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竹:中美联谊会的前世和今生(“走进祖炳民教授”连载九)

作者:李岩竹  来源:中美印象

如果将祖炳民教授在美国近60年的人生岁月比喻成一首交响乐,那么他在中美联谊会担任于斌主教的秘书的时光就是一段极其精彩而有意义的前奏。

在上个世纪中叶,经历过那场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战争后,中国大陆与美国长达30余年没有任何来往。台湾和美国来往甚是密切。在整理祖教授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中美联谊会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台湾方面为了与美国高层保持“民间友好互动”而成立的一个游说组织。于斌主教任会长期间帮助众多国民党将领的子女申请到奖学金赴美留学,祖太太傅虹霖女士就是其中一员。中美联谊会自然也成了“留学生之家”。我和刘亚伟教授谈论到中美联谊会时说,根据我个人掌握的零碎信息,我认为中美联谊会在当时可以理解为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馆的编外单位,其地位和价值绝非是一般的社会团体和机构所能比拟的!刘教授表示如果能找到更多相关资料最好。

""

中美联谊会会址(刘大琪/摄影)

在大陆深圳上网无法查找到更多相关信息。于是,我将仅知道的该会在纽约的地址发给了深圳河对面的香港朋友Karl ,委托他帮忙用这个地址定位查找下相关信息。很快我就收到Karl的微信回复。他截图发来一张图片,说这是目前中美联谊会的所在地址。我一眼就认出这是我在资料中看到过的一张图片,也就是说目前中美联谊会还在。

我请Karl继续查找,果然查到该会在最近还有纳税记录,还有一位名叫于金山的董事和一个官方联系邮件地址。看到于金山董事的个人简介后,我惊喜地发现于金山董事其实是于斌主教的侄子。我当时想马上给找到的邮箱地址发邮件,但我又想,在美国的一些老华侨多亲港台,对大陆的了解很片面,不愿意和大陆多打交道,甚至还有一些是台湾的“绿营”支持者,非常敌视大陆的一切。为了保险起见,我和好友Karl商量,我先起草信件内容,然后由他转化为繁体字,再以协助我整理资料的名义将此邮件发送。因为我和上一辈台湾人一起居住生活时间很长,很熟悉他们讲话和写信的措辞,平日里也能讲一口软软的台湾腔国语。于是,我模仿上一辈台湾人的措辞写了这封信件,比如“得知您府上与祖教授同为东北地区”…简单的用“府上”二字代替我们常说的老家就是上一辈台湾人的常见表达。因为上一辈台湾人大抵都是“外省人”(随家里父辈1949年撤退到台湾或在台湾出生老家在大陆的人)这种措辞既显得尊重礼遇,也是“外省人”之间的一种默契。

邮件发送后的第三天,Karl将于先生用私人邮箱的回复信转发给我,信中说得知我在写祖教授的故事他感到很高兴,关于我需要的中美联谊会这方面的资料他会帮忙查找并发给我,希望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于是我将自己已发表在中美印象网站祖教授故事连载的链接发给了于先生。令我惊喜的是,于先生将我写的文章也转发给了台湾辅仁大学基金会的有关负责人,之后又收到了回信,信中介绍了早期中美联谊会的一些故事!看到回信,我十分欣慰。 我和Karl都感慨或许真的是祖教授在天之灵的指引,时隔这么些年,我们相隔万里却联系到了他的侄子。让我再一次觉得自己的执着是有意义的。

以下就是中美联谊会的一些情况。

中美联谊会位于河滨大道86号的五层会所,过去也称「Carroll Mansion」,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Clarence True在1897年设计,面积为8434平方英呎,包括19间客房,9间卧室,以及6间半浴室。因其所在地有大批复兴式连排屋(row house)建筑群,1984年入选「国家史迹名录」(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1985年被纽约市地标委员会(Landmarks Preservation Commission)列为「河滨大道-西80街-西81街历史区」(Riverside Drive-West 80th-81st Street Historic District),属于官方认可的必须保护的古迹代表。

