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类中文研究成果1998-2012
作者: 来源: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作者
|
篇名
|
中文期刊名
|
发表年份
|
期号
|
贾庆国
|
克林顿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
美国研究
|
1998
|
2
|
李琨
|
美国传播学教育:由来、特性与现状
|
国际新闻界
|
1998
|
3
|
王勇
|
试论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以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为例
|
美国研究
|
1998
|
2
|
王勇
|
美国对华政中的利益集团因素
|
战略与管理
|
1998
|
4
|
袁明
|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探源——兼论美国“战略精英”和中美关系
|
美国研究
|
1998
|
2
|
范士明
|
美国媒体对“99财富论坛”的报道
|
国际新闻界
|
1999
|
6
|
范士明
|
美日经济摩擦:中国人的一些看法
|
太平洋学报
|
1999
|
3
|
李剑鸣
|
关于二十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
|
美国研究
|
1999
|
1
|
李剑鸣
|
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
|
读书
|
1999
|
2
|
李剑鸣
|
学术研究不宜急功近利──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谈起
|
当代法学
|
1999
|
3
|
李剑鸣
|
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
6
|
王锡锌(合著)
|
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
中外法学
|
1999
|
1
|
范士明
|
美国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及其舆论影响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2000
|
4
|
范士明
|
政治的新闻——美国媒体上的西藏和“西藏问题”
|
太平洋学报
|
2000
|
4
|
范士明
|
“人道的”干预——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新“克林顿主义”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0
|
1
|
范士明
|
新“克林顿主义”评析
|
内部文稿
|
2000
|
3
|
范士明
|
美国思想库与对外政策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0
|
4
|
贾庆国(合著)
|
对抗中的方向盘、缓冲器和测试仪:从中国的角度看中美大使级会谈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2000
|
1
|
金灿荣
|
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历史和现实的考察
|
美国研究
|
2000
|
2
|
李剑鸣
|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
历史研究
|
2000
|
4
|
金灿荣
|
美国市民社会与政治民主的关系初探
|
美国研究
|
2001
|
1
|
李剑鸣
|
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读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
美国研究
|
2001
|
2
|
李剑鸣
|
殖民地时期美国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
史学月刊
|
2001
|
4
|
朱文莉
|
911后看美国
|
科学中国人
|
2001
|
10
|
戴行钺
|
变化中的美国电影
|
电影创作
|
2002
|
6
|
范士明
|
中国崛起与英美崛起的地缘政治比较分析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2
|
6
|
范士明
|
美国会把所有的毒蛇一网打尽吗
|
今日世界
|
2002
|
2
|
李剑鸣
|
英国的殖民地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
|
历史研究
|
2002
|
1
|
李剑鸣
|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
世界历史
|
2002
|
4
|
王缉思(合著)
|
右翼、极右翼与未来的世界
|
世界知识
|
2002
|
11
|
袁明
|
“全球化”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2
|
1
|
袁明
|
培育国际问题研究的精英舆论
|
国际经济评论
|
2002
|
1
|
金灿荣
|
试析美国国会的监督功能
|
教学与研究
|
2003
|
2
|
李剑鸣
|
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读杨生茂教授的《探径集》
|
美国研究
|
2003
|
2
|
王锡锌
|
美国的违宪审查制(上)
|
新疆人大(汉文)
|
2003
|
12
|
袁明
|
是谁在主导美国对外政策——新保守主义的能量和局限
|
世界知识
|
2003
|
20
|
袁明
|
温家宝总理访美前——亲历中美关系的一次浓缩场景
|
世界知识
|
2003
|
24
|
袁明、王缉思(与多人合著)
|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时
|
世界知识
|
2003
|
5
|
袁明
|
“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
群言
|
2003
|
5
|
贾庆国
|
对华政策存在变数
|
现代国际关系
|
2004
|
11
|
李剑鸣
|
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评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
|
世界历史
|
2004
|
1
|
李剑鸣
|
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
历史研究
|
2004
|
1
|
李玲
|
国外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启示
|
红旗文稿
|
2004
|
21
|
王锡锌
|
美国的违宪审查制(下)
|
新疆人大
|
2004
|
1
|
范士明(合著)
|
“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5
|
2
