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或将考验中国发展模式
作者:陈茹梦 来源:中美印象
《中美印象》第172期
2018年无疑是国际贸易史上极为动荡的一年。由美国主导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逆流而来,掀起惊涛巨浪。尽管五月《中美经贸磋商联合声明》发表当天,国内市场一片欢呼,认为贸易战就此结束,特朗普“自吹自擂”的中美贸易战却在七月出乎意料地成为现实,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中美经济的此消彼长和经贸竞争性的增强,许多分析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或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认为,特朗普政府如此强硬的对华经贸政策是美国同时调整贸易政策、经济政策和对华政策的结果。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遵循“美国优先”原则,经济政策向内转,提倡“小政府”并致力振兴美国制造业。贸易政策从长期坚持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向以实力为基础的双边主义转变。贸易方面,特朗普政府明确将削减贸易逆差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主张实行保护主义。对华政策方面,特朗普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将美国的一些国内问题归咎于中国的崛起。未来,美国会继续寻求与中国的合作,同时也会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加大对华施压力度,越来越倾向于限制甚至遏制中国。这样全方位的政策调整将考验中国的发展制度,对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挑战。
特朗普贸易拉锯战的意图何在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发表的一份报告梳理了特朗普全球贸易战发展过程中四个最紧迫的战场及其单边发起纠纷所启用的美国国内法规条款,其中最火热、持久和牵动人心的战场便是中美贸易:
· 战场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款,认为美国光伏和洗衣机产业受到进口产品冲击,启动保护性关税。(中国是美国光伏产品的首要进口大国)
· 战场二: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的调查认为进口钢铁和铝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加征关税。(其中,来自中国的钢材和铝材占美国进口的6%)
· 战场三: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根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启动对中国的调查,指责中国长期从事不公平贸易,对中国商品施加关税。目前美中已相互启动三轮关税制裁措施。
· 战场四:美国商务部再次根据232条款,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是否损害美国国家安全启动调查。
特朗普政府不顾国际舆论,甚至违背经济规律,毅然挑起贸易争端,究竟意图何在?在白宫5月29日发布的声明中,特朗普表示,“从现在起,我们期望可以建立对等的贸易关系”。他谴责中国“多年以来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占了美国便宜,并且中国“以各种方式从美国公司获得技术”对美国的创新和就业造成重创。这份声明列举了多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其中包括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中国的平均关税率是美国平均关税率的三倍,而中国在美国进口的汽车上更是征收25%的关税,为美国对中国汽车征收关税的十倍;中国禁止从美国进口例如家禽一类的农产品;对一系列商品的倾销和补贴行为;中国在钢铁和铝上存在过度生产的现象;甚至认为一直以来的巨额贸易逆差也是“不公平贸易”的体现。在知识产权方面,该声明提到,中国的知识产权盗取行为对美国创新者造成的损害高达每年数十亿美元,并且中国占到进入美国伪商品来源的87%。美国贸易代表(USTR)在“301调查”中确定了四项预计将使4400万美国技术工作面临风险的中国科技发展政策:强制性技术转让;要求以低于经济价值的方式来获得技术许可;政府主导的对美国敏感科技有战略目的性的收购;和网络盗窃。
从公开的美中谈判清单来看,美国的要价单也基本与以上顾虑相关,主要包括八项:一是缩减贸易赤字,增加美国进口。美方要求中方一年内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第二年再缩减1000亿美元。二是保护美国技术和知识产权。要求中方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补贴和支持,取消技术进出口相关管理规定并停止技术窃取。三是不报复美方对敏感技术的投资限制。四是为美国投资开放市场。要求中方缩减投资限制范围和透明化。五是关税对等及取消非关税壁垒。要求中方到2020年7月1日关税与美国水平对等并去除特定领域的非关税壁垒。六是为美国服务和服务商开放市场。七是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八是建立审查制度。中美每季度开会讨论协议落实情况,确保中方履行承诺。中国的研究者和分析员们认为美国将谈判价码开得很高,似乎只等着中方妥协。特朗普的谈判清单与其说是提出要价,不如说是一种恐吓。美国在向中方索要一个结果,却没有耐心去商讨具体步骤和手段。
