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九日》观影座谈会文字实录(上)

作者:周志兴,傅红星,资中筠等  来源:共识网

""

  共识传媒集团总裁 周志兴:今天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高端的观影座谈会活动,一个是受傅红星委托,另一个原因是我和邓小平算是很有渊源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待了十六年,《我的父亲邓小平》这本书是我做的责任编辑,十二集纪录片《邓小平》是我做的制片人,第一本邓小平画册是我做的发行人,邓琳的《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是我做的编辑。

  还有中美关系的问题,邓小平79年访美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坚冰,这是他立下的一个功劳了。现在我们中美之间的交往非常多,我听说每天在太平洋上空的飞机来往的超过几万人,这是一种非常密切的联系,但两国之间还是有很多误会。我4月份刚去了美国,我觉得美国和中国之间还是有很多不了解,当然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所以我想,今天我们就《旋风九日》来谈一谈感想,当时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这个片子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也可以说说电影有什么不足可以改进。也可以谈谈现在,从现在来看我们怎么样看待那段历史,怎样去继承小平同志那时候的一些思想。下面有请傅导发言。

  《旋风九日》导演 傅红星:我主要想听听专家们的看法,尤其今天来的都是中国目前最顶尖的专家学者。《旋风九日》这个片子,我觉得是一个自选动作,不是规定动作,没有任何上级单位要求我做,只是我要做的话,要经过中央批准才可以立项,但是没有人给我一分钱,拍这个片子的两千多万都是我们的制片人吕木子从社会上找来的,找钱的过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过去拍过周恩来、刘少奇的纪录片,在新影工作的时候,看过大量的影像资料。吕木子2013年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在美国看到了相当多的关于邓小平访美这九天的资料,因此有了这么一个拍片的想法。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我觉得这九天好像中国和美国都没有很好地来说过,实际上这九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开幕大戏。我问过傅高义,他的书里对邓小平访美这九天评价很高,他说,如果把中国改革开放比作熊熊大火的话,邓小平那九天可能是他点的最大的一把火。

  当然我拍电影主要是讲故事,我想这九天可能是比较有故事的,不仅有政治上的博弈,还有一些暗杀的惊险情况存在。这可能对一部电影来说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可以给观众看一些故事,从故事中我们来了解历史,来看待今天的中美关系和未来的中美关系,来重新看待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在美国访问了很多高层、前政要,他们在当年就已经发现了邓这九天确实是了不起的九天,当时他们也把一些荣誉给了他,希望邓把中国从困境中带出来,改变中国人的命运。邓是当过兵的人,他知道突围意味着什么,就是让一部分人能活着出来,过去是大锅饭,大家都死在里面。

  我觉得电影第一要看好看不好看,第二是对观众来说有意思没意思,第三,它有没有价值。当然,价值的问题可能是在看完电影以后很长时间后才体现出来的。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抛砖引玉,给大家一个思考的窗口,为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对中美关系有兴趣的观众如何看待历史,或者怎么看待中国在未来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提供一些我个人的角度。

  我拍完这个片子后体会到,什么是政治?最大的政治是赢得民心。什么是外交?外交就是他国的人民愿意跟你交往。在电影里,我挖掘了一段故事:邓小平当年是怎么深深地埋在了两个美国西部少女的心里的?36年过去了,没有人去访问她们,她们说我们是乡下姑娘,就是在休斯敦乡下有自己特别大的农场,不关心政治,但她们说起邓小平时,你能感受到,我每次看这段故事的时候都非常感动,我觉得这就是外交,起码在这两个姑娘的心里,邓小平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形象留在她们心里了。

  实际上中国现在大部分人还是关心这个国家往哪儿去的。在电影里我也拍到希拉里,你可以看到希拉里身上的政治基因是什么,她从政的理念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好战的人,但是马丁路德金是她最崇敬的一个人,实际上希拉里是一个非暴力的主张者,所以好战和非暴力在希拉里身上是完美结合。

  最后柳传志说,邓小平这九天是厚积薄发的九天,我想希拉里如果能当选的话,也一定是厚积薄发的四年。如果看这个片子起码我们能知道她的从政之路,她政治上崇拜的偶像,她政治上的导师跟邓小平也还是有过交锋的,只是歌德华特不敢见邓小平,邓小平多大度:“我要见你,你敢见我吗”,结果他借口走开了。