|
贾庆国
|
美国外交思想与实践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2
|
贾庆国
|
中美关系面临三个层面的挑战
|
外交评论
|
2005
|
6
|
金灿荣(合著)
|
中国人怎样看美国——一个历史的考察
|
世界知识
|
2005
|
21
|
王缉思
|
美国霸权与中国崛起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2005
|
5
|
王缉思(合著)
|
中美危机行为比较分析
|
美国研究
|
2005
|
2
|
袁明
|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2005
|
3
|
金灿荣(合著)
|
美国东亚政策的新特点
|
国际观察
|
2006
|
5
|
王缉思(合著)
|
和谐世界与中国外交
|
外交评论
|
2006
|
1
|
王缉思
|
浅论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
美国研究
|
2006
|
1
|
王缉思
|
中美外交决策的国内环境比较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6
|
1
|
王缉思
|
2006年美国的变化及其影响
|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
2006
|
6
|
王缉思
|
美国保守主义的宣言书
|
中国新闻周刊
|
2006
|
6
|
王勇
|
美国贸易政治逻辑的经典探索——《美国贸易政治》评介
|
国际观察
|
2006
|
2
|
袁明
|
对中国外交“思想底色”的印象与感悟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6
|
1
|
贾庆国
|
2007年的中美关系:挑战增加
|
国际问题研究
|
2007
|
2
|
李剑鸣
|
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
|
历史研究
|
2007
|
1
|
李剑鸣
|
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
|
美国研究
|
2007
|
2
|
李剑鸣
|
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州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
|
史学集刊
|
2007
|
5
|
马戎
|
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
|
西北民族研究
|
2007
|
4
|
毛亮
|
美国民主的“形式”问题——亨利·詹姆斯的《美国游记》
|
国外文学
|
2007
|
1
|
毛亮
|
文学阅读模式的伦理想象——亨利·詹姆斯的《阿斯本文稿》与《地毯中的图案》刍议
|
外国文学评论
|
2007
|
1
|
王缉思
|
中美利益交汇与战略互动
|
国际经济评论
|
2007
|
4
|
王锡锌
|
我国公共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的悖论及其克服——以美国《联邦咨询委员会法》为借鉴
|
法商研究
|
2007
|
2
|
王勇
|
中美经济关系:寻求新的分析框架
|
国际经济评论
|
2007
|
4
|
袁明
|
美国的政治文化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
2007
|
2
|
李剑鸣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
|
史学月刊
|
2008
|
2
|
马戎
|
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
|
1
|
毛亮
|
艺术自我与社会形式:亨利·詹姆斯的《悲剧缪斯神》
|
国外文学
|
2008
|
1
|
毛亮
|
历史与伦理:乔治·艾略特的《罗慕拉》
|
外国文学评论
|
2008
|
2
|
饶毅
|
实验室、学科、国家
|
科学文化评论
|
2008
|
3
|
王缉思
|
从中日美力量对比看三边关系的发展趋势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8
|
3
|
王锡锌
|
英美传统行政法“合法性解释模式”的困境与出路——兼论对中国行政法的启示
|
法商研究
|
2008
|
3
|
王锡锌
|
行政管制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美国《管制灵活性法》简述
|
行政法学研究
|
2008
|
4
|
王锡锌
|
自由裁量权基准:技术的创新还是误用
|
法学研究
|
2008
|
5
|
王锡锌
|
公众参与:参与式民主的理论想象及制度实践
|
政治与法律
|
2008
|
6
|
王勇
|
美国对华经贸摩擦“政治化”问题研究
|
美国研究
|
2008
|
1
|
范士明
|
美国霸权和东亚一体化——一种新现实主义的解释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9
|
2
|
金灿荣(合著)
|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
|
美国研究
|
2009
|
4
|
金灿荣
|
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于美国
|
国际问题研究
|
2009
|
1
|
李剑鸣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
史学月刊
|
2009
|
1
|
李剑鸣
|
“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
历史研究
|
2009
|
1
|
李剑鸣
|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
史学集刊
|
2009
|
5
|
李剑鸣
|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
|
博览群书
|
2009
|
6
|
马戎
|
2007年西方社会学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综述
|
社会
|
2009
|
2
|
毛亮
|
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
|
国外文学
|
2009
|
1
|
饶毅
|
饶毅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
中国新闻周刊
|
2009
|
37
|
王栋
|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与中美关系
|
史学月刊
|
2009
|
2
|
王栋
|
双重超越的困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政策刍议
|
国际政治研究
|
2009
|
3
|
王缉思(合著)
|
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09
|
6
|
王缉思
|
奥巴马的戏,如何唱
|
南风窗
|
2009
|
3
