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谈中美关系和俄乌战争

作者:斯韧

2022-08-22

【编者按:8月21日,新加坡总理在国庆集会上发表中英文演讲。新加坡是美国在亚太的盟国之一,也是俄乌战争后少数几个参与制裁俄罗斯的亚洲国家。他对中美关系和俄乌战争的看法有助于读者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他关于如何应对社交媒体上良莠不分的海量信息提出的建议与本站讲好“美中故事”的宗旨不谋而合。本站特从李显龙的中英文演讲中摘编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1)由于中美关系的下滑、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侵略等原因,新加坡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棘手”(troubled)。“这个地区享受了太久的和平,很难想象情况会发生变化。但欧洲的局势恶化得多么突然又迅速,你能保证我们地区就不会出问题吗?”

2)如果亚太地区出现更多地缘政治角力,一些国家会选边站,但新加坡将会尽最大的努力避免被卷入大国的敌对关系。“最重要的是,新加坡人必须保持团结,”面对越来越复杂、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李显龙呼吁新加坡人捍卫自身的利益和立场。

3)中美两个大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包括治理体系和意识形态、中国在全球影响力上升、贸易争端、网络安全、南海问题和涉港问题等等。“最近最令人担忧的是台湾的紧绷局势急剧升温。”

4)中美关系作为给全球事务定调的一对超级大国关系,中美两国需要在许多紧要的全球问题上进行合作,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疫情、核扩散等问题。然而,如今中美关系紧绷使得这些合作“几乎变得不可能了”,这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坏消息。

5)中美两国元首在7月举行了一次很长的视频通话,并计划在11月时举行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首次面对面会晤。但即便如此,“中美双方都预计两国关系不会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6)“我们前面的路将很难走。一场暴风骤雨即将到来。因为意见相左,疑心重重和有限接触,中美关系每况愈下,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改善。如果接下来中美之间出现“误判或者轻微的事故”(miscalculations or mishaps),恐怕局势就会迅速恶化。

7)未来亚太地区内的大国博弈会更加激烈,局势会更加紧张。“亚太地区会不会出现和欧洲一样的纠纷,发生冲突呢?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团结一致应对任何危机。”

8)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会对世界和新加坡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它使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与很多国家,特别是跟美国与北约国家不共戴天,它们之间争锋相对的敌视不会很快消除。其次,这场侵略从根本上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新加坡的安全甚至生存的柱石。第三,欧洲的战事会影响亚太地区的区域安全。 令既已紧绷的中美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中国与澳大利亚、日本等美国的亚洲盟友的关系亦受到了影响。新加坡周边国家的激烈竞争和紧张局势会影响我们的安全与和平。

9)新加坡“不能把俄罗斯的错误行为正当化”,因为俄罗斯声称,为了纠正一些“历史错误和疯狂的决定”,对乌克兰开展了“特别军事行动”。俄方的侵略之举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原则,而新加坡的生存和安全有赖于各国遵守这些原则。

10)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是唯一一个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罗斯实施了制裁的国家。“有一些人问(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得罪俄罗斯?为什么要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新加坡何必‘强出头’?其实我们不是选边站。我们不是亲美,也不是要和俄罗斯作对。但是,我们必须采取坚定的立场,捍卫根本的原则,不能含糊。在乌克兰问题上,如果我们不坚持立场,不明确表态,万一有一天,我国面对侵略,国际上就不会有人为我们说话。”新加坡必须坚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其他国家一起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联合国等平台积极对外发声,否则“躲起来保持安静的话,长期下来只会损害新加坡自身”。

11)“我们不能允许自己被分裂,不论是因为种族、宗教、收入、社会差异还是出生地等任何原因。面对那些试图利用我们的弱点、为了其自身的利益而来影响我们的外部势力,我们要保持警惕。”

12)“我们从社交媒体,例如WhatsApp、Telegram、Facebook、微信等平台获得各种信息。我们可能以为,这些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其实,有些信息是别有用意的,想要影响我们的立场,甚至破坏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一些新加坡人在手机上接收到的信息,“有不少显然是要激起一种强烈的反美情绪”。同时,另外一些信息的散播目的是要“抹黑俄罗斯和中国”,而这些信息“也是想要影响我们的立场,要我们和西方站在一起”。

13)“当我们收到任何信息的时候,都必须有所警惕,想一想这些信息是哪里来的?有什么用意?我们真的要把它转发给朋友吗?我们应该先弄清楚事实,不要‘照单全收’。”

14)面对疫情、地缘政治危机和经济的未知、敏感的内部问题,以及国家长远的规划和建设这些挑战,新加坡能否成功取决于三大基本原则。那就是拥有团结的人民、高素质的领导团队,以及人民和领导人之间的高度互信。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