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向:中国军人看美国的新视角

编者按:中国军人如何看美国一直是美国五角大楼和各类智库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这些研究多年来一直被很多耳熟能详的中国军人的文章、作品或讲话所影响。该书评指出,窦国庆的新书《美国百年全球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全球霸权的历史演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完全引用英文文献,他所得出的结论或许会有不同。本站特约撰稿人尹向应编辑部邀请撰写本文介绍此书的若干创新点。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

2024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一部题为《美国百年全球战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全球霸权的历史演进》的著作引起了中国官方和学界的关注。作者是窦国庆不是一般的美国研究人员,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校。

窦国庆上校这一敏感而特殊的军人身份,使这部书可能为中美同时树立起两面相视的镜子,立于中间可清晰地察觉后背,看到遭到忽略的良机或致命之险。

这位陆军上校象一位心理学家,在一一分析美国影响世界的一件件重大战略时,更准确和深刻地洞察出美国的内心世界,似乎未来的美国并不存在能被完美掩饰的秘密。

这部书有着极为罕见的特质:作者几乎完美地将自己代入美国“性格”,使美国骨子里的优势与真正的劣势,毫无先例地被赤裸裸的真实展现。这告诉我们,应当注意中国官方、尤其是军队中研究美国时更加开放与科学的全新模式。正是这一罕见的特质揭开了美国霸权的最深刻之处,即“个人自由”塑造美国“性格”:注重竞争与创新,使美国社会的变革性力量总是“伺机而动”;私人财产按照契约精神放大为多元化国家行为等。这些“性格”决定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远见与策略,成功与失误:寰宇全球处于难以撼动的力量优势,但也自我陷入道德感怀与残酷的地缘政治行为“怪圈”,以至于犹豫不决、左摇右摆,既被视作明灯而倍感期待,也被认作唯利是图而饱受苛责。这一深刻洞见,为我克服语言障碍读下去制造了的动力,并发现了这部著作包含着深刻而广泛的十个极具创新性的关于美国的研究范式。

第一个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全球霸权的动因。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美国具有天然的地缘政治优势,美洲大陆远离欧洲与亚洲代表美国受到命运垂青。但窦国庆上校却认为,地理条件并不存在优劣之分,美国仍然是在欧洲大国夹缝中渡过最脆弱的“成长期”,尤其是指出了美国成功的真正根源:“在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之前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从未耽误过一支新生力量应该做的‘正经事’“。既美国全球霸权的四条历史经验:将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科技成果用来顺应全球市场与贸易成型的大潮流;在灵活巧妙地与欧洲列强和日本战略周旋中,形成稳健而不失灵活的国家大战略;与当时最强者英国避免战争前提下,充分利用战争和危机,谋求和塑造国际秩序中有利位置;激发国家和社会创新本能,主动进行其他国家军队难以追赶与仿效的军事变革。

第二个创新之处,在于指出了美国谋求全球霸权时的道德作用。

在大多数中国官方文件和学术著作中,几乎没有关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培养道德感的研究,它们普遍将美国近一百年全球战略的底蕴归咎于单纯的实力政策所为。但是,窦国庆上校却富有历史眼界的看到了,“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威尔逊,也开创了美国走向全球的起点,伴随着改造全球秩序实现自我利益。”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现道义、实利、地缘政治主动权的全面战略收益”。因而认为:“威尔逊主义不仅制定了美国构建新世界的道义标准,还启蒙了实用主义的运用逻辑:根据荣誉和道德的感召,将追求现实利益与天赋理想浑然天成的结合,在复杂形势中进退自如、灵活取舍,而非孤芳自赏般超然处之。”而这正是威尔逊主义对美国成就霸权最大贡献,更进一步表明,美国相对于欧洲列强和日本的超越之处,不单纯的实力抑或道德,而让道德与实力发生显著的化学作用。这一点,即便在孤立主义盛行的1921年至1941年,也是美国用来影响世界,最终塑造世界的根源。