  历史没有秘密,只是因为大部分人不了解历史,或者说我们过去信息没有那么畅通,没有那么公开,隐藏了一些小秘密。电影是大众艺术,要面向广大观众,我没有办法去跟大众说话,所以我就拜托周总,请周总帮我组织这样一个高端的闭门会议。电影就是一块砖,希望能引起学者或者有识之士对中国未来发展、未来走向的一个思考。现在一些人把很多罪过都推到了邓小平身上,我没有资格来评价邓小平,我仅仅把这九天我收集到的历史档案的情况呈现给观众看,你们自己看他这九天改变了什么。

  实际上历史还在继续,这个故事还在继续。傅高义在他的书里也说了,说邓的革命如果从79年开始到现在,起码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了,从时间上来说,可能还会再持续下去,只是我们现在到了今天应该有一个升级版。片子里面所表达的就是邓小平的讲话,中美关系的正确航向实际上已经决定了——合作共赢,我想中美关系就是这四个字,没那么复杂。谢谢!

  周志兴:下面有请牛军发言。

 ""

  邓小平:中苏关系不能超过中美关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牛军:我确实研究中美关系史时间很长了,这部片子的内容中有一些也比较熟悉。看这部片子后,非常吸引我的是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那边比较真实的反应,至少比我看到的过要全面丰富的多。过去,我能看到的资料包括影像资料,基本上都是我们国内的,对他访美期间的很多细节并不了解。这部影片一天一天这样像讲故事一样,非常好看。我看到这些美国方面真实的反应,更能理解傅高义在他的《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对邓小平访美推崇备至。傅高义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形容改革开放、现代化的起步。他说中国现代化能成燎原之势,是很多星星之火点燃的,而邓小平访美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最耀眼的星火。他的书对此评价非常高,看了这部片子后印象就更深了。我们那时还很简单,邓小平去美国的意义跟着报纸说就好了,他访问哪儿都是好,都有伟大意义,但未必理解其中的含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过程,的确是再认识。为什么傅高义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当然有他作为一位美国教授亲历过的历史氛围和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有关。通过这个片子,还是能体会美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我去年底应约写过一篇论文,核心是如何评价中美正常化这35年来的中美关系,题目是《中美关系与东亚冷战》。我认为邓小平访美要放在这个背景里,不管我们今天怎么看中美关系,站在什么立场,从什么视角以及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是要承认一些基本的事实,需要真诚的面对历史。简单地说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20世纪两个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就是冷战的和平落幕,这方面中美关系正常化起的作用相当重大,当然相比较也许还不那么直接。第二个重大事件就是中国和平崛起,发展到当今的状态和水平。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影片最后访问的那几个人,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会有改革开放吗?或者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会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吗?中国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或者会怎样发展?我认为这些都是有疑问的。

  邓小平当年搞中美关系正常化实际上是很难的,后来维持和发展中美关系更难。直到1989年5月苏联总统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邓小平都坚持“只握手,不拥抱”,就是说与苏联关系必须要有界限,不搞结盟,不干扰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还是要加持中苏关系不能超过中美关系。即使从非常实用的角度讲,邓小平的坚持也是合理的,因为后来苏联没有了。如果中苏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的比重太大,中国外交那时就会出现塌方了。事实就这么简单,背后对苏联前途的战略判断至关重要。

  在我眼里,邓之于中美关系,有些像武侠小说里“一代宗师”式的人物。他们的特点是经常把自己多年炼成的内力输到后来者体内,让他们内功迅速倍增,以便后来能承受住各种打击。如果没有邓小平当年的努力,无从想象今天的中美关系已有如此大幅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这个影片通过一些镜头展示出来,他要推动中美关系其实就是为了一个目的:中国的现代化。他说他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因为感到中国近代的落后。现在搞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是为了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内心对中国现代化的渴望可能是邓小平最真实和深刻的动力。

  当然,我看过这个片子还有有点遗憾。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想知道的,就是这九天邓小平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对邓小平后来的决定的影响是什么?影片中没有直接的画面,也可能因为邓是说话不多的性格,没留下什么记录。但这绝对是一个很值得追问的问题,包括这九天的经历对他后来坚持的很多东西有没有影响?他看到的美国,接触的美国人,对他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他没有说过,当然不说的好处就是我们后人可以任意地想象。不过,影片中有一段邓小平在布热津斯基家的谈话,还是清楚印证了他的内心关怀。他告诉布热津斯基,十几岁赴法国勤工俭学给他留下深刻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到了法国就感到中国实在太落后了,一定要做根本的改变。

