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名晖:2024台湾大选是对全球性冲突与相对剥夺感的回应
2024年台湾的大选方才落幕,看似台湾内部的政治议题,却与全球政治氛围有着巧妙的联动,反映着主要经济发达行为者内部的不满,透过票投新政党回应全球性冲突的疲乏。
对冲突的疲乏感席卷欧亚大陆
环顾2023年下半年的欧洲选举,即使在不同的选举制度与政治文化之下,台湾却与欧洲各国却有着类似的现象,斯洛伐克首次鸣声的「声音党」(HLAS-SD)取得14.7%的选票,波兰的新政党「波兰2050」也取得7.23的选票,新兴政党成为群体回应相对剥夺感的选择,荷兰的「新社会契约」(New Social Contract)也取得12.7%的选票。
2024 年的台湾大选在三方交锋之中打破两党制的格局,民众党以最拮据的资源取得26.46%的总统大选选票,虽然未能超越2000年宋楚瑜36.84%的第三方参选纪录,但是柯文哲未曾担任过全台性政治职务,也未有全台性的地方组织,固然有着网络与新媒体的因素,但是其孤军突围并非是台湾内部的单一现象,同样也是民众对于全球性冲突带来冲击的回應。
新兴政党回应相对剥夺感
虽然台湾与欧洲的地缘政治现实不尽相同,政治结构也非多党制,且欧洲新兴的政党大多具备右翼倾向,但是各国的网络世代却同样遭受俄乌战争带来的通膨冲击,以及以阿冲突扩大动荡对人文主义的不确定性,使得此一群体更重视如何突出自我发展的要求,寻求对相对剥夺感的解脱,更为崇尚强烈个人色彩的政治人物或政党,各国新兴领袖多少带着特朗普的政治符号,像是荷兰的怀尔德斯(Geert Wilders)。
传统的政党碍于组织而难以与时俱进,实时回應现实提出新主张,但是这些新兴政党或政治人物能够搁置权术的纵横捭阖,甚至不顾大国政治与小我的关系,而是能已网络世代的语言和新选民对话,并且为其打破旧制度的框架。
「芒果干」与个人境遇的辩证
相较于2016年时,「太阳花事件」所营造的氛围,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以及2022年的「白纸运动」所造成的影响已近边际效应,「芒果干」(台湾指亡国感)难以再次奏效。另一方面,港人来台定居也未获得预期简便的政策,「今日香港,明日台湾」并未成为台港关系真实的纽带。
2024年台湾的立法委员选举,以香港议题参选新北市第一选区的候选人更是选情惨淡,该选区有许多香港移居者,但是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甚至是以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候选人取得全国最高票,更凸显「反中议题」在此次大选的边缘性,这也一部分反映民进党难以操作民气的现实。
2014年至今十年之间,关心当年「太阳花运动」的世代不免也面临成家立业的年纪,历经十年后的当局未能创造更有利青年的政治与经济环境,青年选民最关心的住宅问题并未解决,立法院与监察院对于社会住宅政策都曾提出检讨报告。
2022年12月提出的一年期的兵役问题涉及防卫意志与美台互信,但是同样也让网络世代成为相对付出者,买房与个人前景的现实未解,又多了国防的负担,偏离简政便民的理想,反而加重劳役负担,民进党于总统大选守住四成基本盘,并不如预想中选的轻松。
美中贸易战成为台湾版的「北溪选择」
美中贸易战让台商得符合「友岸外包」、「2022年芯片及科学法」以及一系列对中国的芯片管制禁令,苹果更计划将30%-50%的供应链产能移出中国,这些转出成本泰半由台商自行吸收承担,更让台湾在面对通膨的压力之余,得面对政治风险带来供应链重组的考验,侵蚀原先就不高的毛利。
台湾企业面对的压力和造成的经济影响,并不亚于东欧国家面对俄国北溪天然气的选择困难,最后都是由一般市民承受最终成本。目前台商外移印度和东南亚的厂商也还未看到获利的春天,台湾内部得同时面对美中贸易战带来的阴霾以及国防预算造成的排挤效应,使得台湾和欧洲同样面对安全与发展的两难。
「一人党」冲破制度 还是新两党的过渡?