|
王缉思
|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深层原因
|
当代亚太
|
2009
|
3
|
王缉思
|
美国政治变革与这场金融危机
|
国际经济评论
|
2009
|
3
|
王缉思
|
美国没有放弃领导地位
|
南风窗
|
2009
|
10
|
王希
|
从制度和技术层面改进学术评价——兼谈美国的学术评价状况
|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
2009
|
4
|
王锡锌
|
当代行政的“民主赤字”及其克服
|
法商研究
|
2009
|
1
|
王锡锌
|
政府信息公开语境中的“国家秘密”探讨
|
政治与法律
|
2009
|
3
|
范士明
|
国际金融危机与美国的单极地位——当前美国的国家实力、国内制度和国际战略调整
|
世界经济与政治
|
2010
|
5
|
范士明
|
试论美国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政策限度
|
当代亚太
|
2010
|
5
|
范士明
|
美国维稳启示录
|
人民论坛
|
2010
|
9
|
李剑鸣
|
“危机”想象与美国革命的特征
|
中国社会科学
|
2010
|
3
|
李玲(合著)
|
公立医院管理与考核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
2010
|
5
|
李玲
|
美国式政治民主中的奥巴马
|
理论视野
|
2010
|
3
|
李玲
|
美国医改对我国医改的启示
|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
2010
|
5
|
马戎(合著)
|
2008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选题及其进展综述
|
社会
|
2010
|
4
|
毛亮
|
抽象与具象之间: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问题
|
外国文学评论
|
2010
|
2
|
王栋
|
一九六二年台海危机与中美关系
|
中共党史研究
|
2010
|
7
|
王缉思(合著)
|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0
|
1
|
王缉思
|
中美竞争,看谁先变增长方式
|
党政干部参考
|
2010
|
3
|
王缉思
|
一个汉学家眼中的中国
|
中国企业家
|
2010
|
5
|
王缉思
|
对美国研究的几点浅见
|
现代国际关系
|
2010
|
7
|
王希
|
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
|
历史研究
|
2010
|
3
|
袁明
|
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失重”与价值重建
|
编辑学刊
|
2010
|
2
|
朱文莉
|
四象限之间的游走——1978—2008年的美国政治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0
|
1
|
范士明
|
美以联盟浅析
|
西亚非洲资料
|
2011
|
1
|
范士明
|
美国如何避免矛盾“击鼓传花”
|
人民论坛
|
2011
|
4
|
范士明
|
美国人为何常有好心态
|
人民论坛
|
2011
|
6
|
贾庆国(合著)
|
中国和美国正在走向冲突?
|
国际经济评论
|
2011
|
3
|
李剑鸣(合著)
|
近五年国内美国史研究概述
|
世界历史
|
2011
|
2
|
李剑鸣
|
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
|
博览群书
|
2011
|
3
|
李剑鸣
|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前言(摘录)
|
云梦学刊
|
2011
|
3
|
李剑鸣
|
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
|
史学集刊
|
2011
|
6
|
李剑鸣
|
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
史学月刊
|
2011
|
9
|
马戎
|
美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
共识
|
2011
|
6
|
饶毅
|
科学朝代的兴衰
哈佛一个系科的教训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1
|
2
|
王缉思(合著)
|
中美关系新趋势及其对东北亚安全的影响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1
|
1
|
王缉思(合著)
|
未来10年的中国与美国
|
国际经济评论
|
2011
|
3
|
王希
|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
美国研究
|
2011
|
3
|
王勇
|
国际政治经济学美英学派的论战——学术分野、国家地位与中国议题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1
|
1
|
王勇
|
中美战略合作展望:对机遇与挑战前景的评估
|
中国经贸
|
2011
|
1
|
金灿荣(合著)
|
冷静看待美国重返亚洲
|
当代世界
|
2012
|
4
|
马戎
|
跨文化对话需构建基本价值认同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2012
|
2
|
毛亮
|
旧史新说:拉科夫的《革命者》
|
读书
|
2012
|
12
|
饶毅
|
美国首富的财产:有价之物和无价之宝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2
|
2
|
饶毅
|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
|
国际人才交流
|
2012
|
3
|
饶毅
|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海归
|
创新科技
|
2012
|
8
|
王栋(合著)
|
浅析美国对台政策演变及其基本特点
|
国际政治研究
|
2012
|
2
|
王缉思(合著)
|
中美战略互疑:解析与应对
|
考试(新英语)
|
2012
|
12
|
王缉思、贾庆国(与多人合著)
|
构建中美战略互信
|
国际经济评论
|
2012
|
2
|
王缉思
|
世界发展趋势及中美关系前景
|
美国研究
|
2012
|
3
|
王缉思
|
政治精英怀疑美国的理由
|
中国企业家
|
2012
|
8
|
王缉思
|
美国总统对媒体的爱与恨
|
中国经济周刊
|
2012
|
41
|
王希
|
非裔美国人与内战后宪政新秩序的建立
|
史学集刊
|
2012
|
6
|
王锡锌
|
参与式治理与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一体多元”与国家微观民主的建设
|
法学杂志
|
2012
|
6
|
|
|
|
|
|
来源时间:2015/2/10 发布时间:2015/2/10
旧文章ID: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