受到威胁,可能会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中国今年头两个月出口大增,再加上政府“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西方舆论的关注。“产能过程”也是耶伦此次访华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国政府是否会愿意“管一管”中国产品横扫全球的趋势,以及中国产品是否真的有能力在所到之处让当地国家的工业“寸草不生”都还有待观察。
- TikTok游说新招
4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了TikTok最近的一些游说新举措,最新的一个进展是邀请一些普通美国人为其“站台”,加强这方面的“攻势”。
TikTok最近开始通过了一项名为 TikTok Sparks Good 的活动,重点讲述TikTok和普通美国人的故事。这些努力主要是针对保守派观众。根据电视测量公司 iSpot.tv 的数据,该公司在电视广告上花费了 1900 万美元,这些广告主要出现在新闻节目中,尤其是福克斯新闻。TikTok 去年在共和党总统辩论或辩论相关的节目中播放了十多个广告。
文章透露,自三周前众议院投票通过关于TikTok的法案以来,该公司已在计划于 4 月播出的广告上花费了至少 310 万美元的广告时间。数据显示,TikTok瞄准的一些最重要的地方是总统选举的战场州如宾夕法尼亚州、内华达州和俄亥俄州。根据 Meta 广告库的数据,TikTok 最近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广告上花费了超过 10 万美元。
据非营利研究组织 OpenSecrets 称,字节跳动去年在游说上花费了 870 万美元。此外,TikTok还召集了庞大的用户群来联系他们的国会议员。 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将是今年春季 Met Gala 的联合主席,TikTok 将担任该活动的主要赞助商。
-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谈中国政坛新用语——“新质生产力”。
谢锋在接受《新闻周刊》(Newsweek)高级外交政策记者汤姆·奥康纳(Tom O’Connor)的专访时,解释了这个在中国政坛很红的一个词语的意思。除了媒体圈之外,美国不少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个新用语及其背后所出台的新政策。
谢锋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提出的重大概念。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创新主导,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先进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包括:一是推动“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比如,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等就是从传统产业中转型升级而来。二是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命科学等“新”产业。比如,去年中国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纳米技术应用三大产业产值超550亿美元。三是推进数字经济增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集群。
值得关注的是,谢锋在采访中回击了西方尤其是美国最近出现的中国产品倾销全球的担忧。他说,有些人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这是一个伪命题。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否从发展优质产能当中受益,是对人类良知和能力的考验。
谢锋还说,新质生产力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将为世界带来难得发展红利。不断升级扩容的超大规模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更是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历史机遇。
作者
-
张涓是卡特中心《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中文网站的执行主编和英文网站的Senior 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