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名晖:考验中俄关系真实的国家利益是什么?

作者:汤名晖

2023-07-17

今年7月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召开的北约(NATO)峰会,澳洲利亚、日本、新西兰和韩国以印太四国领袖的身份应邀出席,北约的势力发展呈现合围欧亚大陆两侧的态势,中俄两国看似成为地缘政治的“命运共同体”。更重要的是,北约31个成员国发表公报,指称中国的野心威胁到北约的利益,还对地区安全构成系统性挑战,措辞之强烈仅次于对俄国入侵乌克兰的批评。

    不容乐观的是,中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环境,陷入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时刻,前有美国QUAD四方,后有北约与美国印太盟邦进入制度性合作的商讨,尚不论在7月份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不支持“一带一路”的印度。面对全球发达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合纵,难道中国最终只能选择“无上限”地支持俄国吗?

一、普京权力已不如往,疑俄声浪再起

    今年6月23日瓦格纳兵变发生后,普京在俄国的权力稳定受到各方质疑,虽然历经36小时就迅速平息,普京与俄国重要军政人员也未受冲击,但是在瓦格纳宣告转进白俄罗斯后,7月份便发生普京和普里戈任(Yevgeniy Viktorovich Prigozhin)的会谈。如果这是发生在斯大林时期的前苏联,不可能想象的到斯大林会与大清洗(Great Purge)的对象重修旧好。除非政变真是一场将瓦格纳化明为暗的阳谋,那么极有可能的情况仍是普京依然需要瓦格纳作为平稳政局的工具。

    事件发展前后差异巨大,即使俄国内部目前未发生大规模的内战,但是质疑的声浪在中国却逐渐兴起。早在2022年2月便质疑俄国的学者胡伟,于战争周年期间再次表示,俄罗斯大国地位不再,中国外部环境更凶险。中国的知识界本来就对俄国的支持持有异议,俄乌战争态势的转变使得更多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5月9日,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阎学通在凤凰卫视专访节目中分析,俄乌战争到目前为止,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给中国除了带来损失伤害,没有任何好处。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也撰文指出,俄罗斯选择了一条被人类文明淘汰的复兴之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军更呼吁,北京应调整对俄乌的立场,更明确表态,果断站在历史胜利者一边。

5月10日,中国驻乌克兰前大使高玉生在一场研究会上表示,俄罗斯的战败仅是时间问题,前苏联国家将出现新一波“去俄化”趋势。6月以来乌克兰从巴赫穆特(Bákhmut)、扎波罗热(Zaporizhzhia)和第聂伯河地区的反攻,更像是俄国能否继续取得中国“无上限”支持的期中考。若是乌克兰军队持续东渡建立桥头堡,将使得中国的立场有更多保留。在瓦格纳兵变之后显见的内部裂痕,更让俄国有着输不起的压力。6月25日晚间兵变结束后,中国仅以不具名发言人的层级表态支持俄国。6月29日,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更一改以往的立场,“不反对”乌克兰收复克里米亚,并解释“无上限”仅仅是一种修辞,这也是俄国发兵入侵以来,中国官方首次出现保留的态度。

二、战局长期化,中国未必能坚守立场

    今年以来战争逐渐呈现长期化的战局,俄国并未再攻取乌克兰土地,乌克兰在取得西方国家的援助和军备后,也未能如期大举反攻。现况僵持的战局,北约各国持续付出巨款和军事储备,俄国亦为了生存而尽力拚搏,中国自然乐见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对中国较为不利的是,北约31个国家表示支持乌克兰,俄国却仅有中国和部分中东国家的有限支持,且中国还得肩负主要责任。虽然北约峰会并未表示接纳乌克兰,但是却承诺给予乌克兰持续的军事和财政支持,而中国却得考虑经济发展,还不能大张旗鼓的援助武器。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今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为0.7%,略高于2022年的预估,而德国却仅有-0.1%,这表明各国的对俄制裁仍有相当的缺口。若以俄国和德国的军事支出进行比较,2022年俄国的国防预算至少为750 亿美元,2023 年预估约为 840 亿美元。德国2022 年国防预算为 601 亿美元,但是德国的经济增长却不如受制裁的俄国。