自从2000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台湾第三大党难以走出成于一人,声势一时的制约,2005年的第七次修宪后,「单一选区多数决与比例代表混合的两票制」更制约第三政党发展的可能性,此次民众党在总统选举获得四分之一强的选票,使得台湾的政治光谱的中间地带几乎成为另一极,显示在统独之外的强烈政治要求并未被现有的政党满足。
2020年的总统大选,蔡英文获得817万票,创下中华民国自1996年开放总统直选以来最高得票记录,57.13%的得票率也仅略低于2008年马英九的58.45%,成为毋庸置疑的总统大选天花板,而当年的韩国瑜获得38.61%,被视为国民党的基本盘数字。
然而,在2024年的总统大选,面对蓝白合破局的现实,柯文哲还能获得26.46%,侯友宜仅获得33.49%,相较于2020年减少约5.12%,换言之柯文哲取得将近21%的选票来自中间偏绿选民,证明柯文哲不需要蓝白合也能有自己的市场,短暂的多极光谱或许是新两党的过渡,犹如美国废奴制度时期兴起的共和党取代辉格党(Whig Party)。
若进一步前瞻2028年,届时台湾将减少一百万人的高龄人口,新增将近一百万的新选民,届时国民党在选票的损失将远不如民众党的斩获,不久后的2026年地方县市长选举,国民党的基本盘恐将更为萎缩,地方新人若要考虑如何获得「首投族」的,民众党的议价能力将比这次选举更为提升,国民党更难开拓新的票源。
以往国民党在两岸议题的良药「九二共识」已与现今的年轻世代太为遥远,昔日的定海神针成为不能言喻的包袱,解铃仍需系铃人,今时政治能量已不如昔的国民党更难与北京方面沟通新的共识;反观民众党的「两岸一家亲」简单易读,在最低限度上不会踩到北京的红线,新的两岸论述话语权或将逐渐转移,或是成为北京对台「战略模糊」的备选方案,获将成为民进党的第二重压力。
政治事件未能冲击民进党基本盘
内部政治因素对于台湾大选冲击有限,「Me too」和新竹市长高虹安的疑案虽然曾经冲击民进党与民众党,但是并未支持者的松动基本盘,国民党未能把握机会反转攻守反而显得被动。
在2022年地方选举后,新冠疫情的防疫政策与疫苗事件也略显不愠不火,未能成为长时性的公共议题,蛋荒问题反而因为爆料者的身份险些反蚀国民党,使得两党之间消长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反而让民众党取得自外于暴风圈的形势。
非蓝选民结构持续增长
从立法委员的选举结果来看,国民党虽然成长至52席且超越民进党的51席,但是区域得票率仅有40.44%,略低于民进党的44.73%,整体情势与2020年的立法委员选举相近,国民党与民进党分别为40.57%与45.60%,席次的差距更多的因素在于两党的提名策略。
不分区得票率方面,国民党的34.58%也低于民进党的36.16%,2020年时则分别为33.36%与33.98%,民进党甚至还有微幅成长,民众党的不分区得票则有22.07%,大于2020年的时代力量加上民众党的18.98%,而柯文哲得票率则为26.46%,足见民众党作为第三势力的基础与爆发力,以及非蓝选民的结构至少有60%到65%。
即使不能论断提倡台湾主体性的选民是否持续成长,但是可以显见统派选民的基本盘逐渐萎缩,侯友宜得票率33.49%几乎与代表政党票的不分区得票率相等,而赖清德获得40.05%的选票,略高于民进党不分区的36.16%,显示民进党的基本盘并未尽出。
营造国际氛围胜过干预
面对国际局势不稳定造成的过渡期,未来台湾政治不再是统独对决,更多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关注,如何降低相对剥夺感将成为选举的重心,而这与台湾国防预算如何实现GDP 3%比重将成为拉锯。
历经俄乌战争的欧洲各国回头重视自身的需求,久经两岸关系停滞的台湾亦然如此。面对北京方面的机舰绕台和国际空间的萎缩,台湾社会似乎也不再过度反应,当「三兵疲楚」或是「温水煮蛙」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北京的对台政策或许也需要随着外交战狼敛锋而有所改变。
同样即将面临大选的乌克兰,影响选情的不只是战争的进程与状态,欧洲兴起的右翼浪潮给予泽伦斯基更直接的压力。在以阿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国家的政情的转变与「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对于和平的期望,或许比过硬的干预更能影响政局。台湾与东欧的选举反映着对传统权力政治的不满,也同样投射出对于开创新局面的期望。
作者
-
作者为《中美印象》特约撰稿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生候选人,台湾丝路文化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