第三个创新之处在于,指出美国全球战略的最大弊端滞后于最大危险加剧及其根源。

几乎所有人,包括历史学者在研究珍珠港事件根源时认为,美国的压力与日本的冒险;在研究美国对纳粹德国充满敌意的根源是,美国最大担心是希特勒统治欧洲和对纳粹政权的厌恶。窦国庆上校并没有从这些历史表象性因素,而是更加深刻地从经济、价值观、军事等变量维度分析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误,鲜明地指出美国对日本“保守与审慎的军事准备与主动、灵活经济制裁(石油与钢铁禁运等)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刺激日本得寸进尺的冒险挑衅,后者刺激日本与日俱增的危机感,为珍珠港事件的悲剧埋下伏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国由支持到对纳粹德国的绥靖和敌对,根源于经济利益主导军事姿态。这样的分析比普遍的历史性分析更加深刻地指出了美国在追求经济利益时,几乎是“习惯性”助长了最大、最紧迫危险的滋生与蔓延。尤其是指出了美国战略思维的漏洞:“当共同利益无法确保时,纯粹的商业原则就不可能支配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美国将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经济上的纯粹商业原则进行实践后,开始了不自觉的自我改造,将理想和现实两个方面进行结合。既然是两种对立理念的结合,免不了间歇性偏离与左右摇摆。”这一战略思维短板至今仍然时常显现。

第四个创新之处在于,指出了美国推动组建全球军事同盟为全球战略服务的基本经验。

在整个中国学术、媒体、政府和军队的历史观感中,通常将美国全球同盟全球战略二者割裂分述。窦国庆上校却准确地深究出美国全球同盟是服务于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支撑,日益成为全球战略的基本载体。比如,书中通过分析罗斯福领导美国在1942年至1945年重塑全球格局的历史,揭示了 “先欧后亚”全球战略与美英军事同盟之间的紧密关联,最终“凭借无可匹敌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无以伦比的组织管理能力,美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最重要的领导国,开始按照自身的利益与理想,在全球纵横捭阖地重新构建国际新秩序,成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强权,走上世界舞台中心。”至此,美国组建北约、美日同盟等,均是全球战略的重大举措与手段。尤其是美英同盟是美国成就世界霸权的基础,而反映在地缘政治上,美国全球霸权的依托是全球海权。因此,美国全球同盟的本质是美国以控制全球海洋为基础的全球战略承载。这一点,从冷战至今,从未改变。

第五个创新之处在于,以“遏制战略”的理论基础为“窗口”,洞见美国战略思维中的弱点。

窦国庆上校对坎南(George Kennan,也有将其姓译为凯南)个人才华的赞誉有加,却认为他的思想“不完美但实用”。这是我首次看到一名中国学者独立、直白地评论我们的先贤:坎南学说继承并超越了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和斯派克曼(E. C. Spykman)的现实主义说教,引入了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等变量,为遏制战略成为“杀死”苏联的政策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但缺乏马汉和斯派克曼历史性的灵动智慧,以美国人自己的理性逻辑,一厢情愿地将苏联当作永恒不变的绝对理性个体。

美国的冷战经历的确表明,坎南学说之于遏制战略,的确出现了隐藏在漫长过程中的多彩映射。当然,众所周知,令人尊重的坎南并不是遏制战略的直接制定者。书中历史纵深感背后的认知逻辑,清晰可见地将北约、第一次柏林危机、遏制理论等,定位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奠基”之事,其后诸多优秀治国者皆以此为根的策略性转变。

第六个创新之处在于,将军事变革的原理给予清晰的阐述,体制是“土壤”,装备和人是“果实”。

窦国庆上校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付出过多资源和代价的根源:“一是陆军和海军之间无序竞争,使战争资源在难以集约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浪费,拖延了战争胜利的进程。二是战争决策随意性大,使美国政府和军队的决策滞后于战局变化。前者是因为政府缺乏统一领导和指挥陆军、海军行动的权力机构,后者则是因为政府缺乏一套受到法律约束的决策机制。美国军事领导体制的弊端归根结底是,军事力量体系结构不合理和领导制度缺乏法制规范和专业支撑,导致军事资源分配总是处于失衡风险中。”因此,书对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里根政府时期三次对美国军事体制进行优化重塑进行的详细分析,首创性提出了军事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是,构建了精英团队决策制度,通过精英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利益面临的风险、效益、代价进行综合衡量,提升制定军事政策、运用军事力量、建设军事力量的专业化、法制化、集约化程度。

第七个创新之处在于,首次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提出了美国在亚洲失败的根源,难以在现实利益与价值观之间进行平衡。

