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建立和维持信任是避免美中关系恶化的良方
作者: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l-friedman)
2023-04-19
【编者按】美国的三家主要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在中国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记者,但它们对中国的报道可谓“连篇累牍”,这些报道和评论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人影响极大。本站从即日起将不定期编辑发布这些报道和评论的摘要。本文为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于2023年4月18日发表的题为“中美关系究竟哪里出了问题?”(“What Are America and China Fighting About, Anyway?”)的专栏。
【作者简介】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是外交事务方面的专栏作者。他1981年加入《纽约时报》专栏,曾三获普利策奖。他著有七本书,包括赢得国家图书奖的《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From Beirut to Jerusalem)。
托马斯·弗里德曼:中美关系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2023年4月18日
作者认为美中关系目前已恶化至严重地步,表现在驻华记者的急剧减少和双方领导人的沟通不畅。在这一冷峻局势下,美中两国不得不以管中窥豹地方式获取双方的信息。这既不利于双方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彼此,也不利于美中关系的稳定和持续合作。长此以往,美中关系面临“崩坏”的结果。
作者引用了近期台湾领导人蔡英文访美所引发的中国政府的激烈抗议,包括警告和实弹演习。作者预测“台湾走向正式独立的任何举动都将破坏台海和平与稳定”,并称目前美中两国在台湾问题上已风声鹤唳,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引发双方军事冲突,并给世界带来毁灭性打击。
作者指出,如今美中关系愈发糟糕的态势的根源来自于“信任缺失”。信任之桥的塌落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国家层面,许多美中经济往来包含的商品与服务均为数字化,具有工具和武器的双重效用。数字化渗透使国家安全面临挑战,而网络上关于“信息战”的渲染和炒作也令美中两国政府感到不安;其二,在个人层面,美中两国政府对彼此的妖魔化已或多或少对公众观念施加影响。美中两国人民似乎逐渐忘记了双方在奋发精神和财富积累上的共同点,转而对对方摆出警觉防范的态度。这不光表现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互相“较劲”的强硬对华政策,也表现在中国民众面对外国来访记者的缄默不言。作者指出,在无处不在的警察国家监控和数字追踪系统的威势下,中国社会不再同十年前一样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作者亦就本次中国之行的见闻发表了对中国社会观察的积极评价,包括环境治理和交通网络建设。在环境治理方面,作者认为“北京和上海已尤其变得相当宜居,空气污染基本消除”,并指出城市内的绿色覆盖面积大幅增加;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作者引述了美国记者柏凯斯的报道。柏凯斯是少数留在中国大陆经历了三年严苛“清零政策”的美国记者,他称中国目前在约900个城镇建设高铁,令其交通网络遍布城市乡镇,给全国各地居民都来了便利、快捷、舒适的交通环境。相比之下,美国的高铁则较为落后,在过去二十年间,仅有一条类似高铁的线路连通华盛顿特区和波士顿。同时,作者表示,指出中国发展的积极方面并不意味着“自由”可以居于这些要素之下,但是他认为这个国家不仅致力于威权下的绝对控制权,“也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国家建设”。
作者还谈及中国知识阶层与外界的连通性会让科技发展。以人工智能ChatGPT为例,许多中国公众使用这一软件来提升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与世界进行“竞争、联结与合作”,“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坦了”。此外,“中国在面部识别技术和健康记录这两个人工智能领域更加领先”,这一技术的超越要归功于政府构建庞大数据集的能力和隐私方面几乎不存在的限制。但是,中国社会仍存在许多“禁区”,这将会给人工智能系统的学习算法和回答效率带来挑战。
在网络领域,作者指出美中两国精英阶层的讨论热点集中于美中权力关系的转变。比如,在社交媒体上,许多中国人热衷于评论3月23日国会山针对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的质询。作者引述了中国政治网红胡锡进对此事的评价。在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之一——新浪微博上,胡锡进拥有千万粉丝。他表示,在中国公众眼中,国会山听证会是对中国极为严重的冒犯,在中国网络上引发大量网友的嘲讽和批评。胡锡进称美国在过去一百年间都坐拥世界第一的位置,其不应看到中国崛起和成为世界第一的潜力便加以打压和遏制。胡锡进还称,“在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我们从未想过中美关系会变得如此糟糕”。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美中关系的回温已不抱指望,唯一期盼就是不要再继续恶化至不可挽回的境地——比如两国之间爆发战争。