  我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就是影片中卡特讲的,对中国是一个伟大的事件,对美国是一个伟大事件,对世界也是一个伟大事件。有一次我在里斯本开会,一位葡萄牙历史学家在招待会上一直跟我讲全球史。他说世界上有两个最伟大的国家,一个是中国,还有一个是葡萄牙。他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全球化是从哥伦布大航海开始的,港口就在里斯本,然后到中国改革开放,终于全球化完成了。我们国家太大了,看到小一些的国家说自己伟大,就很想笑。从全球史观看,中国改革开放就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巨大事件,这种影响还在持续扩展。在这个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伟大影响;邓小平访美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因此,我对影片最后结束时用记者报道的画面和他那句话的印象极深,大意是邓小平美国九天的旋风结束了,他要回去开始他的中国现代化长征,现在有美国在提供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 资中筠:他用的是“后勤支持”,他说美国将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后勤支持。

  牛军:这是一个现实。

  傅红星:这是不一样的,他说第一次长征是没有美国后勤支持的,这次的新长征是有美国的后勤支持的。

  资中筠:他说现代化的长征,美国从此要做它的后勤支持,这是相当重的一个分量。中文字幕没有把“后勤”的内容翻译出来。

  牛军:我认为,后来尽管发生过很多事,邓小平始终坚持他的战略原则,即中美合作大局不能变,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不能变。这是很不容易的,国内有很多非常复杂的因素,我做历史研究对此很有感触。所以,我确实特别想知道,这九天对邓小平的影响是什么?一方面是邓小平对中国和美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邓小平自己作为一个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傅红星:我觉得他应该受到的质疑是非常大的,起码他在NASA在月球带回来的石头前面像一个孩子一样好奇,他是在做梦,所以美国人也发现了邓小平自己的梦。。

  牛军:布热津斯基的会有可能提供一点线索,就是邓小平去法国的时候,发现中国真的落后了。去留法勤工俭学,一到法国就强烈感觉到了。我不知道那时候中国什么样,也不知道那时候法国什么样,但是他的确有如此强烈的感觉。

  傅红星:他说我原来以为我的国家很伟大,但是去了法国以后他发现这个差距在哪儿,他是非常清楚的。还有就是74年毛主席派他去纽约,去联合国,他是绕道从巴黎去的,因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从巴黎回来的时候买了两百牛角包,给周恩来那些留法的人分,今天我们去法国,一个普通人会带两百个牛角包回来吗?邓小平受到了刺激,所以他说他要去华尔街看看,当然他那天是礼拜天,华尔街休市,他没看成,实际上他心里想的是这些东西。

 ""

  卡特为推进中国的基层民主与治理做了很多实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赵树凯: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聚会,感谢周总的邀请。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基层问题,特别是县乡改革和农村发展,对于中美关系并不懂。所以,我的感想主要不是从中美关系出发的,而是更多联系到国内的改革发展。

  1979年邓小平访美,是中美关系的大事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事件。从我本人来说,过去对于这个事件知道得不多,只知道有这样一件事情,但是不知道这个事件的过程。刚才看了影片《旋风九日》,学到很多东西,很有一种震撼感。 影片对于邓小平访美事件的系统展示,有大场景,也有小故事,有两国政要的活动,也有普通人的参与,富有立体化的历史感,令人形象深刻,也激发想象和思考。我认为,这个影片不仅对于研究中美关系,而且对于深入透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端,都有重要价值。

  影片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大量事实和场面是从美国方面披露出来的,包括采访了当年参加接待邓小平的许多美国人。影片这方面的特色,对于普通中国观众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人民也很有帮助。邓小平这次访美,不仅开拓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对于美国人生活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哈佛东亚系教授欧立德,就曾经回忆到,邓小平1979年访问美国的时候,他正在耶鲁大学读本科三年级,正是这个事件激励了开始学习中文,走上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道路。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这个事件的历史影响力。通常,人们主要看到这次访问的影响力是国际方面的,首先是对于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接下来是对于当时以及后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影响。但是,我想还有一个重大的影响力是关于国内的,就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影响。可以想象,在经过长时期的封闭之后,邓小平来到世界上最发达的西方国家,对于美国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有了直接观察了解之后,这对于他思考中国如何改革开放,并进一步影响到国内的改革发展政策制定,肯定有巨大促动。如果影片能更多地挖掘一下邓小平访美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就会使得这个影片具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历史内涵。特别是,如果影片能深入探索访美邓小平思考并主持制定对外开放重要政策的影响,也是很有价值的。

