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峥:国家形象,文化冲突和大国博弈

作者:高峥  来源:海外看世界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视觉形象爆炸的时代。我们终日被视觉形象所包围所冲击: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电子信息,广告,宣传画,海报,年历片,生日卡,卡通读物,新闻照片和旅游照片,一哄而上,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外部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记忆世界。人们的世界观,包括对于生命,生活,环境,世界,他人,异族的了解和态度,都受到视觉形象的影响。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家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形象认定,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国对另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影响或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策行为进行的解读,判断和预测。同样常见的是,一个国家为了推行它对另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对另一个国家进行形象描绘,从而使得其对该国的外交政策合法化,通俗化,获得大多数公众的支持,同时也更具有操作性。当一个国家进行重大的外交决策或面临紧迫的外交问题时 (例如中美贸易摩擦),用视觉形象来进行宣传和动员,更是屡见不鲜。

形象解读

在描述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中,有两个卡通图片,值得注意。

图一: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发展历史

""

图片来源:World Bank

图中蓝色的曲线表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逐年迅速增长,按照美国商业部的数字,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已经达到了4.7万亿美元。虽然中美双方对于贸易逆差的数字有异议,对于逆差的结构和产生原因认识有分歧,但是,该图所表现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存在的事实和趋势是不容否定的。美国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扭转或改变这一趋势,即成为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的两党共识,也得到了大多数美国公众的支持。此外,图一还提供了另一条红色曲线。它表明,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扩大的同时(即从1987 年到2017年),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了26倍。众所周知,在视觉文化的产品中,画面上同时出现的两个形象,不仅表达各自的故事,而且还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一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长和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增长两条曲线放在一起,暗指了两者的平行因果关系。其意图是使一般的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敌意,认为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形成是由于中国国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造成的。或者说,中国人的好日子,使美国付出了代价,美国遭受了损失。这张图,完全颠覆了在过去四十年的中美经贸易发展中,中美两国互利双赢的事实,树立了一个敌对的中国形象。

图二:美中贸易战
""

在图二这张“美中贸易战”图中,中美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破坏了中美贸易的桥梁。双方进出口的货物,诸如中国轮胎和美国鸡,统统都被扔到了山谷。在这个图中,代表美国的是汤姆大叔的形象:严肃,威严,正义。人们记忆犹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汤姆大叔的形象广泛出现在美国街头海报和大众媒体,极大地动员了美国人民参军参战。但是在这张图中,代表中国形象的却是留着长辫子,长指甲,山羊胡子的清代巫医傅满洲。我们知道,在20世纪上下将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和少儿连环画中频频出现这个诡诈,恶毒,肮脏的傅满洲。 他曾经是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代表,是西方人蔑视仇恨和恐惧的“黄祸”化身! “美中贸易战”这张图,用臭名昭著的傅满洲的形象来代表今日的中国人,不是依然用种族主义手法来歪曲丑化中华民族吗?不是把今日的中美贸易战,描绘成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吗?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今天会有这种种族主义的话语出现?

值得深思的,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的新任主任斯金娜的发言,恰恰支持了这种话语。斯金纳认为对华竞争是“文明的冲突 ”。 她认为,即便苏美之间存在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也只是白人之间的兄弟之争。而对华竞争是种族之争。用她的语言说,“这将是美国首次面对‘非高加索人’超级强国竞争者。” 很明显,对川普政府的某些决策者来说,种族主义思维要比冷战思维更加根深蒂固。在中美建交40年以来,中美之间从来没有任何意识形态争霸,经济制裁,或武装对峙的冷战局面出现,种族主义只能是树立假想敌的理由。

历史遗产

自19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个平行而又相互纠缠的过程。其一,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科学技术传到全世界。其二,西方列强将殖民主义的制度强加在非西方国家的头上。本人以往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中国,还是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非洲,当地人民都能利用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为己所用,发展自己的国家。而在西方资本看来,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的科学和技术而不接受西方的文化,就会变得更加危险。因此他们认为,仅“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不能保证西方的经济利益,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殖民主义征服和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殖民主义政策也是西方对非西方国家科技进步的反应。从种族主义的观点看,美苏的冷战,高加索兄弟之间的竞争,尚可应付;而不能容忍的是,曾经被奴役,被轻视的“非白人”国家的崛起。而美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国。抱有白人至上的思想的人,只能接受一个落后的中国,接受一个顺应美国思想文化和领导而发展的中国。但是不能接受一个曾被轻视的发展中国家,引进和发展西方的先进科学和技术,创造出自己的中国模式,快速发展起来。坚持这种不平等的态度看待中国,就不可避免地跌入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巢穴中去。