作者表示通过此次中国之旅,他揭开了许多美国、中国及台湾地区商界、政治分析专家和官员困扰已久的问题,即“美国和中国到底在争什么?”。美中关系恶化的原因非常复杂,关系转变也并非一日之寒,与其将其简单归咎于“专制与民主的对抗”,不如说其归根结底是“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竞争”。美中两国都在“以最有利于自身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方式塑造21世纪的规则”,两国棋逢对手、互不相让。同时,两国的贸易投资联系紧密,这使得这一竞争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比如,“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设备是在中国组装的iPhone”、“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地”,但这些密不可分的、在科技、教育及各个领域的持续合作并没能阻止美国击落来自中国的“情报气球”。
作者还说,科技发展——如微芯片和软件、云上及高速互联网、自动驾驶汽车,以及其他数字化和互联化的产品和服务——正在导致美中两国的信任变得愈发脆弱,因为科技赋予这些事物“民用工具和武器的双重用途”。在TikTok这一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使用上,美国军方担心其高沉迷算法“被中国情报部门用于积累美国年轻人的数据,扰乱思想,传播虚假或胁迫性信息”,特别是据来自TikTok公司的数据,多达1.5亿美国人下载了这款应用。作者认为,美国对中国以往的信任和合作、对威权主义的忽视都是建立在“中国向其出售的‘浅层商品’”之上,一旦中国的“深层商品”得到开发和传播,美国政府便很难做到坐视不理。“信任”无论在两国交往抑或企业发展上都至关重要。以台积电和中芯国际为例,其“承诺对客户信息采取绝对保密,绝不与客户分享其他客户的设计;台积电也不会自行设计竞品芯片”。在这一企业文化下,台积电业务发展高级副总裁张晓强表示,客户与台积电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台积电不断取得进步,“客户给台积电的投资逐渐增加,合作也更加密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出于匮乏的信任,没有国际芯片设计公司愿意“把最先进的设计交给中芯国际,导致其至少落后台积电十年”。因此,“美中关系的恶化不止于在台湾问题上日益尖锐的分歧”,而是当数字化和电气化时代来临和“信任及信任缺失在国际事务和商业中占据更大权重”时,“中国让自己成为了一个不太受到信赖的伙伴”。
对中国信任的丧失来自于过去十年间发生的许多事。比如,中国现任最高领导人的国家治理方式、中国向世界的开放程度、领导层的集体决策方式,及国家内部危及国运的严重腐败。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各部门不再分权理事,而是屈服于最高领导层的权威。因此,尽管有着“集中力量好办事”的好处,但这一改变依旧令民营企业逐渐丧失活力,并因试图增加中国的影响力并改变国际规则的领导人偏好而引发美国和世界警觉。此外,在民族、人权、宗教等领域,中国政府愈发收紧的政策和管理方式也惹人非议。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这一正在向它出售和购买各种双重用途数字设备、应用的崛起大国是专制的”。此外,由于美国国内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矛盾激化,许多国会议员“将美国中产阶级的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转移视线,“在将一切问题推给中国的狂热情绪中,国会议员开始肆无忌惮地支持台湾独立”。而对美国对台湾事务的态度,则触碰了中国的红线,以致双方互不相让,这一事态从去年巴厘岛峰会上中国领导人对拜登总统的表态“玩火必自焚”上可窥一二。在这一“拉锯战”中,中国激烈的反应“吓跑了全世界和本土的创新者”。尽管“中国高级官员不厌其烦地向外国领导人和到访的西方企业高管表示中国是‘开放的’,中国渴望外资”,但这些努力杯水车薪。同时,几位中国科技巨头在公众视野中的突然消失也令中国和外国创业界面惶然无措。
作者最后表示,美中之间“相互竞争是必然,相互合作是必然,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也是必然”,“否则,两国都将在21世纪面临极其糟糕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崩溃并不意味着美国经济的腾飞,因其市场规模决定了其必然的全球影响力。不过,若想缓和美中关系,中国需要认识到“信任”二字的重要性,因为“建立和维持信任是当前国家或企业所能拥有的最重要的竞争优势”,北京对信任的持续性忽视会令原本遇冷的美中关系雪上加霜;对美国来说,如果其无意发起与中国的武装冲突,那么“华盛顿有必要在其外交政策中澄清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