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追忆——50年前,那次秘密访华永生难忘

作者:刘品然 檀易晓  来源:参考消息网

编者按: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由巴基斯坦秘密转道,前往北京和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会谈,就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等问题交换意见,开启了1972年尼克松对中国“破冰之旅”的序曲。在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到来之际,本报推出专题报道,通过参访此次事件亲历者与权威专家,以及整理《参考消息》当年相关报道素材,再次重温中美关系史上这一经典时刻。

亲历者说

“当飞机飞越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时,正值黎明破晓,曙光渐现雪峰,我们正执行如此秘密且令人激动的任务,这让我永生难忘。”美国前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近日在与记者分享他1971年7月陪同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经历时说。

现年83岁的洛德是中美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曾是基辛格的特别助理,于1985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并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出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50年前的今天,洛德正在巴基斯坦为这次秘密任务做最后准备。按照“剧本”,基辛格当年7月8日在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的晚宴上“告病”,9日起“不得不”在当地休养,而基辛格一行真正计划是秘密前往北京。这次秘密访华促成了尼克松总统次年2月跨越大洋的破冰之旅,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深远影响了国际格局和冷战历史。

寻求对华接触绝非水到渠成

出于对美苏全球战略平衡和摆脱越战泥潭的考虑,尼克松1969年初就任总统后立即要求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并将打破两国关系僵局作为外交政策重点。同年,中苏关系因数次边境冲突降至冰点,中国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安全压力和外交孤立局面。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都开始寻求缓和双方长达20年的敌对关系以改善各自在全球和地区钟的处境。

除苏联和越战因素外,洛德指出,当时种族、反战等问题撕裂了美国社会,通过与中国接触,尼克松政府想展现内外交困的美国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这或许能提振民众的士气。

1949年后,两国因台湾问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长期敌对隔绝,了解甚少。尽管双方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不定期会谈,但这在洛德开来只是宣传各自主张。洛德说,美方能感受到中国对缓和关系的意愿,但对于中国领导层中哪些人支持尼克松访华并无把握。

挑战还来自于美国国内。洛德对此表示,相比于民主党总统,尼克松寻求对话接触相对容易,但也绝非水到渠成。当时的媒体、国会以及政府内部有众多反共者,不少人认为中国比苏联更极端,美国国内还有强大的台湾游说团体,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对华接触时所展现出的政治勇气和外交技巧不应被忽视。

巧用谐音暗示妻子目的地

从1969年下半年起,美国试图通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的各种渠道向中国发出试探。最终,两国选择了巴基斯坦的渠道,双方以巴基斯坦作为中间方进行了数次高度机密的书信往来。1971年4月底,基辛格从巴基斯坦驻美大使阿迦·希拉利手中收到中国政府欢迎美方代表访华的信件,他此后称这或许是二战后最重要的一次通信。双方随后确定基辛格于同年7月9日至11日访华。

基辛格与洛德临行前非常兴奋,尽管他们不确定此访是否会成功。洛德说,这种兴奋源于此次访华机密和戏剧性的安排,以及此行对美国外交和地缘政治将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于洛德个人来说,此行还意味着他将走进妻子的故乡。洛德的妻子包柏漪出生于上海,年幼时随父赴美定居,是一位美籍华人作家。

洛德告诉了记者一个小插曲,临行前,基辛格提醒他不要将秘密访华的计划告诉包柏漪,但洛德历来与妻子无话不谈,这让他陷入两难。在收拾行李时,洛德指出窗外说有一个“偷窥狂”(Peeping Tom),但他用Peking(北京的旧城)替代Peeping以暗示他将去北京,包柏漪立即明白了这个谐音的用意。

笑称创下“入境”新中国记录

基辛格一行7月1日启程,公开的行程包括南越、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和法国,9日他们将从巴基斯坦秘密飞往中国。访华计划将此行的美方官员分为三组:基辛格、洛德在内四人将前往北京;一部分官员知道秘密访华行程但不知具体细节,他们需要配合基辛格“告病休养”的剧情;余下官员对访华一无所知。洛德在行程中一项繁琐而重要的任务是要为这三组人员准备和更新各自的文件材料。

9日清晨,基辛格一行从伊斯兰堡乘坐巴基斯坦民航客机飞往中国,接下来就是洛德最为骄傲的时刻:他是首位“入境”新中国的美方官员。洛德说,他非常幸运,飞机即将进入中国领空时,与他邻座的官员恰好被基辛格叫到机舱后方讨论事项,他因此“最先进入”中国。

