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竹: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走进祖炳民教授”连载六)
作者:李岩竹 来源:中美印象
祖炳⺠之前的打算是从乔治城大学毕业后就返回中国工作,而当毕业时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国⺠政府的彻底溃败。毕竟,在离开故土之前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有为共产党做过事情,他与共产党没有任何渊源,而国⺠党败逃台湾,他也看不出蒋介石在那个莞尔小岛上会有什么前途。继续深造是他最好的选择。他决定把在美国这三年里对世界格局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他要攻读博士学位。
大约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在河北省平山县⻄柏坡筹划开国大典的时候,祖炳⺠决定,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他仍需在天主教会系统里选择大学,因为教会系统将会提供给他相当不错的奖学金。
(福坦莫大学50年代校园鸟瞰)
祖炳民顺利进入了位于纽约上城的福德汉姆大学( Fordham University)政治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他博士论文的题目是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他相信,由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华人⺠共和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一个重要支点,苏联和美国是另外两个支点,世界将由这三极组成。
祖炳⺠在美国大学里学会了系统、严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在福德汉姆大学的博士导师是 Constantine Rackauskas。他应该是来自立陶宛的移民,著述包括“西方文明的边疆:中东欧的历史”(Borderlan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和“耶路撒冷的国际化”(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erusalem)。他1956年休学术假还上了《美国政治学》杂志(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新闻”部分,可见他在美国政治学界还有一定的地位。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国军退败台湾,斯大林和共产党日渐走近。 1945年和1950年不过短短5年时间,斯大林先后分别和蒋介石、毛泽东签订了中苏友好条约。这是祖炳⺠研究中美苏三⻆关系的切入点。他当时的基本观点是:整个世界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上的主要强国之间在相互交往时能否保持务实的友好关系。在祖炳⺠看来,中国是资源及人口大国,也是远东的一个政治平衡力量。而横跨亚欧大陆的苏联正在以多种方式输出共产主义革命。祖炳名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把历史的真相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写此章节前,我和刘亚伟教授沟通交流后请他联系现执教于福坦莫大学的洪朝辉教授帮忙找出了祖教授当年的毕业博士论文。该论文的题目为《中苏关系:
1945-1952》(Sino-Soviet
Relations, 1945-1952)。当我在电子信箱里看到刘教授发来的长达500多页的博士论文,我一阵激动!这是一份尘封了近68年之久的珍贵学术资料。我相信在我被委任整理祖教授资料之前没有人特意联系相关教授查找出祖教授当年的博士论文。我的好友若愔是北大政治学专业毕业,硕士就读于耶鲁大学,研究方向就是俄罗斯,并且也在俄罗斯学习过。我也在第一时间将祖教授的这份博士论文转发给了她,因为我想她比我更能看懂该论文。她收到后表示很开心。
(祖炳民的毕业照)
1953年的夏天,祖炳民将厚厚的博士论文提交给论文委员会的时候,他的导师强烈要求他删去论文中批评美国政府的部分内容,这部分长达二百多页,祖炳民为此和导师有过争执,但出于作为学生尊师的原则,也迫于作为留学生必须得到博士学位的现实,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此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疑问:在最崇尚自由的美国的学术盛典中也存在着不能碰的禁区?之后每当个朋友聊起此事,他都会苦笑摇着头说那时实在没办法。
迈出福德汉姆大学,祖炳民获得了伴随他一生的头衔:祖博士。
在刘教授的建议下,我将祖教授的论文摘要(abstract)翻译成中文。特此鸣谢美国福坦莫大学洪朝辉教授帮忙查找出祖教授的博士论文和我在香港的好友、Open
Library HK创办人Karl
Wan好友协助我翻译了论文的摘要部分。
(祖炳民博士论文封面)
祖炳民博士论文《中苏关系:1945-1952》摘要