  《旋风九日》给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以大量笔墨,不仅有卡特担任总统时主持接待邓小平的大量活动场景,也有几十年后的访谈回忆。卡特总统在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虽然,在一般美国人看来,不认为卡特是一个有卓越政绩的总统,但是,卡特主持了中美建交,是他政治生涯的巨大“亮点”或者业绩。从卡特晚年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卡特对此非常自豪。

  根据我的了解,卡特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贡献。1990年代后期以来,在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中,卡特中心为推进中国的基层民主与治理做了很多实事,发挥了重要作用。卡特中心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曾经连续多年邀请中国的官员和学者,到美国观察选举,特别是邀请了一些直接从事村民自治工作基层官员到美国考察。这对于中国更好地组织乡村选举,是学习国际经验的很好机会。我本人也曾经应邀参加过这样的选举观摩,同行的中国官员和学者,都感到收获巨大。于此同时,卡特中心还组织美国的政界人士和学者,来中国实地观察村民选举,包括卡特本人也亲自参加过这样的考察。这种考察,对于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民主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回应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关于中国改革的一些质疑,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推动中国基层选举和治理方面,尤其是开展基层选举的研究、培训和国内外经验交流方面,卡特中心曾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在国际环境方面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卡特总统的又一贡献。

  相信《旋风九日》这类作品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我们反思总结中国改革发展的逻辑和经验,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而且,也有利于我们反思总结中国与西方文明交往的逻辑与经验,有利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在学习吸收人类共同文明成果。

 ""

  中国不要把美国当做主要对手

  资中筠:我看这个电影,给人一个很鲜明的感觉就是邓小平的遗产是什么?就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的关键是什么?就是打开中美关系。我觉得这部电影从这个角度上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了,拍这样一个电影的意义,特别是要在电影院放给大众来看的,我觉得确实是很好的一个电影。倒不是说为了歌颂某一个领袖,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而是那九天对我们国家后来的历史确实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问题。

  刚才这几位都讲到了中美关系的问题,我也一直研究这个,最近的《美国十讲》这本书,最后我捋了一遍从美国建国以来跟中国的关系,结论就是说在所有列强里,伤害中国最少的是美国,对中国贡献最大的是美国,不光是从现在开始,从历史上开始就是这样。我说的美国不是一定指政府,美国不能老看政府,而要看全社会、全民对中国做了什么。随便举个例子: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是大家都知道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个。

  然后从今天世界来讲的话,资本主义革新的源头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会正在探讨和掀起新的革新,它们自己非常自觉地要做一个对自己的“和平演变”,他们用的词就是“evolution”,是谁在主持这个事?是政、商、学精英,我们所批判的他们存在的这些问题,他们自己早就意识到了,并有危机感,而且正在进行深刻的改变。很可能会产生一百年前(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时期那样一种深刻的变革。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靠新科技、新产业,例如新能源等等,复苏和发展经济;另一个就是社会革新,在这两方面未来几十年,领先的力量还是美国,我国如果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把自己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来替代原来冷战时期苏联的那个角色,那是极大的错误,也是很不幸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给人留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印象就是,邓小平最大的功劳,最大的遗产就是打开中美关系,因而带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当然对整个世界和平也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从大的局面来看的话,这个片子我觉得能够起这样一个作用是非常好的。

  我最近在商店里听两个售货员随便聊天,提到美国的口气就是一个敌对国家,这两个售货员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就已经是这么一个印象,说明我们主流媒体的宣传是有问题的。

  另外我想说说卡特,卡特对中国是所有的美国政治家里最好的,从心眼里就对中国好,他跟中国建交是付出了政治上的代价的。而且卡特作为一个人物来讲,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在政客、政治人物里算是很真诚的,他的人权是最不双重标准的。他也许不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很好的人。