中美双方在此前的通信中已明确将在会晤中讨论包括台湾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尼克松未来的访华计划作出安排。

洛德说,在北京的约48小时内,周恩来与基辛格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此次秘密访问最重要的任务是双方协商形成公告,宣布尼克松即将访华。洛德说,对于公告内容,中国想要强调尼克松渴望访华,美国想强调尼克松应邀访华,双方在遣词造句上一度僵持不下,直到他们离开中国前数小时才敲定了满足双方各自需求的文本: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专家解读

“中美需明白彼此关切和底线”

7月15日,尼克松在电视讲话中宣布了基辛格与周恩来秘密会谈以及他本人将访问中国的消息,这立即轰动了世界并带来了局势的变化。同年10月,洛德和基辛格再次到访北京,其间两国起草了后来的《上海公报》;约4个月后,尼克松访华,那次破冰之旅被熟知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近7年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也经历了冷战末期的战略合作、90年代以来的合作与竞争。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一些美方高官甚至宣称由尼克松、基辛格开启的两国接触时代即将终结。

洛德对记者表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美两国都需要明白对方的基本需求、底线、重要国家利益以及难以让步的政策立场,并将这些问题与可以取得进展的领域以及双方的共同利益区别对待。就目前而言,双方可在气候变化、疫情和核不扩散领域通过合作来稳定紧张的关系。

专家解读

战略判断决定中美关系未来

本报记者近日就50 年前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一话题采访了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阿恩·韦斯塔(中文名文安立)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请他们解读这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消息》:中美两国哪一方先有缓和关系的打算?

牛军:美方主动但中方也有愿望。1969 年8 月中苏边境西段发生军事冲突后,尼克松政府内部就对华政策的判断出现革命性转变,即中国不是美国的首要威胁,中苏冲突扩大会改变亚洲的战略平衡,对美国不利,美方政策应倾向于中国。尼克松在其中更多考虑的是全球战略平衡,保持对苏联的优势。

中国当时认为中苏爆发大规模冲突并非迫在眉睫,但苏联比美国更敌视中国,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中美苏战略三角关系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并提升国际地位。中美领导人决定缓和关系体现出他们对全球战略形势判断的共识,双方都需要采取行动来改善各自在全球格局中的处境,而最好途径就是两国和解,这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巧合。两国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判断和外交技巧的运用都非常具有智慧。

文安立:起初或许美国更为主动,但两国接触需要共同的意愿才能实现。两国对安全的需求是其中一个因素,双方还都在寻找某种稳定的状态,以及国际体系中的某种秩序。中国领导人当时担心苏联会在某一时刻进攻中国,而美国认为与中国接近能帮助其在越战中找到解决方案,尼克松本人比基辛格更为相信这一点。双方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对改变未来局势的远见,对于中美关系缓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消息》:基辛格秘密访华对两国和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文安立:此次秘密访问引发了国际体系的深远变化,但这种变化是逐渐形成的,这也与后来中国国内政策的变化有关。邓小平在成为领导人后继承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并且借此为改革开放政策“增压”,这或许是中国领导人在70 年代初未能预见的发展方向。

中美缓和给苏联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最终后果是苏联在冷战中落败,单极格局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冷战的分界线。

牛军:中美和解不单是双边关系问题,对美国而言是冷战中重大战略收获,对苏联来说是惨重损失,它是改变冷战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为冷战最终和平落幕起到重要作用。中美和解使中国加入到当时的全球治理之中,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是巨大改变。

随着中美关系缓和,大批国家与中国建交,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隔绝状态,提升了国际地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有所松动。

《参考消息》:中美两国今天能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汲取什么经验?

文安立:双方需要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战略重点,避免战略误解。在大国关系中双方难免出现误解,但类似于目前中美两国对对方战略目标的误解现象并不应该发生。另外,相互尊重的意义在当下显得愈发重要,尼克松和基辛格所信奉的政治制度与毛泽东和周恩来完全不同,但即便如此,两国当时仍能展现出基本的相互尊重。此外,双边关系的渐进式改善也很重要。

牛军:中美目前同时具备合作和对抗的条件,有很多理由能让双方选择合作,也有同样多的理由能让双方选择对抗。这取决于两国的国内政治需求以及领导层的战略判断,包括对自身和对方当下国际地位和发展趋势的判断。领导层对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判断能左右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关系的机会随时存在。

来源时间:2021/7/11   发布时间:2021/7/8

旧文章ID:2546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