本论文考察了在1945-1952年间,苏联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目的是分析在此期间事件的实际走向,并从中揭露苏联对中外交政策的主要趋势,再将其与沙皇俄国期间的最初的对华政策的背景进行对比,作为分析当前中苏关系和探讨未来可能的发展的基础。
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苏联的对华政策跟沙俄没有根本差异,但目标有所扩展,目的有所增加,并发展出新的方法。(2)虽然苏联官方以“和平”和“安全”描述其政策,但实际目的是循序扩张和世界革命。(3)除了就目前所知,苏联视中国的共产政权为其阵营中的一员,在意识形态上有义务接受其政策外,苏联在实现其目标时不会对国民党政权和共产党政权有所区分。(4)共产中国不甘于仅充当苏联“卫星国”的角色,其地位在介乎“棋子”和“伙伴”之间。苏联通过意识形态表述、条约义务、财政支持、顾问、技术人员和专家影响牢牢操控中国的外交政策、军事活动和党员。(5)除非当前两国有不可预见的事态发生,中苏关系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也不会出现“亚洲铁托”。(6)如果中苏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中国会成为苏联赤化亚洲的跳板。
这些政策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567-1850)俄国与清朝建立商业联系;第二阶段(1850-1905)的扩张,包括兴建远东铁路、租借阿瑟港(即旅顺)和大连,以及占领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沿岸大片土地;第三阶段(1905-1917),俄国与日本合作共同剥削中国的领土主权。
布尔什维克革命让其外交政策进入一个新阶段。布尔什维克政权不但没有局限于帝俄时代的目标,还意图将亚洲国家苏维埃化,把中国作为消除西方影响力的基地。这一政策部分由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1920年的第一届远东国家大会制定。此后,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成立。
当日本在1931年入侵满洲时,苏联暂时放弃了在该地区的利益。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使其进一步放松对中国的控制。但在1945年,当胜局已定之后,苏联的注意力再次转向中国。在此之后,苏联便基于以下目标发展苏中关系和采取行动:
1、 恢复1905年前俄国在满洲地区的经济和领土利益帮助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
2、 将外蒙古、新疆和满洲置于苏联直接控制之下。
3、 根据制定的计划运用中国的人力和自然资源。
4、 将中国作为将整个亚洲苏维埃化和消除西方影响力的基地。
5、 在可能爆发的全面战争中,将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基地。
苏联最终在1945年2月11日通过雅尔塔密约实现这些目标。斯大林元帅已经就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和恢复1905年前俄国在中国的利益取得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书面同意。包括将商港大连置于国际管理之下;租借旅顺;联合经营中国远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以及保障苏联在该区域的特殊利益。
中国没有获邀出席雅尔塔会议,亦未被告知密约内容——直到密约达成四个月之后。中国在1945年6月从美国得知密约的存在。据说之后,中国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前往莫斯科,寻求达成条约。宋子文被派往苏联,并于1945年8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联盟条约》及其他协定和交换照会。通过这些条约和协定,中国确定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对苏联作出的妥协。因此,苏联落实了其首个战后中国政策。
外蒙古在1945年10月20日通过公投获得独立,中国在1946年1月5日对此予以承认。1946年2月,中蒙两国签署条约,建立外交关系。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于当年2月27日建立了紧密的同盟关系。结果是,苏联将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成为卫星国。
在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之后,调动红军进入满洲,并在两个星期内占领整个地区。它无视《中苏友好联盟条约》的协定,不允许国民党军队在大连登陆与接管满洲,并有系统地剥夺满洲地区的工业,损失据估计达到十亿美元。
于此同时,红军将缴获的日本武器转交中国共产党,并允许他们在满洲地区建立地方政权。此一事实对共产党占领中国全境,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共产政权有很大帮助。苏联随后在10月2日承认了共产政权,并在10月3日与国民党中国断交。此后,苏联完成了她对中国的第二个目标。
