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桥:美国的“漂亮话”中国能听进去吗?

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中美印象》主编刘亚伟在YouTube看了他的演讲之后在自己的朋友圈说,

“布林肯终于抛出了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我觉得可圈可点的大约有以下几点:1)反华不是反中国老百姓,继续欢迎中国学生到美国读书;2)在美华人的权益会得到保障;3)俺们不阻止中国崛起和为民谋福利,也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但反对北京试图改变国际秩序;4)中国的事太复杂,国务院会建立一个专门团队(China House);5)自己的事弄不好,很难与中国竞争,拜托国会赶紧把与中国更好竞争的议案交给拜登总统签署;6)与中国竞争需要群策群力,拜托志同道合的哥们入伙;7)合作领域很多,咱们谈起来吧……”

下午两点半,刘亚伟在Twitter Place与几位美国的中美关系专家一起讨论布林肯讲话传递的信息和意义,他谈到中国会如何反应的话被纽约时报引用。傍晚,刘亚伟还参加了VOA题为“布林肯对中政策演说向北京释放哪些信号?”的焦点对话节目并谈了自己的看法。

那么中国是如何回应布林肯的讲话的呢?

外交部的反应

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在布林肯讲话后表示,“在贸易等某些领域确实存在竞争,但不应以此来定义中美关系的全貌。中国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超越或取代美国以及与美国进行零和竞争。”

布林肯讲话的当日,中国驻华大使秦刚正在印第安纳州参加全球经济峰会,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Craig Allen)就中国经济形势、与印州合作机遇、中国防疫政策、中美关系等议题展开对话。他说,“我注意到布林肯国务卿在今天上午的演讲中特别提到美要在对中国竞争中胜出。我想就这一点先做个回应。”秦刚还说,中美两国拥有巨大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双边关系的基本面是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才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即便中美之间存在竞争,也不应使其成为中美关系主流和主基调。用竞争定义中美关系只会加剧紧张,引发对抗。

中国外交部应该很早就知道布林肯会在周四上午发表对华政策讲话,但它并没有在讲话之后发布任何声明。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是在北京时间周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推出的。值班发言人汪文斌说,“布林肯国务卿这篇演讲洋洋洒洒,费尽心机,实质是散布虚假信息,渲染中国威胁,干涉中国内政,抹黑中国内外政策。目的是遏制打压中国发展,维护美霸权强权。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在从七个方面反驳了布林肯的讲话之后,汪文斌说,“中美关系正处在重要十字路口。是对立对抗,还是对话合作?是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美方应该从中美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出发,做出正确抉择,把拜登总统“四不一无意”的表态落到实处。我们注意到,布林肯国务卿在演讲中称不寻求与中国冲突和“新冷战”,不阻止中国发展,不阻止中国发挥大国作用,愿同中国和平共处。我们对此拭目以待。” (中国外交部在3月18日中美元首视频通话后说,美国总统拜登在通话中做了“四不一无意”的表态,即美国不寻求同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援“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北京时间27日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连发11组推文,对布林肯讲话内容进行点对点回击!在用10条推文批驳了布林肯的主要观点后,华春莹在最后一条推文中说,“布林肯国务卿表示,美国将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嗯,我们以前听过这些话,并随时准备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努力。”她表示,“‘听其言观其行’,美方能否兑现承诺,我们将拭目以待。”

周六,中国外交部网站发表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布林肯讲话答记者问。王毅说,“美国的世界观、中国观、中美关系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他强调,“中美关系正处在重要的十字路口,美方应做出正确抉择,不要在“三分法”(即“竞争、合作、对抗”)、“三点论”(即“投资、结盟、竞争”)上不断做文章,而是把精力真正放在践行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上,进而找到中美两个大国在新时代的正确相处之道。“

官媒与社交媒体的反应

《人民日报》的钟声可能是一个写作小组,凡是该报鞭笞美国的文章都出自其笔下。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钟声题为“发展中美关系,美国必须放下遏制打压的执念”的文章。钟声在批驳了布林肯演讲中的一系列观点之后,话锋一转,引用前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负责人安妮—玛丽·斯劳特(Ann– Marie Slaughter)的话说,“‘本世纪的全球领导地位并非来自于打败中国’,而是来自于解决一系列全球挑战,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与中国进行合作。美国政府应该倾听这些理性声音,以更宽广、更包容、更负责任的眼光看待中美关系,而不是继续搞遏华对抗。”文章最后呼吁,“美国政府应与中方相向而行,拿出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放下遏制打压中国的执念,以实际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正确轨道,为世界和平发展发挥大国应有的作用。”

