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克里米亚的“丢失”和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

作者:刘亚伟  来源:中美印象

在冬季奥运会刚刚闭幕不久,“克里米亚”说丢就丢了。谁也没想到那个微笑着宣布冬奥会开幕式并常常去观看比赛项目的普京总统早就对乌克兰的危机胸有成竹,并按部就班地用“法定”程序把克里米亚收归俄罗斯。如果说普京总统的作为让世人刮目相看,美国的“不作为”更让从基辅到首尔到东京的一些政治家们如坐针毡,也让中国的一些精英额手相庆,认为美国真的开始“烂下去”了。


如果说共和党在其他问题上对奥巴马总统的攻击不遗余力,在采取军事行动遏制俄罗斯的问题上却并没有太多批评。华盛顿的共识是美国不能对普京的“强盗”逻辑视若无睹,但也不能为此大动干戈。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和及北约的捉襟见肘都使得美国不能轻举妄动。尽管不少人对美国国务卿克里那句“莫斯科在21世纪还在采取19世纪的行动”的指责津津乐道,冷酷的事实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仍然是许多国家的核心利益。用美国战略思想家罗伯特·凯普兰的话说,地理决定一切。换句话说,俄罗斯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并失去克里米亚军港,如同中国当年不能容忍联合国部队跨过38线、逼近鸭绿江。


当然,美国国力“今不如昔”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首先,美国已经无法复制他在上世纪前半叶对战败国国内战后重建的成功;更糟糕的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旷日持久的两场战争让美国人民十分厌战。美军官兵的牺牲和政府大量的援助并没有改善两国的治理,不仅国家秩序混乱,而且恐怖活动猖獗,美国的精英不再相信武力可以解决宗教和种族带来的纠纷和矛盾。其次,美国亦无力在中东地区复制他在上世纪中下叶对拉美和东亚等地区的民主改造奇迹,专制政权频频复辟。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军政府的卷土重来,利比亚卡扎菲之后的群龙无首、叙利亚长达三年的战乱及由之带来的艰难困苦。这一切都使得曾经认为民主之风势不可挡、及民主必然带来和平、稳定和发展的美国的自由主义理念遭受重挫。乌克兰的街头抗议的确达到了赶走亲莫斯科的前任政府首脑的目标,但也酿成了丢失领土的悲剧。第三,美国国家债台高筑,军费被大幅度消减也使得美国在还未完成完全从阿富汗撤军的时候无法再采取新的军事行动。第四,亚太地区的不稳定和美国可能需要采取的军事应急措施也使得五角大楼不会轻举妄动。最后,民主党控制的白宫和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已使得美国的整个决策机制出现瘫痪;奥巴马总统在剩余的执政时期内更关注的是他个人的政治遗产,其中包括医改方案不被废除和推动移民方案的通过,再度出兵会使自己国内的改革措施一蹶不振。


然而,对中国来说,她所关注的不应该是克里米亚的丢失是不是印证了美国的衰落,而应该是美国的决策中体现出来的纠错机制和能力,并更应该是中国方面的言和行会不会影响双方都在试图定义的所谓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美国不采取军事行动而试图通过经济制裁和政治羞辱是不是可以被理解为更高明和得人心的举措?


美国所主导的经济制裁和政治羞辱在过去对伊朗和缅甸都起到了作用(伊朗回到了谈判桌前,缅甸启动了史无前例的改革),这些逐渐加强和升温的制裁措施也许对莫斯科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被阻挡在美国主导的金融领域和贸易市场之外的处境势必会给俄罗斯的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欧盟国家在美国对伊拉克动武问题上一直持保留意见,而乌克兰危机使得欧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更加牢固,今天G8的美欧七国投票开除俄罗斯就是明证。不用军事手段解决克里米亚危机使得美国今后有更大的政策回旋余地,从目前来看,它不至于把克里姆林宫逼入绝经,从今后事态的发展来讲,华盛顿保留了一旦俄罗斯采取进一步占领乌克兰领土行动时,可以启动更严厉措施的空间。


对中国来说,如何“介入”克里米亚的“丢失”其实可能是更大的挑战。中国历来强调领土完整和主权神圣,并多次告诉美国,领土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如果对俄罗斯侵犯乌克兰的主权和占领乌克兰的领土不表明态度,她今后怎样再去以同样的理由谴责美国在南中国海和钓鱼岛等领土争端问题上的暧昧态度?


中国自身的民族问题十分尖锐,台海问题悬而未决,香港民众为政治改革蠢蠢欲动。北京常常指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拨和分化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并试图打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局面,并动员各种力量在香港挑拨离间。俄罗斯通过公投的方式“成功”分裂乌克兰给中国国内和国外离心离德的分裂势力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不与美国和西方保持一致只能给自己未来的长治久安制造恶果。沙俄在历史上霸占了中国大面积的领土,中国对俄罗斯在21世纪兼并乌克兰领土做法的无动于衷等于承认强权政治,并放弃了自己在领土问题上的历史高地。


自去年六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安娜伯格庄园的会晤之后,北京和华盛顿都在试图定义所谓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如果中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能与美国达成一定的共识,并实现一定程度的合作,那它自然就等于是为建立这一新型大国关系增砖添瓦,因为一个超级大国和一个崛起大国都义不容辞地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提供公共物品就是增加双边的互信和互利,就是避免所谓“修斯里德陷阱”的最好途径。反之,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是一句空话。就是一厢情愿。


中国还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可以从美国与俄罗斯的“鹬蚌相争”中“渔翁得利”,其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中国过去35年经济发展的奇迹除了中共几代领导人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创新的因素之外,还源自美国维护的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安全及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包容。俄罗斯从来就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它不仅不能提供巨大的市场,而且一直在排斥所谓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和文化渗透,并在油价等问题上一直打压中国。中国如果在俄罗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金融和政治的制裁后主动增加对俄罗斯能源资源的采购,甚至允许俄罗斯使用银联系统,并造成所谓中俄结盟的印象,它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副作用,甚至使得中国丧失所谓的战略机遇期。

    点击此处,查看相关推荐阅读:《中国已下定决心跟俄罗斯结盟?》。

来源时间:2015/2/16   发布时间:2014/3/25

旧文章ID:2083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