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黑人“不努力”是个伪命题
作者:冉冉 来源:中美印象
最近因为BLM运动,我的朋友圈再次撕裂。黑人弗洛依德死了,白人警察的暴力执法让他无法呼吸。全美各地爆发了以“Black Lives Matter”为核心号召的示威游行,谴责警察对黑人的暴力执法,呼吁改变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系统性歧视。游行中也伴随着另一种形式的暴力:“打砸抢”。面对究竟哪种形式的暴力更应该受到谴责这一问题,华人社区再次撕裂。不同的是,这次不涉及疫情日记这些关键词,也不存在删帖的问题。各方纷纷放飞自我,提前实现了种族问题上的“言论”自由。我听到最多的一个声音就是黑人自己不努力,被歧视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想再怼了,心累!但还是忍不住分享一个我自己十年前的故事。
2009年我从德国搬到洛杉矶。除了USC给博后发钱颇为慷慨,我对美国的一切都很失望。最失望的莫过于我经常觉得自己好像没出国。我所谓的没出国其实就是那种周围见不到什么白人的感觉。插一句:现在很多高校把广招白人faculty当作国际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在这方面我与领导可能是心有戚戚焉的。。。
那时的我应该是比较racist。我觉得周围都是白人、哥特式建筑、广场上飘着奶酪和黄油的味道,摆地摊儿的都是音乐家、艺术家,那才是出国。但是USC作为全美最危险校园(之一?)的名声并非虚的,校园周围都是衰败的非白人社区。我住在92年种族骚乱中被血洗的韩国城附近,每天往返学校的大公共上充满了黑人和劳模,我和朋友抱怨道那是一种流浪汉加上非法移民的味道。
我在校园里看到的是大量的亚裔。办公室里除了大老板是白人,秘书、学术助手都是亚裔和黑人。学院走廊飘着空气清新剂和香水的化学味道。于是,我特别怀念我德国导师的白人大妈秘书在办公室营造出来的那种咖啡加上面包的香气。就连seminar,也是只有一个白人同学。我很有心机的发挥文化自信,组织饺子趴、火锅趴,努力将他变成了我的好友,以证明我还生活在国外。
一次讨论课上,我按照我心中的标准答案,畅所欲言,说了一些黑人很懒,不努力学习什么的言论。这非但没能讨好我的白人老板,却反而引来一顿批判。他说,“历史上,黑人来美国只能当奴隶,奴隶为什么要努力?他们努力的越多,被剥削的就越多!” 这句话一下子让我和我之前的知识体系衔接上了,这不是我所熟悉的无产阶级革命话语吗?贫下中农为地主老财卖命那是革命觉悟低的表现啊!!
此后,我慢慢学习了一些美国黑人被压迫的历史,但也都是皮毛。这不是我的研究领域,而且我自认为黑人的日常遭遇离我的生活很远。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身上没有种族主义的观点和行为。我曾经为自己不“努力”为女儿安排和白人小朋友的playdate而焦虑不安,甚至担心娃在种族社会化(racial socialization)的问题上输在起跑线上。 我不会尝试给自己选一位黑人医生,我送娃去白人为主的幼儿园。至于如果女儿长大之后和我说她要和黑人结婚,我更不敢保证可以欣然接受。
大家都说只有真正的共情才能体会到黑人受到的系统性压迫。亚裔自己特别努力,所以难以与“不努力”的黑人共情。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定义“努力”二字。娃在美国爬藤,好好学习数学算不算努力?但人家说你数学好不算努力,体育好才算努力。我们推娃滑冰、击剑,人家说参加团体项目才能体现体育精神。 我们的父辈,如果家里出身不好,他们再努力学习,也永远进不了大学。只有等到文革结束,恢复高考这样的制度变革,他们的努力才得到了认可。很明显,没有凭空想象的“努力”。黑人反抗奴隶主,不努力工作(懒?),四处逃亡(游手好闲?),居无定所(不重视家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就是最大的“努力”,否则就是永远被奴役的命!
没错,在美国做亚裔也很难。但亚裔的难更多的体现在阶层上升中的天花板问题,而非日常生活中的暴力和生命威胁。因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对亚裔的Stereotype而带来的困扰比比皆是。如果你学习好,人家会说因为是你亚裔啊,天生学习好。如果你学习不好,人家会说,有没有搞错,你是亚裔,你应该天生很聪明啊!如果你运动好,人家就会像对林书豪一样说,你不该出现在篮球场上,快回中国吧,打乒乓球,弹钢琴才是你的特长。如果你运动不好,人家会说,他就是亚裔的“书呆子气质”( nerd masculinity)。 如果你不会中文,人家会觉得你的脸和你的英语不搭,你是中国来的。怎么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如果你完好保存了母国文化,午饭带了正宗的三鲜馅饺子,人家就会嘲笑你盒饭的“funny” 味道,导致你饿肚子回家,下次让老妈给你按照“Panda Express” 的菜谱带饭。这些因“刷脸”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本可以发展成为不同少数族裔联合反对“白人至上”的共情基础。但遗憾的是,亚裔社区在种族平权的问题上再次撕裂。
有人认为亚裔自己已经很难了,我们都是通过自我努力来克服的,没有怨天怨地。支持BLM就是纵容黑人的不努力,帮助他们争取特权。很多亚裔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身份想象成为是努力的“模范少数族裔”,不屑与“不努力”的“他们”形成联盟共同发声。甚至将不努力的“他们”塑造成努力的“我们”的敌人和竞争者。比如,有人认为黑人的权利已经很大了,他们进藤校比亚裔容易,为何还不知感恩? 先放下藤校亚裔20%,非裔1-2%;总人口亚裔8%,非裔12%这个事实不谈,黑人家长担心的是娃在家门口玩,都有可能被以trespassing罪名逮捕。而华人家长担心的是娃爬藤失败。我们怎么能在这方面和人家比惨?BLM运动努力争取的是黑人孩子的生命权不再被随意践踏。“哈佛招生歧视案”中,华人家长努力争取的是上藤校的权利。难道生命不该优先于爬藤吗?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大多数留学生再努力学习,努力给民航总局网站留言,也搞不到一张回家的机票。显然,个人的努力是被主流社会的权力结构塑造和定义的。有些人选择跟着权力走,结构让我怎么努力我就怎么努力。这种维护既有权力等级秩序的做法在短期内经济实用、方便快捷。
努力acting white,在一个等级制的社会框架下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对于个体和家庭来说风险是最可控的。相反,努力争取族裔平等,耗时耗力,就算成功了,好处也要人人均摊,当然不是一笔好生意。考科举当官伺候皇亲国戚,和搞革命改变制度,显然前者的风险更小,更容易取得个人成功,这笔帐大家心里都盘算过。
努力当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作为一种个人的理性选择,无可厚非。但是,以此来否定,并从道德上抹黑那些去争取平等权利,通过改变制度,自己定义什么是“努力”的人们就大可不必了。毕竟,亚裔还搭了黑人平权运动的便车。上街搞革命可不是请客吃饭,那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努力”?
来源时间:2020/6/8 发布时间:2020/6/8
旧文章ID:2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