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战争不会“速战速决”,更可能会是持久战
【编者按:本文编译自New Atlanticist 3月19日刊登的布莱恩-克格(Brian Kerg)的文章,There will be no ‘short, sharp’ war. A figh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ould likely go on for years。克格中校是大西洋理事会斯考克罗夫特战略与安全中心印度-太平洋安全计划(Atlantic Council’s Scowcroft Center for Strategy and Security)的非驻所研究员。克格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现役军官,目前担任海军陆战队第三远征军的(III 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作战处主任(G-5)。】
延伸阅读:
大家都喜欢速战速决的战争。它们能按时结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为我们想要讲述的故事提供紧凑的结尾。
在军事指挥官、规划者和理论家看来,这种倾向往往体现在对决定性战役的追求—一场能给敌人带来惊人的失败,从而摧毁其战斗意志,迫使敌方领导层求和或接受投降条件的战争。在海战中,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表达了这一理想:集结自己的优势舰队对抗敌方的劣势舰队,寻求并赢得决定性战役,从而赢得制海权。
这种偏好也在现代美国战争推演中得到了印证。在游戏中,玩家指挥对立的武装部队进行模拟战争。这类推演通常由军事指挥部或智库赞助,一般以压缩的 “战争之路 ”或以背景故事和假想战争开始的前提开场。玩家–通常是军官、官员、决策者和智库成员的混合体—会在冲突开始阶段 “打 “一场高度轰轰烈烈的战斗。虽然战争推演从理论上讲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进行,但现实世界中的时间限制通常迫使推演赞助机构和主持人在短时间内结束推演,通常是几天或一周多一点的时间,然后根据这段简短的推演得出结论,为指挥官和决策者在批准战争计划和军事投资时提供信息。
在美国,战争推演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国防部长办公室武器采的轻重缓急,或国会对印太地区安全基础设施投资的热情。最近,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的一场公开战争推演模拟了美国与中国作战的场景,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但美国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虽然这次推演的信息量很大,但它的模拟主要集中在台湾及周边地区和第一岛链的短期决战上。
将安全研究的重点放在全球消耗战的第一阶段是短视的。
同样的趋势也体现在“实用虚构小说” (useful fiction) 的文学类型中。最近的小说如《幽灵舰队》(Ghost Fleet)和《白日战争》(White Sun War) 描绘了主要在美国和中国之间进行的战争。在这些作品中,战争几乎总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圆满结束。部分原因是商业格式几乎肯定会倾向于让作者朝着整洁的结局方向发展,以满足出版商和读者的需求。但这些小说在军事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它们被列入官方军事阅读清单,也揭示了美国军队倾向于考虑从速战速决的角度考虑问题。
但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很少是这样的。它们更多时候是漫长、艰苦的消耗战,往往会横向扩展,牵连其他地区。当然,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很有可能是个例外。它可能是短暂且有限的,而不是旷日持久的。但鉴于历史,提前假设结果是不负责任的。
对于英法两国来说,美国独立战争只是当时全球持续冲突的最新一幕中的一个战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英国等交战国的普遍观点是战争将在“圣诞节前结束”,但最终这个世界却经历了四年的屠杀。日本帝国基于这样的评估对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认为这会说服美国让出其在太平洋的利益。但正相反,日本发现自己多年一直处于战略防御状态,直到被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迫使无条件投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历史记录重复着这个简单而关键的主题:大国很少以整洁、干净的方式解决与其他大国的军事冲突。然而,尽管职业要求军事规划者参加以军事历史为核心课程的课程,他们仍然在追求决定性战役和短暂战争的幻想。凯萨尔·诺兰在他的杰作《战役的诱惑》(The Allure of Battle) 中记录了这一现象,并揭示了其虚假性。
但是,如果要写一部小说来更准确地描述中美战争将带来的长期的、全球性的磨难,它可能会是这样的:
开篇展示了现代战争推演和小说的趋势,海军舰只、第五代飞机、导弹部队和非动能攻击在战争开始的日子里肆虐,使交战双方的海空力量顿时瘫痪。在冲突的第一阶段,成千上万的人丧生。但战争在横向上不断扩大,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与美国、台湾、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韩国和其他国家结成同盟。战斗发生在美国印太司令部内外的多个战区,包括朝鲜半岛上的大规模冲突。很快,随着开支迅速超过生产能力,以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燃料储备不断减少,来回发射精确弹药的能力达到了顶峰。随着压力的增加和选择的减少,战术核武器也被投入作战……然而战争仍在继续。
第一章就此结束。读者翻过这一页,上面写着:“三年后”。
接着,作者通过一些巧妙的阐述,揭示了随着交战各方致力于一场漫长、血腥的战争,整个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各国充分调动经济支持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战争;为了充实和维持多支陆军部队、两栖部队、舰队和空军,征兵和服役变得强制性;战争也不再局限于第一岛链,而是横跨全球的多个战区,并横向升级,同时发生的冲突吸引了更多的交战方。政府部门普遍行使紧急权力,即使是历史上最自由的社会也会限制自由。核浩劫的威胁将无处不在,基于战术核武器的持续交战也将打破各国以往对冲突管理的传统观念。
如果中美开战,这些都是合乎逻辑的结论。但它们通常在政策分析、战略思考和作战计划中退居次要地位,一次又一次被美方对台湾及其周边冲突的过分关注所掩盖。将安全研究的大部分投入到全球消耗战的第一阶段是短视的,就像一个棋手只研究开局却忽略中局和收官。当然,这一切都不容易。大规模战争会对社会和科技造成深刻的,意想不到的破坏。但正因为这个特点,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军事领导人必须对与中国长达数年的战争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作者
-
陈映颐是卡特中心China Focus 项目实习生,埃默里大学大四学生,主修历史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