随着贸易战的持续升温,特朗普的内在逻辑显得愈发矛盾。表面看来,中国对美国庞大的贸易顺差引发了中美贸易摩擦。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来降低贸易失衡。然而,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关税都不会减少贸易逆差。布鲁金斯研究员杜大伟(David Dollar)发现,今年上半年,美国的贸易赤字增长了7%。如果贸易战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全球供应链将相应发生调整,而美国的贸易赤字会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总额却不会有显著改变。此外,各国经济学家均指出,贸易战解决不了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学家任泽平总结了七个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深层原因:中美经济结构、全球价值链分工、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元嚣张的特权、美国低储蓄过度消费模式、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美国大量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等。
那么,美国的意图是通过贸易摩擦来阻断中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吗?从美国加征关税的领域来看,美国针对的不是中国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而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主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包括航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互联网5G等。对美国而言,知识产权是美国高科技公司的生命线,高度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美国经济未来的中坚力量。美国无法容忍中国从美国获得前沿科技,并认为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高速增长对其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菲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称,“美国无法通过传统的补救措施或世界贸易组织的程序来制止中国的行为,也不会效仿中国的行为,因为中国没有美国公司所拥有的那种尖端技术。于是只好利用对中国生产商征收关税的威胁来说服中国政府放弃‘自愿’技术转让。”在更深层面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相信,美国政府感受到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为了保卫美国经济的全球霸主地位,以打贸易战的名义制裁中国,遏制中国崛起。
中美发展模式之争?
彭博新闻网表示,“一直以来,美国的目标是避免冲突,让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市场,并将其融入围绕开放市场和自由价值观建立的体系中。问题是中国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个体系。”欧洲、美国和日本虽相互间长期争执,但它们都分享对规则的理解以及对一个更开放市场的最终愿景。中国却不认同,甚至有时蔑视这一愿景。“这是两国走向冲突的根本原因”。
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政府学教授裴敏欣在Project Syndicate发文称,人们在解读贸易战时忽略了一个关键发展趋势,那就是“美国对华‘接触’(Engagement)战略的终止”。“贸易争端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美国和日本这样的盟友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此类纠纷时,真正的问题还有可能是经济问题。但当它发生在今天的美国和中国这样的“战略竞争对手”之间时,中美之间的摩擦显然超出了经贸层面的考量。以美国和欧洲主导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和中国秉承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制度无法兼容。中国的崛起速度超出西方预期,并且没有导向西方愿望,反而使中国道路更加不可逆转。它对西方以自由市场和民主政治组成的发展模式构成严峻挑战。
美国一位经济学教授科尔茨(David M Kotz)认为,“我们目睹的是一个弱化的资本主义霸权与崛起的经济实力之间即将发生的冲突。” 他用“资本帝国主义”来阐释美国制压中国的动机。作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了确保其商业利益,总是寻求主导市场,控制并支配原材料来源。过去,中国的技术规模相对较低,美国企业可通过占领和控制供应链中更先进的部分来获取高利润。中国生产的玩具和服装通过沃尔玛等大型美国零售商销往美国,而美国生产的飞机和先进计算机零部件则销往中国。双向产生的大部分利润都被美国资本吸收。而现在,中国致力于发展先进行业技术,这一目标将威胁美国的商业利益。
那么,中美贸易战是否已无可回头呢?美国国内外对于贸易战的排斥和负面警告不绝于耳。中国方面也明确表示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贸易战。裴敏欣认为,这场超出了经济层面的贸易争端使达成共识难上加难。中国或通过大量让步在短期内幸免遭险,但中美关系的长期轨迹几乎肯定会以战略冲突升级为特征,并可能爆发一场全面的冷战。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罗德里克(Dani
Rodrick)建议各国站稳阵脚,拒绝被拖入贸易战。一个巴掌拍不响,贸易战只会在双方以牙还牙和火上浇油的情况下产生。“只要其他国家不会反应过度,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就不会像许多人估计的那样代价巨大。”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认为,“局势尚未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但无疑冲突已更进一步。”
中国如何应对?
