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新冷战”与大国核军备互动

作者:赵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美俄核互动加剧

  2015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的演讲中明确提出,美国的政治决策正使世界陷入“新冷战”。为了显示俄罗斯的决心,普京在同月举行的军事装备展上宣布,俄罗斯将在今年列装40多枚新的洲际弹道导弹。口头警示与实际军事部署相结合,标志着美俄双边关系自2013年底的乌克兰危机以来进一步逼近“新冷战”的边缘。

  美俄政治关系的恶化直接导致了战略安全层面的恶性互动。俄罗斯开始更加强调核武器对国家安全的核心作用,在国家财政全面吃紧的情况下依然加大对核武器的投入,对包括陆基洲际导弹、战略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核三位一体平台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升级。甚至准备引入重型液体洲际导弹这种攻击力巨大但生存力有限的核武器系统,对战略稳定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俄罗斯还准备恢复曾经拥有的铁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系统,这更加令人感到“冷战”复苏的气息。此外,俄罗斯数次进行与核武器相关的军事演习,不断加大核武器战略巡逻的频率、扩大巡逻的地域范围,令西方国家深感威胁。普京还承认在乌克兰危机期间曾考虑提高核武器戒备状态,更令西方国家进一步感受到来自俄罗斯核武器的切实压力。

  与此相应,北约国家也在考虑加强针对俄罗斯的核力量部署。在近期召开的北约峰会和北约“核计划小组”会议上,如何强化北约的核力量成为重要话题。在美国,一些顶尖智库和学者不断呼吁发展新的更“灵活”、更“可用”的核武器,并更新美国的核武器使用政策,使得美国能够在局部战场上对核武器进行“战术性”地使用。美国参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主席Mac Thornberry也公开提出美国需要对发展新的核武器进行讨论。美国目前正处在对如何升级其下一代核三位一体平台进行决策的关键时期,美俄之间愈发紧张的核互动可能对美国的核政策带来长期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美俄之间围绕战略武器的军事竞争从未真正停息过,但其激烈程度确实在近几年里出现明显增长的势头。这其中的起因、互动关系和战略影响,有必要得到足够重视。因为它也将对中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安全困境”是主因

  在近两年美俄之间政治争斗的背景下,两国日益激烈的核互动显得非常令人瞩目。但从根本上看,美俄紧张的核关系主要还是由“安全困境”引起的。所谓的“安全困境”,指的是两个国家都没有进攻性的战略意图,但他们各自的防御性措施被对方误解为具有进攻性意图,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军备竞赛。

  俄罗斯加强对核力量的投入并非始于乌克兰危机以后。冷战之后多年的经济困难使得俄罗斯的核力量快速萎缩,核力量的战略巡逻一度中止,战备能力大幅下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俄罗斯开始逐步恢复对核威慑力量的投入,这在美俄政治关系恶化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主要是一种补偿式的投入,目的是弥补多年来对核力量投入不足的历史性欠账。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本身并不具有进攻性,因为核武器主要起的是战略威慑作用,是用来慑止对手的核攻击和大规模常规军事进攻。但在政治互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俄罗斯强化核威慑力量的努力就很容易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解读为具有“核军备扩张”的意图。而北约国家最近在东欧盟国加强常规军力、重新部署重武器装备的举措,进一步刺激了常规军力不占优势的俄罗斯,使其更加倚重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的理解存在明显错位。目前,双方之间尚有《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New START)的限制,但在此条约失效之后美俄能否及时建立起新的军控机制,以防止核裁军进程的逆转,现在看来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美俄之间的核“安全困境”也受到第三方因素的影响。从美国的内部讨论来判断,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以及开发常规快速全球打击能力的主要针对对象是与美国具有严重对立关系的中小型国家(如伊朗、朝鲜等)。虽然美国国内也有少数极端声音的存在,但美国主流政策界及学界均认为美国不应也无力使用导弹防御和常规快速全球打击来抵销俄罗斯的核威慑。但这种战略意图难以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传递给俄罗斯,所以引起了俄罗斯对其核威慑有效性的担忧。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核武器层面的负面互动。

  最后,技术性分歧的政治化进一步激化了美俄核“安全困境”。美国从2014年以来公开指责俄罗斯违反《中程导弹条约》。从美国官方和媒体报道来看,似乎是俄罗斯有意违反条约限制,研制明显超出条约规定的陆基巡航导弹。但在充分了解了双方的争执内容后会发现,矛盾更有可能起源于双方对条约中“试验用固定发射架”的理解不同。所以本质上是一个小的技术性问题,而俄罗斯很可能并无意违反相关条约。但美国国内来自国会和媒体的关注,很快将此事件政治化,以致不少西方政治人物和公众都认为俄罗斯故意地严重违反条约,甚至已经在大量部署相关导弹系统,对西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部分西方评论人进一步认为这是俄罗斯策划的正式退出《中程导弹条约》的第一步。英国甚至提出可以考虑在英国领土接纳美国的中程导弹部署。由此,各种严重的错误解读和“最坏猜测”使得西方领导人确信俄罗斯没有政治信誉、具有战略野心。所以,政治上的猜疑误导了对技术性问题的解读,从而更进一步加剧了政治互信的丧失。

  战略影响

  长期以来,美俄安全关系的稳定有赖于两国核关系的平衡和稳定。但近期围绕核武器的安全困境对此带来威胁。除了加剧围绕核武器的恶性互动之外,美俄核层面的不稳定也带来常规层面的动荡。俄罗斯加强核武器的战略巡逻,更频繁地派出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潜艇沿部分北约国家临近空域和水域活动,而相关国家则频繁起飞战机和出动反潜力量进行反制,加剧了双方在常规军事层面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北约在东欧盟国部署重武器装备,又将迫使俄罗斯考虑在双方邻近地区部署核常两用的短程导弹,并可能增强俄罗斯对战术核武器的重视。所以核层面的不稳定将影响常规层面的不稳定,而后者又反过来加剧核层面的不稳定,使得俄罗斯与西方的安全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美俄之间进一步走向核军备竞赛,对中国将有不利影响。中国虽不追求与其他核大国实现核平衡,但不能排除核大国的核武器发展和部署模式对中国的核武器政策产生间接影响。为了避免美俄之间的核军备竞赛影响中国的核威慑有效性,中国可能会面临调整核政策的压力。此外,美俄的双边核裁军进程如果陷入停滞甚至逆转,将大大影响世界核军控的总体前景,严重削弱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并对中国的安全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中程导弹条约》被削弱甚至废止、美俄双方进而大力发展陆基中程和中远程导弹,这将直接恶化我国周边安全环境。

  更深一层来看,美俄围绕核武器的“安全困境”引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安全影响。这对中美战略安全关系的未来发展也有启示作用。在北大西洋地区,随着美俄政治关系近几年的大幅恶化,双方新冷战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而在亚太地区,美国大力推进亚洲再平衡,与国力日益增强的中国产生了一系列安全摩擦。中国坚决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被美国及盟国解读为强硬甚至扩张性外交。美国国内要求调整对华总体战略、加强对华遏制的呼声不断高涨。中美之间向“冷战”迈进的说法也屡见报端。因此,中美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面临着如何在战略安全领域避免陷入“安全困境”的问题。中美如要免步美俄的后尘,需要两国战略界能够充分地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国内政策环境、深刻认识认知差异对核关系的影响,同时积极进行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层级对话,就事论事地为影响双方战略稳定的具体问题寻求共识,尽量避免政策性问题政治化。这是未来中美战略安全关系发展将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文经删减最初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源时间:2015/7/28   发布时间:2015/7/17

旧文章ID:4991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