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发生战争的言论不能再扩大了 (美国又怎么了6)
作者:仝馨 来源:中美印象
2022年7月4日-7月11日
【编者按】从5月29日起,“美中故事汇”每周将为中国对美国的文字报道做简单汇编,汇编内容来自中国政府、官媒、智库和民间媒体涉及美国的报道及评论,旨在从中方角度探索其对美国和美中关系的认知,以更好地理解中方对美的外交言论和政策,为推进美中关系的改善提供切入点。汇编的总题目为“美国又怎么了?”。本期涵盖的时间段为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至7月10日。
政府(外交部)
7月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回应美国关于“中国的太空计划是一个军事太空计划,很可能占领月球;中国偷窃了别国的创意和技术”的说法,称美国一再污蔑中国和平利用外空的行为,而美方才是“制造太空垃圾、挑动外空军备竞赛、破坏全球战略稳定”的黑手。
7月5日,赵立坚评论近日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枪击案,称美国系统性、普遍性的种族歧视愈演愈烈,美国政府却一直未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变,而美国社会内部的问题“折射出美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不公不义。”
7月6日,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台湾问题和涉疆问题。他指出美国应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停止纵容支持“台独”,停止掏空和分裂中国。在涉疆问题上,赵立坚说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而炮制的“弥天大谎”,并敦促美方停止实施“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
7月7日,路透社记者在例行记者会上说中国正在施加影响力,力图对美国相关官员施压,从而促使美国政府推行对中国更友好的政策。赵立坚回应称,中美双方对话和合作是民心所向,美方应该“摘掉有色眼镜”,共同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发展。赵立坚说,美国有些政客渲染中国威胁,充分暴露其“冷战零和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他敦促美国政府“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官方媒体
人民日报
7月4日至7月10日,《人民日报》国际版连发四篇“国际观察”述评,从金融霸权、军事冲突、社会分化、人道主义罪行等角度对美国进行批判。四篇述评如下:
·“国际观察|‘美军遗留的炸弹仍在夺去无辜民众的生命’”(7月4日)
·“国际观察|‘美国俨然已经变成世界上的破坏性角色’”(7月5日)
·“国际观察|美国应正式自身系统性种族主义问题”(7月7日)
·“国际观察|‘美国滥用制裁不是解决世界问题的灵丹妙药’”(7月10日)
CCTV
7月7日,CCTV发表题为“技术恐怖主义很闹心”的报道。报道称,美国社会中的枪击案件层出不穷,枪支泛滥问题已成为美国的社会顽疾,而政府却对此无计可施。报道援引《时代》杂志的文章,称“美国远离罪恶的脚步是迟缓的”。报道以枪支暴力为背景,称美国内部在“毫无安全可言”的境况下,依旧滥用国家力量对中国施加技术封锁和技术脱钩。报道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损人害己的“技术恐怖主义”,并指出中国应尽快实现科技独立。
环球时报
7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美日已动手!中方势必反制”的文章。文章称日本与美国军方密谋勾连,企图破坏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文章指出,日本协助美国在日本西南岛屿部署中程弹道导弹部队的行为将导致“美国更多地介入中国周边事态”,反映出“日本联合美国对抗中国的险恶用心”。
7月8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安倍遇刺,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的文章。文章首先报道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于当地时间8日在奈良市遭遇枪击后身亡的新闻。然后,针对安倍遇刺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指出,安倍身亡将会导致日本民族主义陷入危机,并被日本右翼势力利用,加快日本社会倒向右翼的速度。同时,报道认为安倍遇刺更大层面的外溢性影响包括激化日本右翼与美国勾连的行为,利用台海问题和“核共享”言论对华施加更大压力,围堵和遏制中国发展。
智库
人大重阳研究院