    俄国之所以能有比德国更亮眼的经济成绩,在于应对制裁的过程中实现了油气出口量稳健增长。虽然部分销售来自于低价或转售能源,并且导致今年上半年俄国的财政收入下降50%,前5个月的财政赤字更达到420亿美元左右,但是同一时间内的中俄贸易却增长了40%,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能源领域,成为填补俄国财政缺口的重要来源。今年下半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减产至每日900万桶,可再为俄国的能源价格提供一定的支撑。

    为避免欧亚大陆的权力格局过于倾向西方,中国仍得持续支持俄国,时日一久将陷入俄国的“地缘轴心陷阱”,为满足心脏地带的地缘政治目标,反而减损整体国际战略的行动自由和道德高度。但是若从中国的利益来看,只要俄国能像僵尸拖住西方持续投入俄乌战争,即使俄国未能有攻势斩获,也能为中国争取经济发展与整合发展中国家的时间。

三、维护俄国政经结构,中国却付出高昂成本

    政治方面,由于西方持续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来自外部的压力与危机反而让普京的民意得以维持。在兵变之前的5月份,俄罗斯官方媒体Sputnik的调查指出,共有80.9%民众表示自己愿意全然信任总统。即使是根据被俄国视为外国势力代理人的列瓦达中心(Levada Center)的调查,6 月 28 日事件平息时,普京的支持率也已上升至 82%。

    普京仍然受到俄国民众支持的原因,除了外部压力之外,一部分是中国对于俄国经济的支持,中国的产品在一定程度能满足俄国民众所需,足以让西方的制裁方案并未如愿挫败俄国的财政基础,也并未对一般民众的生活造成影响。现今在俄国境内仍能以平实的价钱购得iPhone 14等一些通过第三国进入俄国的西方国家产品。但是在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制裁和禁运的的影响下,中国的电动车和电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这也或许说明为何中国官方迟迟不愿调整与俄国的关系。

     2023年1到6月,中俄贸易额为1,145.47亿美元,同比增长40.6%,即使今年能成长至2,000亿美元,也难以弥补中俄“无上限”关系所付出的高昂政治成本。原先与欧盟的“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原先已在最后冲刺阶段,而今却倒退至“去风险化”。 欧盟在新冠疫情之前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贸易地区,如今德国却陷入与中国关系的辩论。中美贸易之前并未因贸易战受到重创,但在俄乌战争后开始下滑,今年1到5月从中国输往美国的商品总额,较去年同期减少约25%,降至1,690亿美元,这是美中贸易15年来始见的现象。

四、普京政权一定不能有失吗?

     如果普京的政权有失,或是新上台的领导人,不代表对中国就一定不利,一个被弱化的俄国符合中美欧三方利益,甚至还能引起美国与欧盟的矛盾。俄国弱化后有助于中国取得中亚心脏地带的控制权,缺乏俄国的威胁欧盟就不再需要紧密的大西洋两岸关系,尤其是法国期盼的“战略自主”将出现有利的实现环境,这或将是中国以地缘政治议题重新争取与欧洲关系的机遇。

    在风险方面,弱化后的俄国需要避免被定位为农业或矿业国家。如果俄国缺乏一定程度的核武作为缓冲,中国将缺少核武大国的支持。而且现实上也需要俄国维持管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的能力,一个失序且无法管控核武的俄国,恐将沦为恐怖份子的军火库,同样不利于中国在中亚地区维护稳定的目标。

     俄国的稳定有其必需性,但也不代表需要中国“无上限”的支持。只要俄国能持续吸引美国及其盟友注意力,并且持续提供天然资源给中国,并且有序的退出中亚地区的影响力,那么至于领导人是不是普京,也不是这么重要。或许这才是中俄关系“无上限”的修辞背后所需考虑的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作者为美国卡特中心中美印象网站特约撰稿人,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台湾丝路文化协会副秘书长。)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