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中心联合主办“建设绿色、数字和包容的21世纪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文2024年1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首发,作者是杨涵钦 和张禹珩。
1月11-12日,由奥地利中国数据分析与研究中心(CDA)、中国科学院大学、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以及卡特中心联合举办的以“Building the Green, Digital and Inclusive City of the 21st Century”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端举办。会议围绕城市中区域资源与全球资源利用、城市规划中资源的持续再生、海平面上升对大都市的影响、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未来城市可持续交通、通过包容性对话应对气候变化、数字化在城市问题解决中的作用等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建设绿色、数字化和包容性城市提供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1月11日的会议由CDA主席Alexander G. WELZL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洪永淼共同主持,多位嘉宾受邀交流分享了研究成果。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环境与发展司可持续城市发展科科长Curt GARRIGAN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城市发展是气候行动的焦点,强调通过国家与地方的合作、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强财政支持等方法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Linxiu ZHANG着重探讨了城市化与农业食品系统的相互关系,基于团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协调解决方案。
美国环境保护基金北京代表处能源与自然部主任Ji GAO分享了中国黄河流域城市在清洁能源转型和碳减排方面的贡献,提出未来可继续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碳减排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定因地制宜的脱碳途径,加强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亚太经合组织可持续能源中心主席Li ZHU和主席助理Steivan DEFILLA介绍了APSEC和APEC可持续城市合作网络在推动绿色、数字化和包容性城市方面的工作及其模型框架,包括制定匹配城市规模的灾害应对策略,协调土地规划生产可再生能源等相关项目和成果。
Green Legacy GmbH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Enrique NACIF主要讨论了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其解决策略,提出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介绍了水肥存储颗粒、垂直绿化技术及其原理和挑战。
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后研究员Alexander TRAUTH-GOIK介绍了在中国城市和农村推动环境保护的行动。城市通过加强管理、改善法规、美化环境等方式促进居民参与环保,农村采用乡村治理积分制进行管理。
欧洲森林研究所(EFI)所长Robert MAVSAR认为,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循环生物经济来缓解气候变化并提升居民福祉,强调了绿色空间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城市中的整合和管理。
丹麦哥本哈根可持续发展研究负责人兼世邦魏理仕丹麦分公司研究与数据智能主管Dragana MARINA分析了欧洲实现可持续建筑环境的最佳实践案例,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商业房地产的影响,商业房地产中可持续性的重要性等。
乔治布什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vid J. FIRESTEIN进行了第一天的会议总结和闭幕致辞,强调了跨国合作对于解决城市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的必要性。
1月12日,会议继续进行,由CDA主席Alexander G. WELZL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吕萍共同主持。
欧盟驻华代表团科技处政策官员Vojko Bratina带来了题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城市化是中欧科技关系的一部分”的报告。报告从中欧科技关系近二十余年的演化历史开始,介绍了中欧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紧密关系,列举了多项中欧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城市化等领域密切合作的案例,体现了中欧科技关系中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城市化的重要地位。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科技解决方案与可持续发展部总监Gary Li带来题为“中国绿色房地产解决方案——碳足迹减排”的报告。报告由降碳减排是中国未来四十年至关重要的战略目标入手,引出了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阵地、房地产是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通过介绍绿色转型中的各项投资机遇以及诸如可再生能源替代、供应链减碳等实践案例指出绿色房地产的良好发展前景。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执行院长潘庆中教授带来了题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与中西方合作共创未来”的报告。报告以电脑数据储存技术在过去近五十年的发展为例,讲述了科技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并引出了大数据与数字经济的概念;随后讲述了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而得到最大改变的三样事物:AI、云储存与计算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而说明了大数据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然后以建设我国贵州省的大数据中心以及宁夏省的大型太阳能发电系统为例,介绍了大数据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欧洲气候基金会执行主任Morgan DESPRÉ������S带来了题为“城市基础设施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和风险管理投资——促进大型城市群的绿色转型”的报告。报告首先引出城市虽然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但也是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问题的主要原因的观点,进而提出当今主要挑战是为具有气候复原力的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并确保公平和包容的项目管理,以实现公正的过渡。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Alyana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Henry Tillman带来了题为“BRI Mach2:卓越的技术、更快更深入的部署”的报告。报告以欧亚铁路为例,介绍了更深入部署的含义与意义,并以中国NEVs的成功市场实践为例介绍了卓越技术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纽约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Winston Ma进行了题为“绿色、数字和包容性城市的金融市场条件——主权财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作用”的报告。报告指出主权投资者已成为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提出小城市已逐渐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新阵地,提出了数字基础设施与能源转换的发展蓝图。
中国银行美国分行执行副总裁Xiaojun (Dennis) HUANG带来题为“21世纪绿色城市可持续发展金融——中国银行(美国)实践中的战略、业绩和承诺”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何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金融、中美关于绿色未来的多项合作,以及中国银行在这些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实践经验。
欧洲投资银行副总裁Teresa CZERWINSKA带来题为“作为欧盟气候银行的欧洲投资银行——为可持续和有复原力的未来提供创新融资”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欧洲投资银行在气候金融以及环境保护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指出气候金融、投资在近年来规模逐渐增大,并将在未来持续加大规模,同时也指出绿色金融将在未来为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奥斯汀市前市长Stephen I. ADLER带来题为“在与公民的代际和包容性对话中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经验教训”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主角作用,提出了作为一座城市代表的市长对于城市发展的引导作用,并通过几个亲身经历的案例阐述了以与市民对话为形式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所收获的启示。
苏世民学者Emilly FAN进行了题为“年轻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来自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最新证据”的报告。报告指出了年轻人对于塑造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全球青年参与气候变化活动的积极现状,提出了例如拓宽年轻人参与气候变化工作的平台、弥补教育差距、促进务实的伙伴关系等发展建议。
最后,卡特中心的Barbara Smith和美国总统国家气候顾问、白宫气候政策办公室主任Ali Zaidi进行了大会总结发言,持续两天的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作者
-
《中美印象》的编辑会根据授权,转发来自其他平台的优秀文章或报道,供本站的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