在共产政权成立后,毛泽东随即访问莫斯科。1950年2月14日,在苏联首都逗留了2个月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二项协定。
缔约双方同意在所有重要的经济、文化问题和外交事务上互相征询意见。双方同意防范日本及其盟国任何形式的侵略。双方通过一项单独的协定,规定长春铁路和旅顺将于1952年底前归还中国。铁路最终在1952年12月31日归还,但依然驻有俄国专家,并为苏联的目的服务。另一项协议向北京政府提供3亿美元的贷款。
条约参照了1945年国民党政权与苏联所签订条约的内容,但加强了中国与苏联的联系。
据广为流传的消息,毛泽东和斯大林元帅签订了一项密约,其中包括允许苏联红军在中国境内驻扎;邀请苏联专家前往中国;向苏联授予开采中国矿物资源的特权。
1950年3月29日,莫斯科电台和新华社同时报道中苏两国共同成立了两家新公司,共同开发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属资源。这些公司在1950年9月15日开始运营。苏联顾问、专家、技术人员、军队指挥官前往新疆担任管理职位。发电厂开始建立,石油资源被开采。据报一座大型原子城市在新疆建立,并建起两座核原料生产工厂,而且该省在1952年9月纳入苏联军队中亚地区总司令的管控下。由此,苏联实现了将新疆置于直接影响之下的目标。
目前的调查发现,苏联用四种方式控制广泛的中国地区:“直接控制”,如外蒙古的案例;“伪装控制”,如满洲地区的案例;“非直接控制”,如内蒙古的案例;“军事控制”,如新疆的案例。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与向苏联派遣劳工是苏联战后对中第四项政策目的的组成部分——即开发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利用中国劳动力。1952年3月,约100万中国士兵在朝鲜战场阵亡,200万中国劳工被派往苏联指定地方。
苏联的第五项对华目标是将中国作为将整个亚洲苏维埃化和消除西方影响力的基地。根据两项被广泛报道的密约,苏联承认中国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并鼓励中国在整个区域开展扩张。1952年,一个由中共领导的亚洲共产国际在北京成立。
第六项政策是在可能爆发的全面战争中,将中国作为亚洲的主要基地。根据1950年10月1日就朝鲜战争签订的密约,中国同意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全面战争中加入苏联一方。中国的保证在1951年8月11日的七国协约中得到重申。根据1952年6月的“保加利亚计划”,双方同意将中国划分成三个军事区域。这表明苏联就亚洲地区全面战争的重大计划是存在的。
上文所述的苏联目标指引着其自1945年以来与中国的关系。这是在和平与安全政策伪装之下的侵略。
就方法而言,苏联通过与中国结盟和运用意识形态纽带的方法,实现政治扩张。
苏联的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步骤实现了经济扩张。一开始,苏联向中国提供信贷,用于发展自然资源。然后,两国达成共同拥有或共同开发自然资源的条约。最后,苏联将中国的经济整合至自己的经济体系之下,这一步已经在满洲和新疆实行了。
苏联通过鼓励非中国人口在边境省份定居的方式,使该地区自治,进而独立,最终成为苏联的卫星国或加盟共和国,以此方式拓展领土。
为了实现在中国的军事目标,苏联以盟友的姿态出现。打着“共同防御”的幌子,在中国境内驻军,并使用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港口和地区。她将中国置于保护伞下,使得亚洲的任何战争不会再在苏联本土发生。有证据表明苏联视中国广泛的领土为缓冲区,而视中国为军事上的保护国。
本研究的发现为讨论未来苏联对中国的政策提供了基础。过去主导苏联外交政策的特定的历史和地理因素将持续发挥影响,延续过去两国政治关系的轨迹。这些因素包括四千英里长的共同边界、中国用于建立巨大共产敌国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及俄罗斯对不冻港的传统追求。只要这些因素依然存在,苏联的政策将很可能继续:(1)维持和扩展现有利益;(2)将中国的经济苏维埃化;(3)将更多中国边界领土纳入苏联直接影响下;(4)强化中国作为苏维埃化整个亚洲的基地;(5)将中国作为未来全面战争的主要盟友加以使用。
除非苏联政权发生变更,这些政策在未来中苏关系的发展道路上将不会改变。中国方面看来不太可能发生改变。只要四十万苏联士兵驻扎在中国领土,七万俄罗斯顾问和技术人员还在中国,中国的经济依然仰赖于苏联,毛泽东就不会成为“亚洲铁托”。只要毛泽东在世,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发生分裂,共产政权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发生崩溃。自生的内乱不会发生,在外界影响下发生内乱的可能页不大。中国的共产政权会继续与苏联紧密合作,征服和吸收东南亚。
自由世界的政治家只有改正他们过去的错误,建立可以引导未来外交关系的新原则和范式,才能控制这些扩张。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历史方可翻开新的一页,人类方能获得恒久的和平。
来源时间:2021/3/16 发布时间:2021/3/16
旧文章ID:24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