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制衡:大国、次级国家和美国对中国的制衡战略

作者:雨果·梅耶尔等  来源:同济战略派

文章来源Hugo Meijer and Luis Simon, Covert balancing: Great Powers, secondary states and US balancing strategies against China,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sue 2, March 2021, pp.463–481

作者简介

雨果·梅耶尔(Hugo Meijer),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博士,乔治华盛顿大学西格尔亚洲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曾任伦敦国王学院助理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教员公用室成员。现任法国军校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国竞争、中国崛起、美国主导权调适。主要代表作为:《欧洲无法捍卫自己:联合军事力量的挑战》、《网络主导:东亚联盟动态》、《塑造中国崛起:美国在东亚的盟友和防务伙伴关系的重新排序》等。

路易斯·西蒙(Luis Simón),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关系博士,欧洲研究所教授,埃尔卡诺皇家研究所布鲁塞尔办公室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访问研究员,皇家联合研究所和波罗的海防务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安全、地缘战略、北约动态。主要代表作为:《欧洲将成为第二阵地?与中国的竞争以及美欧战略的未来》、《加强安全合作:美国在欧洲和东亚的盟友》、《在惩罚与否认之间:不确定性、灵活性以及美国对华的军事战略》等。

内容提要

纵观历史,大国一般通过制衡战略来遏制敌对大国的野心。为此,它们寻求与次级国家建立联盟和安全伙伴关系。然而,次级国家对大国制衡战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却被低估。本文认为,次级国家对大国战略的影响比通常假设的更大,因为它们的偏好可以在塑造大国制衡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关系学界探讨了崛起国家采取楔子战略来破坏主导国家与次级国家现有或潜在安全联系的问题。然而,次级国家对冲主导国家制衡战略的相关议题,在学界仍然是一个盲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次级国家对冲主导国家的制衡战略有什么影响?本文提出如下观点:主导国家通过所谓的“隐蔽制衡”来应对次级国家的对冲。本文首先描述了对冲的概念与范围,并认为对冲战略是次级国家对大国博弈不确定性的一种回应。其次,本文解释了隐性制衡的概念。最后,本文讨论了次级国家的对冲如何影响主导国进行隐蔽制衡的战略选择。并通过越南和新加坡两个次级国家的对冲促使美国采取隐蔽制衡战略以制衡中国的案例,来论证全文的逻辑。

文章重点

首先,本文将对冲定义为次级国家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对自身与大国共同安全利益的程度予以模糊回应的战略抉择。

根据斯蒂芬·沃尔特的威胁制衡理论,本文认为次级国家主要担心对其本土的威胁,因为这是最直接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具体来说,当次级国家感到崛起大国的威胁时,但同时不确定主导国家是否有能力(或意愿)控制崛起国家时,它将采取对冲战略。因此,在次级国家看来,并非所有大国都是平等的。由于不确定已主导国家是否有能力(或意愿)坚守阵地,次级国家将避免公开与崛起国家进行制衡,尤其是因为担心未来可能遭到崛起国家的报复。同理,次级国家也不愿意协助崛起国家。出于谨慎,次级国家的对冲是崛起国家和主导国家博弈下的产物,而次级国家的对冲战略是如何影响到大国的制衡策略?本文认为主导国家是通过“隐蔽制衡”的方式而实现的。

其次,本文对于隐蔽制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其区分了两种外部制衡行为:公开制衡和隐蔽制衡。公开制衡是指国家承认制衡的目标,并针对目标采取建立联盟或安全伙伴关系的行为。相比之下,隐蔽制衡的特点是隐藏制衡目标,在进行隐蔽制衡时主导国家围绕一个看似与崛起国家无关的议题(例如非传统安全挑战或应对另一个次级国家构成的威胁)与一个次级国家进行安全合作。然而,这种合作带来的好处可以进行转化,以达到制衡的目的。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主导国家如何在两个关键方面:军事能力和军事准入,构建自身与次级国家的安全关系来区分公开制衡和隐蔽制衡。当国家采取公开制衡时,主导国家将向次级国家提供或帮助其发展军事能力,例如:进攻性战略武器、导弹防御系统等,但当国家采取隐蔽制衡时,它将帮助次级国家发展更通用的能力,这可能是指挥、情报、监视和后勤支持。因此,这构成了一种隐蔽制衡。

类似的逻辑也适用于军事准入。当公开制衡时,主导国家将采取永久性基地的形式,直接进入到次级国家,通过这些基地对崛起国家给予最大化的威慑。而当隐蔽制衡时,一个主导国家将利用其他议题(例如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等)提升自身对次级国家的准入程度。通常情况下,它将通过轮换部署而不是永久部署来实现这一目标。

