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象简报:中美贸易要“换航道” 拜登和特朗普都要如何做

2024年第7

编者按:中美印象网站2014年上线,今年是它10岁的生日。网站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是《中美印象简报》。我们今年年初恢复这个栏目。《中美印象简报》除了会在网上发布,还会通过电子信箱寄送给读者。读者可以到网站首页右下方输入自己的信箱。《中美印象简报》会向读者推送《中美印象》网站本周“原创文章”,介绍双边关系的“新闻热点”,并发表本站的“短评”。

短评:

本周,我们聚焦的重点是拜登政府对中国部分商品施加的关税以及拜登和特朗普分别会实施什么样的对华贸易政策。

周二,拜登总统宣布将把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从之前的25%提高到100%。被加征关税的中国产品还包括关键矿产(critical minerals)、光伏材料和电池。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电动汽车的数量很少,因此对中国在经济上的打击微乎其微。但是,这个政策出台的象征意义重大。这表明拜登政府认可了之前曾经反对的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做法。这还表明,美国已经结束了长达数十年与中国开展贸易、以求通过获得低价产品收益的做法。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016 年,美国两党总统都支持自由贸易,认为美国的消费者可以受益于更便宜的商品,与外国的贸易协定还可以加强这些国家与美国的政治和战略关系。

但这一观点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改变。他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长期以来坚决反对自由贸易。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华贸易的航线,开始把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两国贸易联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性的改变。

莱特希泽因此也被称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贸易代表之一。莱特希泽早在为里根总统任职的时候,就对自由贸易嗤之以鼻。他在新书《没有自由贸易:改变路线、挑战中国、帮助美国工人》(No Trade Is Free: Changing Course, Taking on China, and Helping America’s Workers)中写道 “在英美世界之外,没有人真正相信(自由贸易),也没有人实践它。”

在美国大张旗鼓地实行自由贸易的时代,莱特希泽的想法独树一帜,孤掌难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知道制造业的外流会引起部分工人的失业,但他们表示,这样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低价商品,并且可以让企业投资于更有创新优势和附加价值的行业,让美国的经济从总体上受益。不过,这些年下来,更多选民看到的是和莱特希泽一直预言或发生的情景:制造业的萎缩和社区的凋零。

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之下,美国在如何开展贸易的主流思想已经朝着莱特希泽的方向倾斜。他们同意自由贸易带来的美国制造业的萎缩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人失业导致了社区的凋零。但是,在这样历史交替的时代,新的与中国的贸易共识尚未在美国建立起来。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戴维·奥托尔 (David Autor)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指出:“旧的共识已经被打破,新的共识还没有出现。”

首先,特朗普和拜登两人对未来中国贸易政策的愿景是不同的。

特朗普希望拆除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商业桥梁,并大幅限制整体贸易。他承诺提高所有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取消国会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授予中国的“最惠国”贸易地位,并完全禁止一些中国商品。此外,特朗普还将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新税。

拜登认为特朗普的征税范围过于广泛且成本高昂。拜登希望利用关税和其他法规,围绕清洁能源和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建立一个新时代的贸易保护堡垒。拜登还向这些行业的公司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政府补贴,包括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对绿色能源技术的补贴。

其次,经济学家对于选民是否愿意因为增加关税而提高的商品价格还不得而知。特朗普声称,中国将支付这些关税的成本,而不是消费者,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可这个看法。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尔警告说,消费者和选民“不能两者兼顾。必须做出权衡。世间一切都是权衡。如果你想达到美国在这些技术领域保持并重新获得领导地位,你将不得不付出更多。”

莱特希泽似乎意识到要执行新的贸易政策,消费者可能要面临更高的价格。他去年年底对《纽约时报》记者表示,用更高的消费者价格来换取增加制造业就业是值得的。他说:“有些人认为目标是消费,我的观点是生产才是目标,安全幸福的社区是目标。你应该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再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特朗普和拜登的政策可能会减缓美国的经济增长。他们说,切断与中国的竞争可能会迫使企业和消费者把钱花在人为昂贵的国内商品上,而不是花在能够创造新产业和新就业机会的创新产品上。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小布什政府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伦·哈伯德 (R. Glenn Hubbard)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在这些事情上的大量超支将会损害我们的生产力。”

最后,根据本周《纽约时报》的一个播客,经济学家有很多研究表明,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并没有带来制造业的回流,但是,不管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两人对中国强硬的贸易政策能否拿到更多的选票不得而知,但它肯定会达到让中国以出口为主要杠杆的经济面临危机并间接实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因此,可以预计,在这股反中国、反自由贸易的历史潮流中,已经和即将推出的对华贸易政策虽然在经济上未必有效果,但是,在政治层面仍旧会被继续推进。