""

1953年于斌总主教和好友、美国前众议院议长John W. McCormack合照。(于德兰提供,于德兰为于斌的侄女,于金山的妹妹)

美籍华裔史学工作者王庆余介绍,1953年11月举行的中美联谊会会所揭幕典礼,宾客盈门、盛况空前,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和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都发来贺电。中美联谊会不仅成为美东华人天主教界的枢纽和于斌枢机在美国的工作平台,会所也为华人留学生提供临时居住和社交场地,帮大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因此被视为留学生之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都是座上客。

""

70年代初 侄子于金山和于斌在中美联谊会

中美联谊会董事兼财政、也是于斌枢机的侄子于金山,对会所有着美好的回忆和深厚的情感。他说,“我刚到美国时就和另外两名留学生在那里住过一年,那里是我来美国后第一个落脚的地方。”他还说,那段时期美国和欧洲的华人留学生,“多多少少都和于斌枢机有过接触”,中美联谊会和于斌枢机也以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要么提供奖学金,要么予以其他鼓励和支持。

于金山说,居住在会所期间,经常可以看到于斌枢机黄昏时到对面的河滨公园散步,也曾看到香港船王董浩云(前香港特首董建华之父)、旅美华人船王赵锡成(前美国运输部长赵小兰之父)、圣约翰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亚洲研究学院院长薛光前、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文理学院亚洲研究系主任祖炳民等来见于斌枢机。

""

于斌枢机拜访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于德兰提供)

很多艺术界的人士也常在会所聚会,就连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小时候的第一次演出也是在中美联谊会举行的,那时的马友友才九岁、十岁的样子。还有很多当时留学生在那里相识、后喜结连理。难怪于金山写到,“所以说,中美联谊会的历史和美国华人留学生的历史密不可分。”

""

蒋宋美龄(左)接受出任辅大名誉董事长聘书。(于德兰提供)

而天主教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的计划,也是正是在祖炳民担任于斌主教秘书时提出的建议,此计划也是在中美联谊会的会所诞生的。根据于金山的回忆,当年于斌枢机为了筹措复校经费四处奔走,第一笔经费是来自罗马教宗的10万美元,那之后的很多经费则从美国筹来,于斌枢机天主教会的朋友、他帮过的留学生、工会、以及犹太朋友都伸出了援手。比如,波士顿的库兴主教(Richard Cardinal Cushing)就提供了1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上千万美元了」,辅大的行政楼内至今仍设以库兴主教命名的厅室,即是为了纪念和感谢他对辅大的资助。”

和陈之禄神父是忘年交的王庆余还说,他过去经常和陈之禄神父一起在中美联谊会的餐厅吃饭,陈之禄神父不止一次提及台北辅大就是在这里诞生的。1959年,全球第一位华人枢机田耕莘返回台湾,署理台北教区总主教。于斌枢机便和雷震远神父、毛振翔神父、陈之禄神父等中外人士,多次在中美联谊会的餐厅聚餐,商议辅大在台湾复校的事情,并为此在美国大力筹款。2004年,王庆余跟随汤一煌神父访问台北辅大,辅大校长李震蒙席带领参观学校,介绍辅大和中美堂的来历,更让王庆余深刻感受到“陈之禄神父说的关于中美联谊会是台北辅大摇篮的含意”。

""

上世纪50年代于斌总主教在中美联谊会向留学生致辞。(于德兰提供)

于斌枢机的侄女、于金山的妹妹于德兰表示,除了培优助学之外,于斌枢机还是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案》的重要推手之一,允许华人眷属来美团聚,是美国改善华人移民权益的重大一步。1953年,也是在于斌枢机的努力下,美国国会修正了难民法,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得以留在美国,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也因此受益,创下了在美华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历史。虽然获得诸多政要尊敬,“但于斌枢机却谦卑为怀,从不彰显自己的功业,浩瀚云海中,难得几人”。于德兰仍铭记着他的寄语:“只要你们勤奋读书,安分做人,不为世俗浪潮所冲激,怪戾思想所感染,朴实忠厚,孝亲爱国,永传家声,比任何礼物都珍贵,也都使我欣慰。”