正如马云所说,此次中美贸易战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美两国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发生的矛盾。经济学家张明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冲击的渠道主要包括:降低贸易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制造业投资增速;出口部门劳动力工资收入下降而影响消费;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国内外投资者信心,引发资本外流与人民币贬值压力;国内资产价格下跌;影响直接投资、人力资本流动,降低中国技术进步速度。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报告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果中美贸易摩擦限定在500亿美元商品范围内,影响有限;限定在2500亿范围内,风险可控;随着贸易摩擦加剧,中国的损失会不断增加,极端情况下负面影响将十分严重。”汪涛预计,贸易战将对中国GDP增长带来0.8%以上的拖累;影响50万到120万左右的员工的就业;油价下行;人民币贬值压力将无可避免地上升。经济学者王争春认为,中国加征关税,人民消费成本提升,但直接造成的负担有限。
欧洲各国虽然认可美国对中国在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责,但不认可美国以贸易战作为手段的偏激处理方式。无论如何,美国将中方视为和自己对等的发达国家并要求中方全盘接受美国的要价是不切实际的。针对中国该如何应对,马云认为中国需要聚焦“新制造”,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让制造业设备联网化和智能化,让制造企业按需制造。王争春建议从三方面应对:一是及早规划由对美贸易顺差缩减带来的外汇储备缩减;二是精准操作货币政策来应对汇率、物价水平、资产价格面临的压力;三是加快纵深改革,清除非关税贸易堡垒和机制障碍,加快市场纵深开放、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汪涛认为,“虽然中国仍希望避免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并且可能也难以采取同等规模的反制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接受美方提出的所有条件,特别是美方那些限制中国提升价值链的国家战略(产业政策等)、以及削弱国企作用或减少政府干预等要求。”中国已经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除了对国外投资者开放汽车和金融业外,航空、电子商务、食品饮料等行业也宣布了一批成立合资企业的消息。中国欧盟商会主席Mats Harborn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当前,总部位于欧洲的跨国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在批评美国出台关税的同时,也寄望中国能够坚定改革信念和开放承诺。
中国也有许多能让美国感受到贸易战的痛苦的策略。例如,楼继伟提出,中国可以限制美国所需关键中间产品的出口。美方在最终公布的新一轮关税清单上免去了300项此前提议的关税细目,表明了哪些中国产品是美国不可或缺的。中国也可以拿在华运营的美国公司,例如苹果公司开刀;对美国企业设置非关税壁垒;甚至抛售美国国债。然而,这些得不偿失的措施将不会受到考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9月24日发布的《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显示了中国坚持以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的态度。美国智库卡托中心(Cato Institute)研究员Simon Lester认为,中国应该单方面尽可能地开放中国市场,包括削减关税、减小对进口商品和服务的监管、以及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条件。针对国企改革等问题,中国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提议多边谈判。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美贸易战将加快国际贸易链条重新布局与福利再分配。因此不乏一些对中国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声音。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认为美国在贸易战中承受的压力比中国更大,因为中国的出口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产品,并且中国政府维持稳定的能力更强,可对受损行业进行补贴。“一带一路”研究者斯特科(Grzegorz Stec)在彭博新闻网评论称:“‘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中国的企业走向全球。而特朗普的关税自相矛盾地鼓励中国企业加快其国际扩张,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因而,贸易战或将扩大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金刻羽称,特朗普的贸易战“可能带来实施结构性改革所需的政治凝聚力,从而实现经济从贸易和制造向国内消费的转型”;“中国现在正在为迎接一个充满政治和经济挑战的新时代而自我武装”。改革的阵痛或许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新的活力?
来源时间:2018/10/3 发布时间:2018/10/3
旧文章ID: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