  从《旋风九日》也可以看出来,卡特做的事情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1979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了,我觉得特别吃惊的是他居然让美国小孩去唱“我爱北京天安门……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完全超越当时的意识形态美国能够接受的标准的,他为了讨好邓小平,居然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也是够意思的。他去年以九十高龄访问中国,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我认为对他的接待是不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是怎么考虑的。

  伍德科克大使也起了积极作用,在中美还没有建交的时候,他发表过一个公开讲话,那里面已经超越了国务院授权了,他想推动中美建交,他在关键时刻发表的讲话比当时美国政府的口径往前走了一步,一般在外交上,作为一个大使是比较难得的。

  傅红星:他在中国谈的恋爱,在中国解决了他的婚姻问题。当时他跟卡特总统报告说,总统,我在北京恋爱了。总统说你不会是和中国人吧?他说不是不是,是我们美国使团的一个护士。他们年龄相差32岁,在朝阳区结的婚,1978年4月,一个在恋爱当中的刚结了婚的人来谈建交。

  刚才说了,改革开放的钥匙在美国人手里,他是世界警察,他是Leader,他不给你钥匙,不开这个门,你这艘船是进不去的。邓小平很清楚,他私底下说过这个话,文献是有记载的:“美国这关是绕不过去的”,他很清楚。我们当时跟法国有外交关系,但是问法国买东西,买先进的东西是买不来的,为什么?法国说,这里有的东西的知识产权在美国那儿,没有美国的授权我不能卖给你。所以改革开放如果没有美国,你往哪儿开?门在哪儿?门都没有。

  资中筠:现在社会上有一股为“文革”翻案,否定改革开放的风,甚至明目张胆地为歌颂四人帮,对不明真相的年轻人会产生很大的误导。从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也是很及时的。

  另外我有一个想法,我觉得能不能再做一个邓访日的片子?邓小平第一次出访是访问日本,而且他也是大为震动的,他坐那个新干线的时候就感受到,原来现代化是这样的。

  傅红星:记者问他是什么感觉,他说像是在推着走。

  资中筠:而且访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傅红星:实际上是为访美扫清道路。

  资中筠:所以我就觉得对日本和美国完全没有必要非得搞得这么紧张,你想来想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

  傅红星:这个很复杂,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哪个老百姓把钱存到俄罗斯了?哪个富二代是到俄罗斯去留学了?现在你想关门是关不上的,电影里说了,150万人在美国留学,现在的精英阶层,谁家里和美国没关系?不可能的。

 ""

  伟大的政治家要善于化敌为友

  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俞可平:这个邀请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两个原因,一是邓小平访美本身就深刻影响了中国和美国发展的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格局,所以这个片子我肯定是要去看的。二是我担任了几个月的邓小平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还没有尽过职责,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也算是一种弥补吧。

  电影看了以后,觉得很精彩,一口气看下来以后,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不是电影艺术家,也不是中美关系专家,不能发表专业评论。我想谈谈邓小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访美对我们有哪些重要的启示?或者像资中筠先生讲的,邓小平访美的遗产是什么?我讲五点体会:

  第一,真正的改革一定要有“两放”,第一是思想解放,第二放是对外开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真正的改革一定是跟现状有所创新,有所变动,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意识形态,做什么事都要“师出有名”的国家,如果没有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的,或者说真正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个财富就是解放思想,邓小平访美也是解放思想的一个产物。第二就是对外开放。邓小平看到的是我们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就必须对外开放。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不对外开放,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进步。所以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一定要看到这个,真正要改革的话,一定得有思想解放,一定得有对外开放。

  第二,对外交往必须坚持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这在片子里都体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基础,而不是以意识形态为优先。这个里面好几次提到布热津斯基,大概三年前,美国一所大学有一场中国研讨会,请了两个美国的主讲嘉宾,一个是布热津斯基。他做演讲的时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是,他说邓小平访美,美方非常清楚地知道不是光为了改善中美两国的关系,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要走向现代化。邓小平去就是来学我们的技术,要我们的资金,要我们的经验的。美国给不给?最后他们研究的结果就是知道这个,也要欢迎他来,而且要提供方便。因为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从长远看有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以电影里有一句就是“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后勤支持”,这是我当时对布尔津斯基整个演讲印象最深的一点。在国家与国家交往中一定不能忘掉国家利益优先。