""

于斌枢机和侄子于金山、姪女于德兰上世纪70年代初摄于中美联谊会。(于德兰提供)

于斌枢机当年在美国开展的工作和活动,都是以这栋大楼为平台和中心进行的,虽然大楼本身有其历史价值,可时过境迁,整体功能已经改变,尽管从感情上难分难舍,但董事会还是决定必须出售。于金山表示,中美联谊会如今已完全变成了一个专门提供奖学金的机构,其他的功能则是通过资助别的机构团体来实现,“比如在照顾和服务华人留学生方面,我们就会拨款给中国留学生服务中心,再由该中心帮留学生们应对新的环境,在生活、学业、事业等各方面取得成功。”

中美联谊会会所作为受重点保护的历史建筑之一,从管理到维护都极具挑战,这种古典式建筑本来就很少,连每个门的把手都很特别,一砖一瓦也乱碰不得,所以大约十年前,中美联谊会的董事会成员就萌生了将其出售的想法,把楼卖掉,换小一点的办公室来管理奖学金就好。

不过,这个想法直到两年前才付诸实践。2019年刚一挂牌上市,就吸引了不少巨富的目光。后来虽然顺利锁定买家,但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影响了进度,目前尚未过户,州检察长已经同意了这笔地产交易,一切都合乎法律上对非营利机构售楼的相关要求,希望疫情后能尽快交接。

""

于斌枢机写给侄子于金山和姪女于德兰的手迹。(记者刘大琪翻摄自夏丽莲、于德兰合编的《典型常在》于斌枢机主教辞世20周年纪念文集)


因中美联谊会始终以帮助华人学生在美留学为宗旨,每年都为优秀个人和团体颁发于斌枢机年度奖学金,此次售楼所得除了提供辅仁大学基金会200万美元的永续基金之外,也足以在未来继续发放年度奖学金。中美联谊会行政主任李磐石表示,最初的资助是针对个别的学生,“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只要是华人,我们都愿意帮忙”,后来则转为资助学校等机构,而非个人,目的是抛砖引玉、把可以获得资助的学生数量和奖学金金额最大化。

举例来说,如果有学生需要奖学金,找到我们之后,我们就会与其所就读的学校联络沟通,争取我们出一部分、学校也出一部分。每人5000美元的奖学金,如果我们负担一半,学校也能负担一半,那么我们就能多资助一名学生,对学校也是一种鼓励和激发,大家携起手来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

李磐石说,近年来中美联谊会和很多学校都构建了这样的良性合作关系,这也是把资助对象从个人转为团体的主要原因。联谊会现在每年基本上都能提供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奖学金,“这算是比较大的数字了”,不少中文学校、以及有华生的外族裔学校都是资助对象,受益的华生也遍布全美,“日后我们的预算还会逐年增加,源源不断助力华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去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给社区上下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华社,更面临着方方面面难以言说的困难和挑战。几个非营利机构不惧染疫风险,疫情期间坚持在一线,为社区提供至关重要的心理辅导和派送餐食等服务,让中美联谊会深受感动,决定打破往年仅提供奖学金的惯例,首次捐款给教育领域之外的团体,感谢他们的努力和付出。


【本文的部分信息与图片来自刘大琪发表于世界新闻网的《中美聯誼會售會所 捐款繼承于斌遺志育才》,特此鸣谢中美联谊会董事财务于金山先生和辅仁大学基金会Susan女士提供分享,以及我的香港好友Karl Wan先生对此篇文章所提供的帮助。】

来源时间:2021/4/17   发布时间:2021/4/17

旧文章ID:24802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