7月8日,人大重阳研究院发表题为“历史没有终结,未来中国有四场斗争非常关键”的文章。文章作者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指出,最近《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的作者福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的终结”已经终结。王文认为福山的话正是对中国当下发展走在正确道路上的最好注脚,因为“新的历史才刚刚开始”。王文指出,未来中国强大国家治理的四场重要斗争包括:大国实力博弈的斗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斗争、社会高水平治理的斗争、争取两岸和平统一的斗争。王文称,“对美国的大国政治斗争,是中国躲不过去的外部磨难,但中国有信心应对好美国这个外部环境的最大变量。”
民间媒体
观察者网
7月7日,观察者网发表题为“只取消‘3700亿中的100亿’?”的文章。文章称,美国政府对中国取消的关税只涉及3700亿美元商品中的一小部分消费商品,而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新一轮的涉及半导体行业的关税调查则可能更具“战略针对性”。
微信
7月5日,微信公号「牛弹琴」发表题为“中美再通话,详解209字的背后”的文章。文章称美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危机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促使美国在与中国的七月初的经贸谈判中改变了姿态。文章指出,这种姿态表现在双方“进行了务实、坦诚、建设性的交流”,而美国在此次会谈中将“务实”放在了首位,显然是意识到解决自身问题的迫切性。文章称如今的美国对内治理犹豫不决,对外被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偏见所裹挟,而“(美国)如果不改变固步自封的做法,受损的,还是自己。”
7月7日,微信公号「中美聚焦」发表题为“有人总想把中美拉入战火,‘中美发生战争’言论不能在扩大了”的文章。文章作者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指出,中美有必要“恢复和增进正常外交往来,想办法避免战争”。王缉思教授指出近期中美关系下滑趋势明显,而台海问题也加剧了这种紧张局势。他说,中国大陆一直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美国智库却一再鼓吹中国政府将要武力统一台湾,这无疑是一些“包藏祸心的人想把中美两国拉入战火。”王缉思教授在文章还谈到美中两国之间的舆论战话题。他指出,目前中美两国对对方给予高度关注是一个现实,但是中国媒体没有必要每天把关注点太多地放在美国的负面新闻上。
7月8日,微信公号「中美聚焦」发表题为“中美网络安全的核心问题”的文章。文章认为中美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对抗最激烈、重要性最高、影响力最广泛的问题之一。文章指出,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已从过去的合作和技术领域转向政治领域,如网络商业窃密、虚假信息宣传、数据安全,而如何妥善处理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关系将是未来中美网络安全对话中的重要议题。
小结
1. 过去一周中国媒体对于美国的报道与之前几周没有太多区别,焦点还是台湾问题、涉疆问题及美国国内的负面新闻。在台湾问题方上,包括外交部和多家主流媒体在内的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媒介反复重申了希望美国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因为“一个中国原则是维护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在涉疆问题方面,中国政府和媒体多次强调了“新疆不存在‘强迫劳动’”,而对于“强迫劳动”的澄清剑指美国,认为“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是美国为遏制中国发展、遏制新疆发展炮制的‘弥天谎言’”,并敦促美国不要以人权为借口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在美国国内负面新闻方面,多家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撰写专题文章报道美国的枪支暴力、种族歧视、社会分化等问题,并呼吁美国“先管好自身存在的大量侵犯人权的问题”。
2. 本月8日安倍遇刺身亡使得美日在印太地区的进一步的政治与地缘合作充满不确定性,但从上周来看,中国对美国的报道在延续近期一贯的激进风格的同时,融合了一些反思两国关系的理性和温和。比如王缉思教授在第十届和平论坛小组讨论中提到,在贸易战上,尽管美国有人认为“国家安全高于经济利益”,但实际上经济利益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中美两国应寻求发展经贸关系和科技交流,避免陷入双方互损的战争。同时,在舆论战上,王缉思教授也提到,中美两国的智库和媒体都应寻求改进,为改善两国关系积极发声。在思想交流领域,政府更加明确清晰地表明态度、媒体停止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公众辨别虚假信息,或将是目前给予对方高度关注的美中两国寻求关系改善的新思路。
来源时间:2022/7/17 发布时间:2022/7/17
旧文章ID:2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