  第三,稳定而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不可能的。这也是邓小平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他特别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稳定而和平的国际环境。现在我们讲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包括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所以,同样也可以说,没有一个稳定而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梦也实现不了,也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老是讲对内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对内的逻辑完全适用于对外,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换成对外也就是,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第四,任何伟大的政治家,不管是哪一种体制下的政治家,不能四面树敌,要善于化敌为友。我们中国传统哲学有一种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为贵”。其实西方也一样,他们追求“不战而胜”。毛主席谈到国内政治,问什么叫政治?他说,就是把我们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这个国内政治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国际政治,应当把我们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最后一点体会就是如何化敌为友。化敌为友是国际政治和对外交往的最高境界,化敌为友要依靠经济发展,依靠政治制度,靠军事实力,这毫无问题,但是特别不能够忘记的是,也要依靠高超的外交手段。我们的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先生是这方面成功的典范,像李光耀这样的政治家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可以凭借高超的外交技巧来改变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谈到如何化敌为友,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在座的很多外交专家一定知道这本书。但是我搜了一下,国内对这本书好像很不重视,但是国外很多朋友给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如何化敌为友》(How Enemies Become Friends),作者是克林顿时期的外交政策顾问、现任乔治敦大学政治学教授Charles A. Kupchan。该书是2010年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两个大奖,现在已经印刷好多次了。这本书里面提出的外交追求的目标就是化敌为友,这是最高目标。西方世界流行的理论是什么呢?就是相同的民主制度和互赖的经济交往是缔造国家之间和平的基础。这不仅是西方的主流理论,也是西方的主流外交政策。所以,美国政府对外大力推广民主,以为推广民主就是推广和平;然后增加经济的互赖,以为增强经济联系就是缔造和平。这本书对这两个流行的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作者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影响国家之间稳定和平(stable peace)的主要根源,既不是政权的性质,也不是经济的互赖,而是高超的外交手段。就是像邓小平访美这样的高超外交手段,事实上是可以改变两国的关系的,是可以化敌为友的。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我觉得邓小平访美也是对这本书一个非常好的注解。谢谢!

 ""

  建交前美国人看中国,有点像中国人看金正恩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毛寿龙:看了这个电影,我说几个看点,第一个看点我觉得可能不太好,就是那个枪的看点有点误导中国的意思,美国那么多枪,并不是说美国治安不好。最后跟美国的治安,尤其枪杀邓小平跟美国的枪联系在一起我觉得这个很不好,这个误导性太强了。

  第二个就是台湾问题搞得太重了,蒋经国时代我觉得还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在这个地方搞成好像台湾是我们的敌人,而且是在美国暗杀邓小平的黑手,这个很不好。当时两岸关系很重要,把台湾说成是凶恶的敌人,也没啥,现在已经淡多了,但依然把台湾处理成敌人,不太好。而且美国3k党应该也不是台湾可以收买和胁迫的,不如说一点客观现实,主要是美国的极左派看小平和美国和好,看不惯,要暗杀他。

  还有一个点就是高端政治的看点邓小平和卡特,中美两国高端一直关系良好,处理得好。但是关于国会的处理并不是很好,好像认为国会是敌对的,国会不过是以更公开的方式处理中美两国关系,国会在美国是中端政治,友好和敌对都有。底层政治相对来说比较仇视中国,当然也有友好的人,片中说了很多,还有很敌对的人,实际上那些要枪杀小平的人,这些人应该是美国一些人自己的想法,显然不是台湾可以收买和胁迫的。当时中国对美国来说完全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所以美国反而对中国有一点点神秘的好感,有点像我们今天看金正恩的感觉差不多。当时我们认为我们自己很正常,我们都是正常人,但是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到现在都还是比较负面的。现在也不过是金正恩有点钱了而已。

  这里还有一个看点就是美国特工,美国特工在这个电影里面完全是非常非常好的好人。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就是《如何威慑中国》,中国要向海外进军,他说冲绳、台湾和菲律宾依然是他们防御中国、威慑中国的一个重点,包括美国的60%的海军力量,到2020年之前要部署亚洲来,这是它的战略目标,他们知道我们也知道。中美是有敌对的因素在里面的,也有很多友好的因素在里面,在当时的环境中美基本上敌对的情况下,尼克松跑到中国来,后来邓小平跑到美国去,卡特从政治上来讲非常不容易。

来源时间:2015/5/17   发布时间:2015/5/15

旧文章ID:3726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