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卡特如何谈中国?
作者:徐秉君
1970-01-01
近日,特朗普总统破天荒给前任总统卡特打电话的新闻引起媒体的热议。一向对前任不屑一顾的特朗普缘何“屈尊”向前总统卡特“求教”?年届95岁高龄的卡特总统为何还有影响力?这位经历中美关系全过程的历史见证人又是怎样来看今日的中美关系?
卡特入主白宫任期间在1979年建立了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他说,自从1979年以来,中国跟任何国家都没有打过仗,而美国则一直在打仗,浪费了3万亿美元,而“中国在打仗上一分钱都没有浪费”。
-1-
与中国有渊源的一位美国总统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美国的两位前总统印象深刻,一位是尼克松总统,他在1972年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另一位是卡特总统,他在1979年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他自认为在担任总统期间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掌权后30年,将两国关系正常化。
应该说这两位总统都是具有战略远见的政治家。尼克松有勇气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在尚未建立外交关系背景下,实现了与中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这一举动令世界震惊。但由于美国内部矛盾及各党派的反对,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直到卡特总统在任期内的秘密运作下,终于在1979年1月1日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不仅成为卡特总统在任期内的一项正确决策和最重大的成就,而且其重要影响是改变了世界格局,并翻开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在中美建交30周年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当年已85岁的前总统愉快地回忆:“我的生日是10月1日,与中国国庆节同一天。所以,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总是说,我成为中国的朋友简直是命中注定。”
不久前,卡特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再次谈到他与中国的渊源,他说,1949年10月1日,那天刚好是我生日,邓小平认为这具重大意义。当时我25岁,因此,我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大25岁。我长期以来就对中国感兴趣。
卡特还谈到他在成为总统前就决心实现中美建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经历过非常可怕的战争,而他当时就在潜艇服役,曾目睹那些国家遭受破坏,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当时站在中国一边。
“所以我想建立和平。”卡特说。因此,卡特在就任总统期间,面对强大的阻力,通过秘密方式加速推动中美建交,成为其政治生涯中最得意的一笔。
邓小平和卡特是开启中美两国新关系的关键人物,在两国长达30年的敌对状态下,无论是建立外交关系还是接受对方的领导人都是非常不易的。随着邓小平成功访美,使得这一切发生了变化。
卡特是这样评价的:我认为在全美国,我们两国开启新关系的理由为美国人民所接受,顺便说一句,这种变化得益于邓通过他的个性展示出来的热情洋溢的友情。他诙谐开朗。虽然身材矮小,但在精神上,在对待美国人民和亚洲和平上,却是一个非常强大和伟大的人。
尽管中美关系经历了40周年的风风雨雨,但在卡特看来,实现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是他在白宫期间完成的“最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成果”,中美关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都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2-
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和进步发展
今年95岁的卡特是在世最年长的前总统,身体健硕,思维敏捷,仍以政治家的视野在关注当今世界。尤其是作为中美关系的开拓者,他目睹了两国关系的曲折发展,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进步发展。
在回答记者怎么看现在的中国时,卡特是这样说的,邓小平向中国人民、全世界和美国,并向我本人保证的是开放和改革。他们在中国内部施行了大量的改革。
在谈到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时,他举例说,从前中国没有一家自由企业,自那以后,就商业和贸易而言,中国变成了非常活跃和开放的社会。如今,中国有好几位亿万富豪,赚足了利润,而反观79年以前,任何人在中国都不能赚取利润。我在关系正常化后那年访问中国,在当时,如果没有共产党的专门批准,人们要在小农村和大城市之间迁移完全是不可能的。现在这些都废除了。
当然,中国的开放也包括宗教文化。卡特是虔诚的基督徒,浸礼会基督徒,希望恢复在他孩童时曾经有过的中国与美国传教士及基督教的关系。他回忆了在邓小平访美期间向邓提出推行宗教平等要求的情形:正常化之前,中国没有基督教,不管是新教,还是天主教。后来邓小平在我的个人请求下,通过了法律,允许完全平等的宗教崇拜。现在全世界第一大圣经印制商是一家中国公司,他们印制圣经,而且可以自由在中国发行。
但对于宗教文化开放还是有原则的,对卡特允许传教士重返中国的要求,邓小平并没有因中美关系改善而退让,并坚持原则立场予以拒绝。
卡特回忆说:我还要求他一件事,就是允许传教士重返中国,回到像我们和中国关系破裂之前那样,但他拒绝了,他不想要传教士进入中国,做他所声称的他们从前做的事情,也就是比中国人高人一等地去改变中国文化。所以他说不能有传教士,但我的其它两个请求,圣经发行自由和宗教自由,他都通过了。
-3-
特朗普的忧虑与卡特的解答
据美媒体报道,中国越来越强大的经济实力令特朗普不安。为此,现任总统特朗普给前总统卡特打电话,对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深感忧虑。一向强调“美国优先”且“为所欲为”特朗普总统为何“屈尊”向前总统“讨教”?主要还是想为日渐衰落美国经济寻求解决办法。
