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风九日》:“温情”的政治

作者:温琼  来源:共识网

  在“虚空”青春片热销的今天,难得见到像《旋风九日》这样的片子,尤其还是一部国产纪录片,确然是夺人眼球。已经好久没有进电影院的我,昨日抽空去欣赏这部电影,不由得说,这部电影我看得很痛快。

  对我个人而言,《旋风九日》诚然是一部“憋尿”的电影,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原版视频资料,是平日难以见到的,对于缺乏视频资料的“情节”,则以卡通形式进行演绎,更令人称赞的是,卡通画面还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剪影、日美等动画形式,这确然是一大亮点。全片90分钟,我一直全神贯注,生怕遗漏了一些话语,而且里面有好几个场面我都忍不住地流出眼泪。比方那段众人皆知的在卡特总统安排的欢迎晚宴上,一群小孩用稚嫩的童声唱出《我爱北京天安门》。设身处地地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谁能够想象在美帝国主义那里能够响起“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样的声音。反过来说,在其之前,当时的美国民众恐怕也未能够想到国家著名的喜剧演员鲍勃·霍普,可以在1979年站在中国这个神秘国度的标志性建筑天安门前拍摄纪录片;又比如在访问美国的最后几天,邓小平这位年迈的老人突然感冒,并发着低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后续行程,这时再回味他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不禁更令人动容。

  对于政治底蕴的历史性电影,尤其是纪录片来说,它不仅仅承负着纪实的任务,更有着启迪当下的重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一、邓小平访美,这是一件稍有知识的人即耳熟能详的事情,可惜由于我们的教育问题,它已然泛化成一种政治概念,随便问讯一个高中生甚至初中生都可脱口而出:1979年邓小平访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可是政治背后的温情全然被遮掩掉了。这部电影我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把政治背后的温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虽然《旋风九日》里面有扣人心弦的暗杀,有美国激进组织的反对,但是整体而言,我个人认为整个基调仍然是温馨的。不管是当时呈现的美国民众的神情,还是邓小平回复记者幽默的言辞,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温情。尤其是片中事件亲历人物在访谈时眼中所散发的那种温情光芒,完全没有政治的冰冷生硬,相反,倒像是和邓小平亲人式的回忆,充满了一种亲情感。可能之前人们谈提邓小平访美面对的只是一个冰冷的概念:哦,那只是一场不寻常的外交访问。可是观看这部电影后,再次谈提此事,有着一种全景式的画面记忆,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二、将邓小平生动鲜活的展现出来。毫无疑问,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在我们以往的资料展示中,邓小平一直都是以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人物出现。在和民众聊天时,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邓小平了不起啊,他的眼光超前得很。可是如果再追问一句,邓小平为什么眼光超前得很呢?则就回答不上来了。我们一直说改革开放很重要的一个财富就是解放思想,很多普通民众就纳闷当时为什么能够突然突破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怎么就开展访美了?你在电影中和他们讲严肃的政治性东西,在一切都快速消费化的今天,他们会觉得太复杂,不愿意去看。可如果你通过将政治人物生动鲜活展现出的方式来阐释,民众不仅愿意去看,也能够理解。其实,邓小平访美不仅仅有着全局性的政治考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当初在法国留学时所受到的触动,在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中,他深深意识到中国的贫穷和落后,所以他访美时专门去华尔街,以及坐在探月车里面呈现出孩子似的神情。这是通用的,每个人都有着国家的自尊感,看见自己国家的贫穷落后,谁都会有所触动,国家领导者尤甚,自然会向着人家做得好的国家学习。你这样讲,观众就明白了。这样个人式的逻辑或许过于主观简单,但这无疑是激引观众情感共鸣的最好渠道。

  三、对我们民众的外交认知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当下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刻意性宣传,很多人觉得外交就是一种硝烟弥漫,剑拔弩张,致使两国之间的一些分歧我们的民众情绪反应十分激进,比方我们的民众对美国就一直抱持着深深的“敌意”,就曾有人跟我讲,“布什害得很,奥巴马还行,但也不是个好东西”,而这实在不应当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群体心理状态。这部影片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外交的很好的契机,其实两国之间不只是竞争,更重要的是合作共赢,而国家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必须依靠战争才能够解决,和平的外交方式同样能够有效解决。拿一个最现成的例子,以往我们的民众对印度也有着很深的成见,甚至有着“龙象不能共存”的极端言论。可我们近两天明显看到,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和莫迪总理之间的活动所透露出浓浓的温馨氛围,这才是真正的富有智慧的外交。

  另外,电影最后姚明、俞敏洪、以及快递普通员工等人的言语更是令我眼前一亮。可以说,这些不同领域的人物都是邓小平访美九日的受益者。这表明邓小平访美虽然只有区区九日,但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还将继续持续下去。

  说了一些“好话”,同时我必须要指出一些“瑕疵”。恕我直言,电影的海报做得真是很糟糕。当然, 再“高端”的电影终究要面向大众,所以电影的宣传尽可能是以邓小平访美的安全方面为主要点,尽管安全方面只是邓小平访美九日的边角料。从电影学上说,这就会使得这部纪实性电影有着一种好莱坞大片式的惊险和诡奇,充斥着戏剧张力。 或许海报就是想要迎合这一点,所以搞那么多支枪在上面。如实说,在影院大厅里,我觅寻了半天才找到宣传海报。我端详良久,仍旧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电影的海报本应是电影主题的画面性凸显,但这幅海报不仅没有表现出邓小平访美九日的“壮阔”,就连片方或许想要刻意渲染的“刺杀”也没能够显现出来。

  其次,我们知晓,纪录片不仅仅是一种“发现”的艺术,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结构”的艺术。记录真实绝不是纪录片的最高宗旨,而是要“挖掘出埋藏在生活表象下的真实价值,从而表达出一种理念”。着落于《旋风九日》讲,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明晰的逻辑主线。应当说,电影中所呈现的史料都很宝贵,可遗憾的是,其并没有以一种清晰的逻辑给予表现出来。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部理想的电影看完后观众事后回想,会清晰的依照一条逻辑主线,回忆起枝枝节节,随之电影情节整体的勾勒出来。可是《旋风九日》给人的感觉是史实资料杂乱的一股脑堆砌,看完后只能够记忆起自我主观上印象深刻的画面。这样的史料“陈铺”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缺乏90分钟的持续的吸引力。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着落点应该是年轻人群体。原谅我在文末一厢情愿地揣度一下傅红星导演的念想:哪怕《旋风九日》能够让一个年轻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并有所触动,就说明这部电影是有价值的。

  我真挚的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去看看这部影片。

来源时间:2015/5/17   发布时间:2015/5/17

旧文章ID:3727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