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吗?

印度会是下一个中国吗?对此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将印度与现在的中国相比,那么差距显然是巨大的,印度虽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大量会英语的年轻人才,但目前印度经济只占全球经济的4%左右,缺乏基础设施,农业实施保护主义,要成为世界经济领导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结论自然是印度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下一个中国依然是中国。第二种看法是,将印度与30年前的中国相比,那么目前印度与中国的差距正是印度发展的潜力与空间。30年前,谁会预料中国会是下一个日本呢?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本的崛起,有西方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词“日美国”,以此来形容当时日本与美国密切的商贸关系。但是,好景不长,不久美国就视日本的崛起为威胁而向日本发起贸易战。尽管当时的美日贸易战使日本陷入了长期的迷失,以至于失去了将近30年。但是,美日贸易战并没有导致出现产业与企业大规模地回流美国,相反而是更大规模地流向了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同样,随后对于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西方学者也创造了一个新词“中美国”。在2007年,有记者问中美国(Chimerica)一词的创造者尼尔·弗格森:“你在书中第一次提到了一个词“中美国”(Chimerica),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为什么要创造出“中美国”这个新词呢?以前美国负责消费,中国负责生产和存钱。金融危机发生了,这种现象发生了基本的变化,未来会不会发生一些扭转?”弗格森回答:“我是用这个词来描述中国加美国这样一种中美关系。一个国家负责出口,另一个国家负责进口,一个国家负责花钱,另一个国家负责储蓄。美国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美国经济的腾飞。但是多年如此消费后,美国现今实在无力支撑这种消费模式了。中国和美国就像一个婚姻,但这种婚姻是幻觉,是不能持续的,如果长期只让你存钱他花钱,这种婚姻是持续不下去的。美国现在付不起钱却继续从中国进口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中国政府也对美元表示非常的担忧。”

现如今中美关系已经走到悬崖边上,美国不仅在经贸关系上要与中国“脱钩”,“去风险化”,在高科技方面打压中国,而且在中国周边不断挑衅中国的核心利益,试图引发军事冲突,遏制中国的崛起,同时倒逼资本与产业回流美国,推动国内“再工业化”,使美国再次伟大。但是,事实上人们发现,产业与资本并没有大规模地回流美国,而是流向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还有墨西哥,特别是印度。所以,目前又有西方学者创造了一个新词“印美国”,认为印度将成为全球资本的下一场盛宴。因为相比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印度无疑最具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而且将是一头巨象。随着人口迈过14亿大关,印度有望在2023年内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这将是自1950年代联合国开始跟踪全球人口数据以来的首次“人口冠军”换位。另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2022年印度GDP已超过其前宗主国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预计,2023年印度经济将以7.2%的惊人速度增长,这一增速在亚太地区46个国家中名列第一。显然,由中美竞争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趋势,是近年来的印度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受印国内巨大潜在市场的吸引,苹果公司已开始在印组装最新的iPhone 14,并试图将中国和其他地区的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印度。中国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即富士康(Foxconn),已经开始与印度自然资源集团韦丹塔(Vedanta)合作在印制造半导体。在日本国际合作银行(Japan Bank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2022财年调查之中,印度在日本企业海外扩张可能目的地名单中名列首位,这是印三年来首次夺回该榜单桂冠。印度的GDP预计将在2025年超过德国,在2027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莫迪承诺,到2047年印度独立100周年之时,印度将成为发达国家。

所以,当今世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人们高喊全球化已经终结,大国关系正在从合作转向相互竞争与对抗,由此将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民主国家联盟”与以中俄为代表的所谓威权国家之间的两极对抗格局。世界将再次进入新冷战,美国又回来了,大西洋联盟又回来了,美国将再次领导世界。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发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张开双臂,准备迎接全球化,全球化正在迎来新一轮的高潮。那么,如果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谁将从中得到什么?谁受益,谁受损,谁承担风险,谁不用承担风险,谁得到机会,谁被剥夺机会呢?崛起的印度将如何影响全球地缘经济,又将如何影响大国关系的走向?其中自然包括中美关系与中印关系。显然,低估或者高估印度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