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印象简报:不受限的中美科技交流已结束 路在何方?
2024年第11期
本周热点:
本期简报关注的焦点是今年8月底即将到期的《美中科学技术合作协议》(STA)。
《中美印象》近日对乔治城大学教授韦德宁(Dennis Wilder)进行了专访。韦德宁长期在美国国家安全领域工作,曾经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特别助理和东亚事务高级主任,后来出任由美国国家情报总监主持生成的全球情报更新《总统每日简报》的编辑工作。
在采访中,我们提到了他对两国科技交流的看法。他说,“让两国学生在对方国家学习对双方的长远利益都有好处。”“关于中国学生应该被允许在美国学习的领域,我认为有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中国学生不应该被允许学习,比如大学里有参与敏感性质的国防项目的领域。中国学生不应该被允许参与这些项目,就像中国不会允许美国学生参与解放军相关的项目一样。所以,我支持对涉及美国国家安全领域的专业对中国学生进行限制。”在被问及到底对哪些专业实施限制时,韦德宁说跟国防相关的AI研究等领域需要进行限制,但是癌症研究和气候变化这样的领域,欢迎中国学生来学习。
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美中科学技术合作协议》这一历史性协议一直是支持两国科技研究的基石,每五年续签一次。在两国关系平稳的年代,两国政府作为例行公事多次续签了该协议。
今年2月,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史蒂文·基弗尔森(Steven Kivelson)和彼得·迈克尔森(Peter Michelson)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政府延长该协议的公开信。超过1000名研究人员,包括诺贝尔奖得主,签署了这封信。之后,STA被延长了六个月。
这个月底,又到了该协议需要续签的时刻了。根据麻省理工学院黄亚生教授最近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鉴于两国紧张的关系以及美国国内两党普遍存在的对中国的敌意,该协议是否届时得到续签仍不得而知。
黄教授在文章中写道,过去十年来,地缘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美国政府越来越忽视基础性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石这一原则。“与中国同行进行正常学术活动的美国研究人员被指控为间谍。” 因为研究人员的中国背景就在入境口岸遭遇进一步审查,有些州限制中国人买地,以及国会声称要恢复“中国计划”等各种对中国的防范举措,“从实际层面来看,美国和中国科学家之间密切和不受限制的合作时代已经结束。”
黄教授还写道,科学交流的成果确实可以适用于民用和军用目的。但后者已经受到出口管制。对于民用技术来说,无论癌症药物在哪里发明,对中国和美国的人都是有益的。此外,中国在地球和环境科学方面,特别是在绿色能源和污染控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如果中国的发明能够帮助美国人民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美国的国家安全就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在这篇文章中,黄教授呼吁“在这个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时代,科学家不应仅仅是旁观者;科学家应该利用个人和专业的联系促进两国之间的对话和理解。美中关系太重要,不能完全交由政治家处理。”
综合黄亚生和韦德宁教授的观点,我们认为即便两国关系紧张,在美国推动两国间进行非国防领域的研究和合作仍旧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如何在保护两个国家各自声称的“国家安全”领域的同时,继续推进两国科学家在癌症研究和气候变化等对人类福祉有明显好处的研究是一个两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像人工智能这样既有巨大潜力又有巨大风险的研究领域,更需要两国政府保持接触,以确保研究的安全性。
张涓:专访韦德宁
让两国学生在对方国家学习对双方的长远利益都有好处。在美国的大学里,仍然有近30万中国学生。在乔治城大学,大约有一千名中国学生。我非常支持这一点(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交流)。我认为这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会对美国有亲身的体验。从长远来讲,这种体验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对美政策。
杨大巍:万斯的与众不同和美国的未来
终于跃出那个阶层的万斯,应该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态望向他少年时代的那片土地和那些人群。以鲁迅的话来概括,大约可以表述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万斯在2016年是激进的反特朗普人士,认为特朗普可能是 “美国的希特勒” 和 “文化海洛因” ,认为他 “很有害,正在把白人工人阶级引向一个非常黑暗的地方” 。归根结底,特朗普将铁锈州的衰败归结于全球一体化和政府的漠视与不作为,这在万斯来看,无疑让自暴自弃的人群更加放弃自身的努力并更加一味地迁怒于他人。
具体来说,该计划涉及中国的部分主要包括:1、中国是美国的劲敌,而不是战略伙伴或公平竞争对手。 2、下届政府不是通过修剪枝叶叶来解决(涉及中国的)问题,而是要把出了问题的大树连根拔掉。该计划坚持,与中国的任何经济接触必须马上终止;孔子学院、TikTok以及任何其他中国宣传和情报机构都应该被取消,而不仅仅是被监控。
作者
-
张涓是卡特中心《中美印象》(US-China Perception Monitor)中文网站的执行主编和英文网站的Senior 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