央视的“国际锐评”28日也发表题为“所谓对华政策“新支柱”支不起美式霸权”的评论。这篇评论说,布林肯此时发表对华政策演讲,不过是为了转移美国人民对国内不断恶化的问题的视线,“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要想真正获得民心,还是应多解决点‘家务事’。通胀高企、枪击案频发、甚至连婴幼儿配方奶粉都出现短缺……美国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盯着中国搞打压、企图‘内病外治’于事无补。”对布林肯提到的中美合作的问题,评论的回应是:“对于中方而言,无论美方如何花样翻新对华政策表述,关键要看其行动。至今,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四不一无意’承诺仍飘在空中,所谓‘不打新冷战’的新表态,人们同样要听其言观其行。美国政客必须意识到,‘心口不一’的表演多了,只会令自身信誉丧失殆尽。”

《环球时报》题为“世界需要的不止是美国的‘漂亮话’”的社评在比较了布林肯和他的前任蓬佩奥的对华政策的演讲之后说,布林肯的对华政策演说“更稳重”一些,谈及中美可以合作的诸多领域,但“世界期盼的是美国在落实合作、管控分歧方面言行一致,而不止是自我感动的‘漂亮话’。”

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更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牛弹琴”公号的文章。这篇文章题为“布林肯的对华政策演讲,这三点值得高度警惕”,在微信里流传很广。他所说的三点分别为一、美国认定中国才是最长期挑战;二、未来10年美国对华有三板斧;三、美国对华搞“综合威慑”用心险恶。文章呼吁美国政府要听听基辛格的奉劝,因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引用的基辛格的奉劝是,“中美应该避免直接对抗,台湾问题不能置于谈判的核心,中美缓和敌对关系对世界和平十分重要。”

《参考消息》的微信公号也发表了一篇题为“布林肯这场对华演讲,传递出三个重要信号”的短文,作者向洋认为这三跟信号分别为,美国明确将中国视为主要对手、遏制中国的狼子野心未死和不愿意与中国公开撕破脸。文章最后说,“需要提醒美方的是,中国有句意味深长的古话:‘听其言而观其行‘,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包括布林肯在内的美国官员在演讲中说什么,中方还要看他们做什么。此外,中国还有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美方对此也不妨好好体会!”

学者的反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执行所长李岩在《中美聚焦》网站发表题为“对布林肯对华政策演讲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他认为,美国“既想对华强化竞争,又希望对中美竞争态势进行战略性管控,避免中国针对美方打压做出升级性反制;既将中国发展看作最大挑战,又宣称不会阻挡中国走向强国之路及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说,上述宣示彰显了美国当前对华政策中的一厢情愿和虚伪之处。”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对记者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依旧趾高气扬,对中国的政策还是以打压和堵截为主,但布林肯不仅表示要与中国保持直接联系,还提出了中美合作的具体领域。布林肯说话是不是算话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对记者说,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导致了中美关系今天的急剧下滑,要想让双边关系实现新的正常化,美国还需要做很多功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刁大明则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布林肯总结了拜登政府任内的所作所为,“大有调动全球力量推进对华竞争的架式,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色彩极其浓重,且将当前中美关系不理想状态归咎于中方,给人强词夺理、自说自话与自我陶醉之感。”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说表示,“布林肯选在此时演讲,是因为俄乌战事陷入胶着,美国如今应对俄罗斯的手段有限、效果也并不显着,西方舆论质疑其是否有能力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所以华盛顿需要就如何实施‘印太战略’向美国国内及其盟友作出一个表态。”

小结
首先,中方对布林肯的演讲反应快,面很广,中国驻华使馆的评论非常温和。
其次,中方对布林肯对中国内政和外交的批评非常恼火,对要改变中国的国际环境的政策极为不满,但官员和学者都认为,他的讲话要比前任蓬佩奥2020年7月在尼克松博物馆的演讲要委婉和中肯。
第三,与布林肯把双边关系倒退的责任完全推给北京一样,中方认为中美关系今天惨不忍睹的局面完全是由美方造成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中美关系回到以中方“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和合作共赢“为支点的正常状态,美国必须痛改前非。
最后,中方显然注意到了布林肯美国与中国激烈的竞争必须与强大的外交齐头并进的说法和他提出的美中可以具体合作的七个领域。
问题是,中方的回应似乎过于强硬,没有明确肯定并支持布林肯的一些非常正面的提法,更没有对他提出的具体的合作领域给与有建设性的反馈。
探戈只有两个人一起跳才行。中美两国渐行渐远,北京和华盛顿都有责任;搞好双边关系是两国政府、学者和人民的事。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