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中关系青年学者论坛获奖作者和论文简介
作者:美中故事汇编辑
2022-10-21
2022年9月27日至29日,卡特中心中国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七届美中关系青年学者论坛即中美关系有奖征文(Young Scholars Forum on U.S.-China Relations)。该论坛于2014年由卡特中心及其合作伙伴在西安交通大学首次主办,邀请年轻学者(包括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助理和副教授,以及45岁以下的专业人士)介绍他们在美中关系和中国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
在今年的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机构的青年学者展示和分享了他们的的精彩论文。这些学者来自不同院校,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南加州大学、佐治亚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牛津大学、海德堡大学等。论坛讨论了一系列与美中关系有关的重要议题,包括公众与政治舆论、科技与经济因素、印太战略和大战略和全球发展。
每一篇论文在论坛开幕前都经历了严格的筛选,并经过至少两位在政治科学或国际关系领域的顶尖学者进行审阅。卡特中心中国项目非常荣幸为本年度的青年学者论坛颁发三项大奖和三个荣誉奖,以表彰他们为研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作出的贡献。大奖项是以1979年实现美国与中国外交关系正常化的前总统吉米·卡特的名字命名的。获得大奖的青年学者将获得1000美元的奖金,获得荣誉奖的青年学者将获得500美元的奖金。
本文首发于「中美印象」网站,点击这里阅读全文。
获奖学者及论文:
Kacie Miura—圣地亚哥大学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系助理教授
标题:阐释中国在习时代的自信(Explaining China’s Assertiveness in the Xi Era)
总结:为什么自习上台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自信?本文对习领导下中国外交政策的强硬性背后的国内政治驱动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研究了习集中决策的努力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及在巩固权力时酿就的政治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国海事行为体(maritime actors)的案例研究,提出习的民族主义诉求和反腐运动为外交政策行为体(foreign policy actors)创造了激励和机会,使其表现得更加强硬。本文还表明,官僚协调的加强并没有对中国在南海的行为产生缓和作用,与现有的将中国的强硬态度归因于政策分裂的论点相符。
Zenobia Chan—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候选人
标题:没有影响力的富裕?经济方略中的诱因困境(Affluence without Influence? The Inducement Dilemma in Economic Statecraft)
总结:经济诱因,如外国援助、投资,特别是大规模发展倡议,何时能在国外产生影响?各国经常利用财政优惠来诱使其他国家作出外交政策让步——这种诱因的有效性取决于当目标不让步时,发送方是否能够可靠地威胁停止或撤回诱因。本文研究了大量的开发计划,这些计划不仅对目标国而且对发送方都是有利可图的。本文认为,当发送方从其提供的诱因中获利时,即使目标国不让步,也不会切断诱因。本文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测试了这种诱导困境。通过200多次精英访谈、审读中国政府发布的官方文件以及分析中国海外项目合同的原始数据,本文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双重目标是:(1)通过鼓励中国公司在海外建设基础设施来解决国内经济和环境问题,(2)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认可。与本文论点一致,经济动机削弱了外交政策目标。只有当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不符合中国出口过剩工业产能的国内目标时,这些项目才能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治理和发展模式的支持。
Jackie Wong—南加州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博士候选人
标题:不要说这是不可预测的:中国官方言论与危机升级(Don’t Say It is Not Predictable: Chinese Official Rhetoric and Crisis Escalation)
总结:在危机升级之前,中国是否会改变其官方言辞?或者说中国的所有言论都是轻易作出的?中国最近的鹰派外交重新点燃了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意图的争论。本文认为,在对外危机中,中国的宣传机构在危机升级前与降级前相比,系统地夸大了危机的显著性,以便向不同的受众提供合法性。本文使用一本原创的字典来衡量中国官方修辞中定义的外国危机的突出程度,分析了1949年至2021年30次外国危机和争端之前发表的一万多篇《人民日报》的新闻文章。有系统的证据表明,中国对外国争端的定义越突出,它就越有可能升级。本文通过对中越和中菲南海争端的比较案例研究来补充这一分析。在中国将与越南的争端定义为仅仅是 “摩擦 ”之后,外交行动被密切关注。相反,在中国将与菲律宾的争端解释为 “入侵 ”后,中国立即对菲律宾采取了昂贵的军事行动。我的研究挑战了“空谈误国”的主流唯物主义观点,并将中国的言辞理论化为其战略行动的早期预警信号。它还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在美中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西方政策制定者在管理与中国的各种持续争端时应更加关注中国的言辞。