《中美印象》本周推送文章

米兰达、张涓:专访徐安琪—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什么?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的是绿色产业政策。中国在发展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从太阳能光伏、风能、电动汽车等)方面拥有2-3年的优势… 在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的方面,美国正确地实施了能源的转型,即从煤炭作为主要能源转向天然气,并最终转向可再生能源的过程(这方面中国可以学习)。

阅读全文,请【点击

何瑞恩:美国关于对台政策的辩论。英文《台北时报》发表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级研究员、桑顿中国中心主任何瑞恩(Ryan Hass)的文章说,美国正在酝酿一场关于如何最好地支持台湾的政策辩论。这场辩论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政策界,以及美国国会的少数地方。

阅读全文,请【点击

楚克斯:美国患上了“中国焦虑症”。楚克斯(Rory Truex)在中美关系研究领域还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和国际事务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政治。最近几年,他关注并研究美国人的中国观及美籍华人在中美进入战略竞争后在美国的处境。

阅读全文,请【点击

 

本周新闻热点

本周新闻热点我们为读者介绍美国亚洲协会的几位专家是如何看待台湾领导人赖清德的就职演讲的。

  • 丹尼尔·拉塞尔 (Daniel Russel),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安全与外交副所长

赖清德表示,繁荣共处应该是双方的共同目标,这与北京最近要求他在和平发展还是对抗之间做出选择的呼吁相呼应。他强调,通过和平与稳定实现繁荣是他的目标。 

但这些声明,以及赖清德承诺既不屈服也不挑衅,而是维持“现状”的承诺肯定不会得到北京方面的认可。  对于台北和西方来说,“维持现状”意味着克制和负责任地管理两岸关系。  对北京来说,这意味着继续不可接受地走向台独、远离统一。 

特别是,习近平政府将对赖清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互不隶属的主张以及他呼吁台湾人民反对吞并并保护主权的呼吁作出强烈反应。

但除了“无条件投降”之外,赖清德几乎无法说出任何能让北京满意的言论。…… 北京方面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出席就职典礼的外国代表——尤其是美国代表的级别。  华盛顿小心翼翼地确保遵循美国代表团按照前几年没有争议的模式,派出了一个由退休官员组成的两党小团队,并由管理非官方美台关系的美国在台协会主席陪同。

  • 但若云(Rorry Daniels),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常务董事兼中国分析中心高级研究员

赖清德的演讲阐述了他希望如何在未来几年引导台湾走向先进的工业发展之道并以民主价值观为主导的清晰愿景。

正如预期的那样,赖清德总统没有表现出他或他的政府将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计划的迹象。他谈到主权和台湾身份,并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停止以武力威胁恐吓台湾。他将台湾的民主制度与全球和平与稳定联系起来,并呼吁更多的国际空间。这些声明证实了北京方面的假设,即赖清德将积极推动台湾从中国大陆分离和自治,并且无法与赖清德政府合作缓和台海紧张局势。

对台湾认同的呼吁是演讲中最敏感的话题之一。对赖来说,台湾身份似乎与走上现代化和生存之路是不可或缺的、密不可分的。但对北京来说,台湾身份是通过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实现与台湾统一的最大障碍。

坦白说,几乎没有人期望赖清德会利用这次演讲来软化自己的立场。短期的问题是,北京现在是否认为有理由通过升级两岸紧张局势来考验这位新领导人,以及升级到什么程度。但长期和平与稳定面临的更大风险是,北京是否会放弃或彻底放弃其和平统一政策,从而容易对未来事件做出过度解读和过度反应。

  • 菲利普·勒科尔(Philippe Le Corre),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分析中心外交政策高级研究员,最近发表论文《欧洲与台湾关系的“重生”:解释欧洲在北京和台北之间的新平衡》的作者

台湾的民主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尽管地区环境日益危险,台湾人民还是在2024年1月勇敢地投票选出了第八任直选总统。在当今世界包括亚洲独裁政权崛起的时代,台湾树立了榜样。

欧洲人越来越意识到台湾在民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随着中国在欧洲的形象不断下降,台湾成为一个积极、热爱和平、愿意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交往的象征。这也是台湾安静而坚韧的外交的成功,这种外交不折不扣的做法在欧盟和整个民主世界取得了很大成果。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