据外媒称,有经济模式预计,中国经济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也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全球实际上正处于一个所谓的“中国世纪”中,要想经济发展起来,那绝对是绕不开中国市场。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40多年来快速发展,使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数据显示,中国GDP从1980年的1911.49亿美元到2017的12.24万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GDP从1980年的2.86万亿美元到2018年的19.39万亿美元,中国的GDP快速增长已经非常接近美国的水平了。这中间仅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不安,一方面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一方面调整战略对中国实施“遏制”和“围堵”。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使中美关系一度陷入建交以来的低谷。
但自去年12月1日中美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以来,中美关系渐由寒冬转入春天。尤其是经过先后九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两国经贸协议文本关键问题上取得了新的实质性进展。4月4日,特朗普在会见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时表示,我很高兴看到,双方经贸磋商已经取得巨大进展,希望双方经贸团队再接再厉,抓紧解决剩余问题,争取早日达成一个全面、历史性的协议,这不仅有利于美中两国,也有利于全世界。
尽管目前特朗普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态度比较积极,但难掩对中国“正在超越美国”的忧虑,给卡特打电话本身就是想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卡特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历史的层面加以分析并寻找答案。
卡特对特朗普说:“你知道原因吗?”接着他作了如下解答:“我在1979年使对华外交关系实现正常化。你知道从那以后中国发动了几次战争吗?零(注:卡特没算1979年初短暂的中越自卫反击战)。而我们一直在打仗。”
卡特回望美国历史说:“美国在242年的建国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因为美国总是想迫使其他人采用美国的原则。”
在分析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时,卡特说:“美国浪费了3万亿美元在军费开支上,而中国没有将一分钱浪费在战争上,这就是他们在各个方面正走在我们前面的原因。如果拿出这3万亿美元用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拥有高速铁路、不垮塌的桥梁、良好维护的道路,还能剩下2万亿美元。”他还说:“相比之下,因为没有战争,中国得以投资基础设施和教育体系”。
-4-
“和平总统”与持续影响力
由于卡特长期致力于和平事业,2002年,卡特获诺贝尔和平奖,并被誉为“和平总统”。无论是卡特本人还是卡特中心至今都保持着持续影响力。卡特中心正创立新方式,将中国和美国的专业人士聚拢在一起,来解决一些国际性问题。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我想,我们如今看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以一种非常壮丽的、好强的、有效的方式和小国打交道,比如非洲的那些国家。美国,特别是卡特中心,在过去近40年时间里也一直都是这么做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我们可以继续探索想法的领域,美国和中国、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一起来评估非洲国家和平或经济繁荣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且双方不应竞争,而应展开合作。
卡特1977年至1981年担任美国总统,卸任后致力于推动中美关系友好发展。在中美建交40周年的今天,这位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总统,向媒体披露了他为什么做这个改变世界局势的重大决定,最主要是想要藉由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太平洋地区带来和平。
在卡特看来,实现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是他在白宫期间完成的“最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成果”,中美关系现在以及未来很长时间都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在与媒体谈及中美贸易摩擦时,卡特提醒道:我认为自阿根廷峰会以来,美中取得了一些进展。我希望贸易谈判能改善美中两国的经济。当我们无法与中国好好相处时,这会伤害我们两国,不是只有中国,也会在经济上损害美国。
当记者问卡特是否认为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已经过去时?他说,最亲密的友谊可能已经过去,但我认为,为维持和平和经济发展,地球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就是美中关系。我相信当双方都重拾逻辑后,两国人民和领导人都将意识到,这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并且必须被保护好。我认为,互相尊重、不干涉彼此内部事务,并且不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对方,将在未来获得重视。
尽管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的一个低谷,但卡特表示将会利用自己和卡特中心的影响力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卡特说,我认为长远来看,美国人民会发现,与中国好好相处对我们自身的繁荣、我们自身的和平与美好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在特朗普总统政府下,我们关系暂时有所退步,但我无法预测未来下一任会怎么做。我会持续利用我的影响力,利用卡特中心的影响力,来让我们本着尊重,并以彼此坦诚开放的态度来处理跟中国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人也非常有可能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