荣誉奖获得者及论文:
Philip Rogers—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查尔斯和路易斯·特拉弗斯政治科学系博士候选人
Emma Hsu—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亚洲国际事务学位和冲突化解硕士研究生
标题:专利申请没有实体清单:华为和中兴作为专利拥有者的政策含义(There is No Entities List for Patent Filing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Huawei and ZTE as Patent Powers)
摘要: 虽然美国的对华政策包括关税、出口管制和对入境投资严格的审查,但申请美国专利仍然对中国企业开放,即使是受到最严格审查的中国企业也不例外。本文以华为和中兴为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实施专利活动的政策差异。这些公司结合《专利合作条约》体系申请的专利数据表明,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它们在美国市场的相对和绝对努力也是持续的。由于有机会通过授权将知识产权变现,即使直接销售硬件是不可能的,但持续建立专利组合也可能会影响美国市场。在美国被宣布为标准基本专利并与PCT系统一起提交的已授予专利的数据显示,至少在纸面上和总体上,华为和中兴拥有标准基本专利组合,在质量上可与不受美国市场限制的主要竞争对手相媲美。尽管在中国保护美国知识产权可以理解为主导了美国的政策话语,但本文呼吁关注中国在美国的知识产权,以便更好地为应对两个大国之间的技术竞争提供信息。本文建议美国采取政策,通过建立了解竞争对手能力的窗口来应对中国专利实力的崛起,同时维护全球创新体系的价值以使整个世界受益。
Shing-hon Lam—南加州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候选人
标题:贸易和优惠:公众何时支持贸易战?(Trade and Preferences: When Does the Public Support Trade War?)
摘要:贸易政策如何影响选举支持和问题立场?现有的理论表明,贸易的损失集中在一起,因此反贸易的选民会强烈反对支持贸易的政策。相比之下,本文认为,领导人应从支持贸易的选民那里获得更多支持贸易政策的支持,而不是从反对贸易的选民那里获得更多反对贸易政策的支持。攻击自由贸易的保守派说服面临地位焦虑的人很有吸引力。他们对反贸易政策以外的替代政策持开放态度。本文通过两个调查实验来寻求证据和获得启示:第一,反对贸易的选民和共和党选民更关注制定政策领导人信息,而不是政策实质。领导人在传递保守信息时,会获得更多的支持;第二,支持贸易的民主党受访者的支持动机是支持贸易的论点,而支持贸易的共和党受访者的动机可能是特朗普反对贸易政策后,贸易将是好的论点。当领导人的贸易政策取得良好表现时,他们会从支持贸易的民主党选民那里获得更多支持贸易政策的支持,从支持贸易的共和党选民那里获得更多支持反贸易政策的支持。第三,一些反贸易的受访者反对反贸易政策,是因为“政治环境不好”、“不了解”和“关税提高商品价格”的理由 ; 而亲贸易政策的支持者,只是因为因为“交易”和“谈判”的需要。
Mallie Prytherch—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苏世民学者(2022级)
标题:顶级大学的中国青年眼中的美中关系现状和未来 (Current and Future U.S.-China Relations Through the Eyes of Chinese Youth at Top Universities)
摘要:由于各种意识形态、政治和经济问题,美中关系在过去几年里日益紧张。特朗普执政开始后的挑衅性言论,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在台湾和南海不断升级的领土争端、民族主义政治的抬头,以及新冠疫情的反应和后果,都导致了美中关系的恶化。因此,在中国境内进行实地调查对西方学者来说越来越具有挑战性,过去两到三年的研究也很稀少。本文作者为在中国学习的国际生,通过在中国境内学习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的优势,考察了中国两所顶尖大学——北大和清华学生的观点。为了了解学生对美国政府、美国人民、美中关系、未来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受新闻媒体影响的方式,本研究采用了双轨方法:对88名学生进行了定量调查,同时进行了22个半结构化访谈。分析表明,与该领域的几项著名研究相反,这一特定群体的中国学生观点是相对慎重的,没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定义,尽管由于过去几年的事件,他们的观点变得越来越消极。他们明确区分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他们对美国的意识形态感到失望,但认识到中国可以从美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是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但也意识到他们读到的很多内容都是未经核实的。他们希望有一个合作的未来,但对和平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本文为了解中国未来领导者的意见形成环境提供了一个窗口。它还为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中国年轻人的意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