同时本文认为:崛起大国不太可能进行隐蔽制衡。因为次级国家选择对冲,是因为它们感受到崛起国家的威胁,并且不确定主导国家的制衡能力。因此就主导国家而言,并不担心崛起国家采取隐蔽制衡的策略。与公开制衡相比,隐蔽制衡是一种次优策略,因为它在制衡的程度与效率上都更低。然而,在以高度不确定性和广泛的次级国家对冲为特征的战略背景下,隐蔽制衡是一个主导国家利用次级国家制衡敌对大国的最佳方式,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研究了次级国家的对冲如何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抗中国的制衡战略。具体而言,本文分析了美国如何调整自身与越南和新加坡的制衡战略。

越南: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导致了美国对越南战略价值的重估:越南的领土与南海有很大一部分接壤。越南的金兰湾是东亚的主要深水港之一,以及邻近机场,适合战略轰炸机和重型运输机降落。然而,越南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竞争仍然相当矛盾。一方面中越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地缘位置的临近,以及两国在南海问题的冲突,使越南对中国的崛起充满一定忧虑。另一方面,越南与美国的关系同样复杂,两国在越南战争之后的20年没有外交或经济联系。因此,在中美博弈的不确定前景下,越南选择采取对冲战略,即加强与华盛顿的安全合作,但它仍坚持其“三不”政策:没有军事联盟,没有外国军事基地,也没有针对第三方的政策方针。

因此美国对越南通过军事能力与军事准入两个路径进行隐蔽制衡的策略:在军事能力方面,近年来,美国开始放松对越南武器销售的限制。2007年,对《国际武器贩运条例》的限制进行了修改,以便能够向越南出售某些非致命性装备。然后,在2014年,美国部分解除了1975年对越南致命性装备的禁运,对其出售相关的海上国防装备,并鼓励越南与其他区域军事部队的联动。除了武器销售,美国还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越南的军事能力。2005年,越南与美国签署协议,开展实施国际军事教育和培训(IMET)计划,在人道主义援助和救灾能力方面进行合作;而在准入方面:越南的对冲策略限制了美国在该国的军事基地计划。然而,2016年以后,美国与越南谈判,逐步扩大对越南海军设施的访问与准入。美国国防部长莱昂·帕内塔(Leon Panetta)于2012年访问金兰湾。随后,越南对金兰湾的码头进行了改装,以容纳航空母舰等战略性军舰,并于2016年向外国军队开放。

新加坡: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新加坡是推进美国在东亚战略利益的重要国家。新加坡的位置具有关键意义。这个城市国家位于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主要门户。然而,由于对亚太博弈前景不确定性的认知,新加坡奉行对冲策略,避免与华盛顿采取任何可能损害自身与中国关系的合作举措。尽管新加坡与美国进行了重要的国防合作,并有少量的美国军事存在。然而,它对中国仍然持谨慎态度。

新加坡的对冲战略也促使美国在军事能力和军事准入方面采取隐蔽制衡的策略:在军事能力方面,美国一直寻求扩大新加坡应对各种安全挑战的能力,既通过武器销售和能力建设两大领域,同时也通过联合演习增强二者的联动。首先,美国对新加坡的军售从2006年的25万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600万美元。其次,美国启动了海洋安全倡议(MSI),以增强新加坡的海上防御和巡逻能力。第三,美国扩大了与新加坡军事演习的范围和次数。其中包括双边训练方案和演习,以及与战斗机部队的联合空战演习。

而在军事准入方面,冷战后,新加坡一直是美军在东南亚的主要后勤枢纽。新加坡是美国第七舰队的主要后勤中心和东南亚的双边演习协调员。在21世纪初,新加坡升级了樟宜海军基地,以容纳美国航母;2005年,两国签署了一项战略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两国成为“主要的安全合作伙伴”,并在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以及国防技术等领域加强了防务合作。华盛顿还寻求扩大对新加坡军事基地的轮换部署。美国与新加坡的协议建立在所谓的“合作而非隶属”基础上,这种方法允许美国军队以轮驻形式部署在该军事基地。2012年,新加坡同意在2018年之前轮流在樟宜海军基地接纳四艘美国濒海战斗舰,使冷战后美国海军在东南亚首次长期存在。两国随后在2015年底签署了一项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允许美国海上侦察机首次部署到新加坡,从而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军事准入。

综上所述,本文引入了隐蔽制衡的概念,强调主导国家通过一些其他议题(例如非传统安全挑战或应对另一个次要国家构成的威胁)加强与次级国家的安全联系,该策略可以用来制衡一个崛起的大国。隐蔽制衡有助于阐明一个主导国家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外部制衡能力。隐蔽制衡不仅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经验丰富的领域,它还为思考次级国家的结盟选择以及如何与大国的制衡战略相互作用的新议题铺平了道路。更广泛地说,隐蔽制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中大国之间的制衡策略。

【翻译】王文琦 【校对】李次园

来源时间:2022/1/25   发布时间:2022/1/23

旧文章ID:26985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