在人类的历史中,没有一个文明是完全孤立发展起来的,每个文明都受曾受到过其他文明的影响和促进。为什么“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伊人虽于万里之外,亦能施惠于我。中国的某些国粹,源自于丝绸之路连接的异邦;而其他国家的某些传统瑰宝,却又来自中国。在欧洲历史上有过10次残酷的十字军远征,留下一段段痛史。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宗教战争,也没有因为文化不同而爆发的大规模暴力冲突。文明的本质不是对立和冲突,而是竞相绽放,相映生辉。中华文明最为昌盛的唐朝,就是万方来仪,中国最为开放的时期。中华文明史的发展,留下了许多文明和平相处相互促进的佳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互相影响。但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影响,远远大于中国对美国的文化影响。这是中美建交40年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遗产。以这种历史轨迹发展下去,对美国的国际地位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某些美国人完全误判了形势,他们认为中国对美国任何一点影响,都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加以排斥。这就将首先打破目前中美文化交流的平衡点,继而引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反弹,自毁美国对中国的影响的途径,损害美国在中国的国家形象。

文化冲突

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有所不同。作为具体的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在国与国,国人与国人的相互接触和沟通中,不同的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摩擦和冲突,完全否认文化冲突可能发生的观点,是幼稚和不现实的。在中美关系更为接近的年代,美国克林顿总统提出“engagement”的建议。中文译为“接触”,其实正确的译法应该是“齿合”。

我们从图三可以清楚看出,接触是一个错译,观看美国的这个简单漫画,The US-China Engagement,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齿合这个政策的基本含义。接触,意味着双方联络,协商,以及或多或少的合作;齿合,意味着双方一起的联动。接触可以是在表浅的层面上;齿合,则是深入的链接运动。如果中美两个齿轮朝着一个方向转动,那么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 两个齿轮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但现实的情况不尽完美,如果中美两个齿轮没有朝着一个方向转动,那么摩擦和冲突就会变得更加剧烈和具有破坏性。更重要的是,当两个齿轮的联动时,究竟哪一个齿轮是主动轮?哪一个齿轮是被动轮?在克林顿的设想中,当然是美国是主动轮,它带动中国转。要想减少或避免摩擦,中国需要亦步亦趋,跟随美国。因此,尽管engagement的政策对中美关系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它也暗含了霸权主义的思想。事实是,中国不可能事事唯美国马首是瞻,它的任何一个独立自主的行为,都会使齿合成为空话。因此,克林顿一方面提议建成engagement (后来补充为constructive engagement)的中美关系;另一方面,又在中国领导人访美时,当众批评”中国逆历史潮流而动“。其实,他的观点非常明确:engagement的成功要素是美国的领导地位和支配权,以及中国的跟随和服从。中文把engagement译为轻飘飘的”接触“,就掩盖了engagement的核心含义。一个中文误译,导致了中国的政策误判,对中美之间可能产生的重大摩擦,准备不足。

图三:The US-China Engagement
""

重复地说,具体的文化冲突不同于全面的文明对抗。我们应该看到,无论中美能否结成齿合的关系,在中美之间同时存在合作和博弈的现实可能,摩擦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局部的摩擦和冲突,包括在贸易问题上,双方采取制裁和反制的手段,形势也依然可控。中美两国最大的危险和挑战,来自盲目排外和种族主义挑起的文化冲突。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话语,比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的说教,更加直接也更有影响力。这种话语会使歪曲的国家形象公式化,公众的反应情绪化,国家的对立扩大化,长期化,和常态化。而被歪曲的国家形象一旦公式化,要想改变它,只能等待一个远在历史学家想象之外的历史机遇。在大国博弈的舞台上,国家形象至关重要。而国家形象的建立,不仅有赖于一个国家本身的政策行为,而且也取决于该国与外部世界对话和谈判产生的结果。中美两国朝野坚持对话和谈判,是树立彼此良好的国家形象,化解局部冲突的唯一正确途径。

来源时间:2021/10/25   发布时间:2019/10/30

旧文章ID:26312

作者

相关内容

1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