普遍认为,美国“丢失“中国,以及在亚洲推行”多米诺骨牌“理论的错误根源是,在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使用了错误地支持方式,以及支持了必然遭受失败的错误的一方。但是是,窦国庆上校指出:“美国在东南亚的成功,令遭受千年封建糟粕和外部力量侵害的民族走向上现代国家道路。这是美国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美国在东南亚的失败,是僵化地固守意识形态,无视其他民族的自我追求,而将自身政治制度强加于人,否则便“刀兵相向”,最后导致自己也陷入战争泥潭,拖延了整个世界共同走向繁荣的步伐。”“美国在东南亚既提升了国际威望,高价值地缘政治板块,也制造了令自己痛苦的对手,其根源是各种力量各守畛域,而非开放合作。”这样的分析更加具有对未来的映射力。

第八个创新之处在于,提出美国塑造和保持军事优势的方法是,使军队成为举国之力变革的受益者。

中国军队将美国军事优势通常定位为美军作战能力优势,从技术装备、教育训练、管理等不同纯军事专业领域介绍美军经验做法。窦国庆上校却认为,美国军事优势远远超过美军作战能力优势,成为美国举国变革创新在军事领域内的体现,美军作为其中受益者而“顺应潮流”进行自我优化。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当苏联军事力量显著增强时,更是提出:“能力极限对等时,军事竞赛的主动权总是属于率先进行创新的一方。军队引进全新科技成果,需求富有变革精神的领导者。信息优势、行动优势、效果优势,使美军作战能力发生革命,直接促使美军以新的思维设计战争。这一系列变革打造的优势蕴含着思想、眼界的智慧扩展。” 美军在充分、快速吸收最新科技革命、商业革命成果时,令他国军队落入为调整利益格局而追随美军。

第九个创新之处在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落实机制是对创新行为的包容。弱点是整体利益容易被局部利益“绑架”。

作为以批判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研究美国,总容易倾向于将美国看作是少数利益集团维护垄断利益的工具,但是窦国庆上校却将美国全球战略看成是多数人秉持自身价值观和尊重多元化的结果,因而提出,美国笃定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支配其行为的是多元化社会力量,而不是少数利益集团。其大战略取决于多元化社会力量之间在理念与利益全部领域内无法用数学方式计算的妥协与融合,而不是某一领域利益与理念的垄断。因此,美国大战略成败取决于它是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切合完美的个人自由与市场竞争以判定国家安全与利益,在外部现实世界中不断平衡矛盾,产生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情况:美国解决自身弊端的诉求超过外部威胁时,类似于孤立主义倾向便容易出现,而当外部威胁明显时,推行所谓民主制度和推行市场体系,便成为美国大战略的终极目标。

第十个创新之处在于,挖掘美国军事变革与新地缘政治行动二者之间的融合机理。

作者在付诸于浓重的笔墨时,以超越许多当代人的视野,提出从克林顿总统直到特朗普总统的美国霸权与冷战、两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霸权的深彻之别。

冷战后美国历次军事变革都产生了新的激励因素,驱动着我们思考和采取新的地缘政治行动。反过来,新的地缘政治行动为美军注入新的科技成果主动变革,提供了新的“导航仪”。最为典型的是兴起于冷战初期的“硅谷”,既是当代帮助美军变成“无人军队”的功不可没的先驱,又是美国全球贸易重心由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转移的强劲“推手”。美军当代转型自然与印太战略高度契合。

足见作者深厚的思维与文字功底的十个创新之处,为我们反思冷战历史提供新了的现代视角。显然,这部著作表明,窦国庆上校在中国军队更为广博的新型知识体系内,受到过良好的系统性思维训练,反映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新的战略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著作的参考资料全部为英文原版,显示出中国政府和社会的开放,以及作者向往“原汁原味”的纯粹。据我所知,这在中国学者中尚属首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著作忽略了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当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遍布世界所有角落时,美国的历史就不能仅仅由英语来告诉大家。

另外,这部著作也有所遗漏,中美之间严肃地存在朝鲜半岛、台湾、南海等问题,曾经共同渡过难得的“蜜月期”,当代也面临复杂的战略竞争。这些都是研究美国全球战略不可回避的。但是,我不认为这些遗漏代表作者学识受限,更宁愿倾向于认为,作者对遗漏之处几乎未曾着墨是出于对现实的慎重,以及对未来更加多变的可期。

作者

相关内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