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以“我”为主处理中美经贸关系
作者:蒋梦莹 来源:澎湃新闻
【写在前面】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组织的“二轨中美经济对话”,旨在为官方的经济战略对话以及政府决策提供支持,至今已经进行了八年多。2018年元旦刚过,中方代表团即赴纽约参加第17次对话,并在纽交所参与了一年一度的“2018年中国经济预测”论坛之后,赴华盛顿拜访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务院的官员。回国之后,中方代表一方面对中美贸易战风险做了研判,另一方面又邀请国内相关专家举行“中国经济观察”闭门讨论会。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形成了“中美贸易战风险上升”的报告。
1月29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了圆桌论坛暨“中美二轨经济对话”中方代表团报告会,就中美贸易战的风险与对策问题进行公开报告与讨论。其中卢锋做了《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新考验——特朗普政策调整与贸易战风险》的报告,同时包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等人参与了讨论。澎湃新闻整理了此次报告会上的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1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圆桌论坛暨“中美二轨经济对话”中方代表团报告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对该院教授卢锋题为《特朗普对华经贸政策透视——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新考验》的报告作出点评。
姚洋主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卢锋教授的报告进行了补充。他表示,中美经贸战略关系变化的背后是中美关系的变迁。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中美之间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苏联,曾有过10年的蜜月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尽管关系出现了变化,但美国的精英从上至下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对中国以“接触”(engagement)为主,克林顿坚定地相信,这样做能让中国越来越像美国。此后,中国的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超出了中国的预料,2001年至2008年间,中国出口增长翻了五番,危机之后美国发现中国不仅跑得快,信心也增强了,美国还适应不了一个自信的中国。“中国人开始问美国,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做错了?”姚洋说道。
姚洋指出,正因为此,进入新世纪后,美国精英的态度变化是很大的,现在在华盛顿不会人谈“engagement”,而是谈hedging,这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非常关键。最新的美国国家战略报告里明确提出,中国是美国的战略对手,这一提法首度公开化,甚至还有官员说让中国加入WTO是错误的。
具体在贸易战的问题上,姚洋预测中美打产品贸易战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选举政治和政党政治的制衡,美国政府除了要考虑生产商、蓝领工人的利益,还要考虑美国消费者的利益,对中国征收惩罚性关税会得罪美国消费者,从政治层面考虑美国政府是不会冒着失去选票风险。“美国会做一些什么,会示意一下,在小布什时代、奥巴马时代都这么做了,他们也不想得罪美国消费者,就业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方面,老百姓的福利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所以更多的是示意性的,是国内政治的需要。 ” 美国最担心的实际上是中国在技术层面的赶超,因此现在美国正在收紧的中国的对外并购业务。
姚洋援引保罗•萨缪尔森94岁高龄时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该文的核心思想就是中国在技术上对美国的替代对美国是不利的。姚洋认为,萨缪尔森十多年前的这个观点代表了美国精英的根本忧虑,美国对华的整个战略已经改变,过去作为政客的奥巴马还比较含蓄,特朗普只是直白地挑明中国已经像是一个平起平坐的对手了。
那么,最重要的还是中国应该怎么去应对。姚洋强调说,要以“我”为主,以国内的需求为主。首先,在经贸关系方面要以国内需求为主,中国经济在转型,需要增强国内消费,因此中国需要开放市场、增加进口。第二,要以开放促进改革。负面清单说了不止10年,至今未能出台,现在的管理都是有罪推定,导致行政成本极其高昂。姚洋称,应该及时出台负面清单,扩大对外和对内开放,这样我们的民营企业会做得更好。再次,当前中国政府对国企的补贴确实过高。美国对中国抱怨很多的一点就是国企的补贴太高了。“如果现在去清算国有企业在海外的资产,恐怕80%危机之后购买的资产都亏了,而且不是亏一点点。这些钱都是拿国家补贴得来的,从我们国内来说,这种海量的补贴也不是应该的。” 我们应以中美贸易摩擦的外溢效果来推进国内的改革。
最后,姚洋总结称,如果我们能以我为主来考虑中美贸易关系,就可以理顺很多问题。
来源时间:2018/2/1 发布时间:2018/1/30
旧文章ID:1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