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中美关系的三大印象

作者:鲍盛刚

2023-07-11

如果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中美关系与曾经的英美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大英帝国一度雄霸世界,而美国开始只是它的殖民地,但是最终却不费一枪一弹,代替大英帝国,成为世界的霸主。从制度对抗来看,目前的中美关系又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另外,从产业转移与技术打压方面来看,中美关系又与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就是中美关系给人的三大印象。

第一大印象,如果说历史上大国权力关系有和平演变的话,那么曾经的英美关系就是一个典范。19世纪是欧洲的世纪,更是大英帝国的世纪。但是,在1870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由盛而衰,其原因在于资本的流出与对外投资的加速发展。1870年至1913年间,英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近250%,1913年达到了40亿英镑,相当于近一半的英国储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除了土地之外,英国资产的一半多在海外,其中主要在美国。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是吸着大英帝国的乳汁长大的,有学者甚至将187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作为大英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时间点,同时也是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崛起的起点。之后两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速了全球资本、产业、人才等生产要素向美国的聚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债务达100亿美元,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走出了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且美国的经济实力更无人能比。1945年年底,华盛顿拥有2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差不多等于全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因此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此外,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差不多占世界全部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美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与之对比,目前的中美关系与历史上的英美关系有什么相似之处呢?30多年前,美国与西方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与推动者,而产业转移被认为是一条“微笑曲线”。显然,在这条微笑曲线中,微笑的是美国与西方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因为它们控制了两头,由此控制了利润,而至于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作为制造加工中间环节,实际上是为它们打工而已。所以,当时美国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于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不屑一顾。但是,30多年后,“微笑曲线”突然变成了“哭泣曲线”,美国与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掏空了他们的制造业,是中国剥削了他们。中国“吃亏”变成了美国“吃亏”,这又是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美国企业是中美贸易的最大赢家,他们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对他们来讲中国是机遇,绝对不是威胁。但是,问题是他们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并没有惠及美国社会,相反是以牺牲美国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一方面由于将产业外包或者转移到中国,导致美国自身产业的空洞化,就业机会的流失,中产阶级的贫困化。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外包与转移到中国,然后又将产品运回美国销售,尽管产品价格是降低了,这有利于消费者,但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却上升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成了世界工厂,美国变成了能源与农产品出口国,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加速了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对此就如美国一些政客所讲,如果继续以此下去,那么在不久未来美国将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将不费一枪一弹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陀螺仪,就如同历史上美国取代大英帝国那样,而且中国会比美国干的更漂亮。

第二大印象,目前的中美关系是否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与对峙的继续呢?美国已故历史学家沃伦斯坦·伊曼纽尔就曾经讲到:“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据说是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其后,我们就处于一个单极世界之中,而美国则是其中最为强大的力量。我以为这是对于现实的极端错误的理解。问题之一,就是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他之所以如此认为,这是因为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就如同相依在一起的两捆稻草堆,谁也离不开谁。而冷战的结束,其中一捆稻草倒塌了,那么另一捆还能屹立不倒吗?首先,没有苏联这一共同敌人,也就没有美欧联盟的必要性,由此结果是美欧关系的渐行渐远。而没有美欧联盟,美国单枪匹马又何以能够领导世界呢?其次,冷战结束,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结构,加速了全球经济中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地区的转移,美国与西方不再是全球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曾经的“美国生产,世界消费”的模式变成了“世界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或者更准确地讲变成了“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模式,以至于导致美国衰退,中国崛起。而经济中心的转移又进一步加速了全球权力中心的转移。事实证明,全球化等于民主化与市场化,但是不等于世界美国化与西方化。再有,冷战实际上也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催化剂,它就像一台自动的抽水机初给器,打开一个龙头,公众就叫嚷要更多的军事支出,打开另一个龙头,叫嚷就停止了。所以,冷战的需求如果加以充分利用,几乎是没有穷尽的。那么随着冷战结束,美国的军火又能够卖给谁呢?另外,没有了共同敌人,又何以转移国内矛盾,获得选民的支持率呢?

所以,沃伦斯坦·伊曼纽尔认为:虽然许多评论家欢呼1989年是美国统治下和平的开始,但事实正好与之相反,它标志着美国统治下和平的终结。冷战才是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冷战结束了,因此美国统治下的和平现在已经终结。目前,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为了再次伟大,再次让世界回到美国治下的和平,正在试图将世界再次推回到冷战,甚至于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三大印象,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趋于饱和与过剩,房地产“泡沫”的危险信号,以及美国对中国经济的打压,等等,中国会不会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一蹶不振,陷入长期迷失呢?而这无疑是当前学术界关注谈论的焦点,也是美国最想看到的结果。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都实在是太像了,毕竟同属于中华文化圈、同样人口密集、同样是以制造业立国、同样是外贸出口型经济,国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事实上只要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中国和日本有很多不同之处。第一个不同之处:身份不同。日本是一个被剥夺了军事自主权的国家,其国土上有数万美军驻扎,这就导致日本人在对外政策上长期力不从心,明明知道正确答案,却只能被迫选择错误的方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被迫和美国签订的《美日半导体协议》,当时日本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试图挑战美国的地位,结果呢?美国人一句不允许,就直接限制了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出口。反观中国,美国在芯片领域制裁我们,我们就对镓、锗等原材料实行出口管制,对等的去卡美国人的脖子,这种操作在日本身上根本不敢想象,这就是棋子和棋手的区别。

第二个不同之处:体量不同。日本只有1亿多人,只占全球人口的1/70,中国有14.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近1/5,人口体量不同,在关键时刻话语权就不一样。

第三个不同之处:日本的迷失源于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破灭,由此引发日本“资产负债表衰退”,那么中国会不会出现类似情形呢?事实上,房地产经济的危机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样中国经济就可以回归制造业,进入下一个招商引资的长周期。过去30年,如果没有外资引入,中国没有加入WTO, 就不可能有民营企业的爆发式发展,而这一切又激活了国有企业,使他们焕发生机。企业的发展极大增加了财政收入,外汇储备,还有拉动了就业,中产阶级的崛起,等等。最近,美国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高管纷纷访华,背后其实是新一波“拥抱中国”的热潮。目前,美国与部分西方国家视中国崛起为威胁,鼓噪“脱钩断链”,拜登政府甚至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推动所谓“友岸外包”等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威逼利诱制造企业回流。但是与此不同的是,美国与西方跨国公司恰恰相反,认为中国是机遇,去中国化就等于去机遇,去利润,去发展。美国芯片制造巨头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世界上)没有另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市场不可代替。”因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环顾世界,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务实的政府、高效的施工、丰富的人才储备、快速又便宜的物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所以,尽管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大国关系正在回归相互竞争与对抗,由此跨国公司将面临困难的抉择,甚至可能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

但是,事实也可能相反,跨国公司足以在一个变化的国际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相反是国家正在失去对其国内经济事务的控制,国家必须对经济理性和效率作出调整,就像核武器限制了军事力量的使用,经济关系革命通过提高成本也限制了经济权力的使用。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启的时代,试图逆势而动,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自我边缘化与自我终结。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